鄭立穎

11月16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厘島同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舉行會談。習近平和佐科共同視頻觀摩雅萬高鐵試驗運行。圖/新華
11月14日至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赴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赴泰國曼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對泰國進行訪問。
習近平的這次東南亞之行為期6天5夜,密集出席了30多場活動,既有G20峰會、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這兩場重要多邊會議,又與近20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的領導人進行雙邊會面。
行程結束之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向隨行記者介紹此訪情況。王毅說,習近平主席密集出席30多場活動,既運籌多邊外交,又引領雙邊關系;既密切大國互動,又深化南南合作;既闡釋中國之治,又回答世界之問;既提出宏大倡議主張,又宣布務實行動舉措,內涵豐富、影響深遠。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張騰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這次出訪創下多個“首次”:既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三年來多國首次大規模線下會面,也是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之后習近平主席的首次出訪。
張騰軍認為,這些“首次”的特殊意義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百年變局,挑戰空前。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延宕,地緣政治局勢持續緊張,全球經濟下行,糧食、能源危機等正在凸顯。全球治理碎片化、分裂化,趨于失能失效失速。變亂交織之下,如何帶領世界走出困境,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重大課題。二是大國引領,中國擔當。二十大勝利召開,向世界傳遞了穩健、積極、堅定的信號。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二十大之后中國的角色、作用怎么凸顯。各國期望中國領導人此次外訪能夠為全球治理注入強勁動力,提供中國方案和聲音。
當地時間11月14日下午,習近平乘坐專機抵達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努拉萊伊國際機場。落地僅短短兩個小時后,一場全球矚目的會晤就拉開了序幕。
美國總統拜登一反常態準時抵達會場,雙方微笑著伸出右手相向而行,握手時長足有8秒鐘。在中美關系仍處于困境的大背景下,這個開場讓外界松了一口氣。
“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響,這場會晤其實已經比預期來得更遲。”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沈雅梅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美雙方都有比較強的溝通意愿,對于這場對話也展開了充足的準備。從長達3個多小時的會面時長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而在這之前,中美關系經歷較長一段時間的惡化和緊張,對世界其他國家也構成壓力,兩國元首的面對面溝通,擔當起兩個大國的責任,也會減少其他國家的擔憂。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則提到了一句中國俗語:“見面三分情。”作為親歷中美交往過程的美國領導人,拜登早在1979年就作為參議員來到中國,也多次與習近平舉行會面。自2021年1月拜登出任美國總統以來,中美兩國元首雖然也進行了多次視頻會晤和通話,但面對面的交往依舊非常重要。
在巴厘島中美元首會晤中,拜登很感慨地說:“我同習近平主席相識多年,保持著經常性溝通,但無論如何也代替不了面對面的會晤。”
這次會晤也創下三個“首次”:是中美元首三年來首次面對面會晤,是拜登總統執政后兩位領導人首次面對面會晤,也是中美各自完成今年國內重大議程后兩國最高領導人的首次互動。
習近平在會晤中指出,當前中美關系面臨的局面不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國際社會期待。作為中美兩個大國的領導人,要起到把舵定向的作用,應該為兩國關系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推動中美關系向上提升。政治家要思考和明確本國的發展方向,也要思考和明確同他國、同世界的相處之道。

11月14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圖/新華
拜登也表示,美中關系如何發展,對未來世界走向至關重要。美中雙方有共同責任向世界展示,美中能夠管控分歧,避免和防止由于誤解誤判或激烈競爭演變成對抗甚至沖突。
談到臺灣問題時,習近平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習近平還指出,我們希望看到并始終致力于保持臺海的和平穩定,但“臺獨”同臺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
拜登表示,美方再次重申“四不一無意”承諾,并進一步表示美方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不尋求把臺灣問題作為工具遏制中國,美方也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沈雅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美兩國在1978年的《建交公報》上,就特別強調臺灣問題的立場以及不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的承諾。
“中美元首就雙邊關系的根基和紅線問題進行闡述,足以顯示出本次對話把舵定向的意義。”沈雅梅分析稱,中美兩個大國在意識形態、發展水平、發展道路、外交政策等方面都不一樣,雙方有分歧很正常,關鍵是如何去管控和化解分歧,讓雙方走在合作共贏的道路上。
沈雅梅還坦言,近一段時間,很多歐洲的駐華使節和學者都會來主動討論中國以及中美外交動向的問題。她的理解是,長期以來,美國對亞洲等地區的國家,特別是歐洲盟友,提出了太高的要求,使得他們在一種自我創設的困境當中謀求發展,好像必須要在中美之間進行“選邊”。但在21世紀,過去西方所主導的對抗性外交方式已經過時。未來各個國家的外交政策選擇將會變得多樣,也會以發展本國,提高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顧清揚則認為,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對于新加坡等東盟國家更是至關重要。整個東盟正處在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確定的外部環境,將更加有利于區域經濟發展。在他看來,選擇在東南亞進行如此重量級的對話也有其深刻含義,亞洲的地緣政治意義愈發凸顯。
在中美元首會晤結束后,G20峰會和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印尼和泰國這兩個東南亞國家“背靠背”舉行,亞洲也迎來參與和推動全球治理的重要時刻。
在全球經濟深受通脹高企和衰退風險困擾的背景下,巴厘島G20峰會的主題定為“共同復蘇、強勁復蘇”。峰會三個階段的議題則分別是糧食和能源安全、衛生、數字轉型,呼應著當前全球的三個關鍵領域。
習近平在題為《共迎時代挑戰 共建美好未來》的講話中回應了全球關切:“面對這些挑戰,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課題,共渡難關,共創未來。”
在泰國曼谷舉行的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則聚焦亞太地區以及全球經濟復蘇,主題是“開放、聯通、平衡”。習近平主席應邀在會上發表題為《團結合作勇擔責任,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的講話,為亞太地區持續穩步向前指明方向。
從巴厘島到曼谷,習近平除了出席兩場重要多邊會議,還密集會見了近20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其中既有韓國、日本等中國近鄰,也有距離遙遠的阿根廷、智利;既有“老朋友”,也有“新伙伴”;既有發達國家領導人,也有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發展中國家領導人。
在同外國領導人和政要會談中,習近平多次提到,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更多機遇,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等。這些中國主張也獲得了各方積極回應,包括維護自由貿易體制、反對陣營對抗等。
據路透社報道,法國總統辦公室已經證實,如果得到新冠疫情限制措施的允許,馬克龍希望在明年初訪問中國。此前馬克龍本人也公開表示,他在G20峰會期間與習近平主席會面時也談到了他明年初訪華的設想。
中共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建設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全球伙伴關系、全方位外交布局已然是當前中國外交的鮮明特征。有學者評論稱,習近平的東南亞行程無異于是客場中的“主場外交”。
“習近平主席此次東南亞之行,身體力行地展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二十大后繼續鞏固和擴大中國的朋友圈,打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錢峰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中國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 在曼谷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習近平強調,中國經濟社會的更好發展,歸根結底要激發14億多人民的力量。
在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表的講話中,習近平還表示,“中國將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繼續同世界特別是亞太分享中國發展的機遇。”
對于亞太合作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習近平則幾次提到 “亞太奇跡”。在總結經驗時,習近平指出,“亞太奇跡”是靠大家攜手奮斗、爬坡過坎創造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汲取歷史經驗和教訓,因應時代挑戰,堅定推進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共同開拓發展新局面,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
為續寫“亞太奇跡”,習近平還提出四點建議:“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建設和平穩定的亞太”“堅持開放包容,建設共同富裕的亞太”“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建設清潔美麗的亞太”“堅持命運與共,建設守望相助的亞太”。

錢峰分析說,亞太經合組織成立30多年來,在推動區域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方面不斷取得進展,為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亞太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作出了突出貢獻,也讓亞太發展成為世界經濟、投資、產業和創新中心。
目前,亞太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占全球GDP總和的比例已超過60%,而且還會繼續增加。錢峰認為,越來越多的亞太國家正在加入新興經濟體的行列,全球貿易、投資和產業繼續向亞太聚集,這些都是過去40多年亞太國家團結合作、全球化發展的顯著成果。
在顧清揚看來,中國的高速發展對于亞太地區的發展起到了正面帶動的作用。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生效實施,更是亞太地區相互合作與發展的重要標志。該協定符合地區國家經濟發展訴求,有利于國家間實現優勢互補。
“中國近十年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達38.6%,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錢峰還特別談到“一帶一路”倡議,指出該倡議提出近十年來,取得了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他認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下一步也會成為中國推進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平臺。中國會基于與沿線伙伴國家的共同利益,加強規則對接與政策協調,助力其解決市場機制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備、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發展問題,不斷增加他們的認可度與參與度,從而推動互聯互通基礎不斷得到夯實,合作新領域不斷得到拓展,讓中國的“發展紅利”繼續惠及周邊和沿線國家。
在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宣布,中方考慮明年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亞太和全球發展繁榮注入新動力。
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10周年,印尼則是9年前習近平首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之地。得益于該倡議,中國和印尼共建的旗艦項目雅萬高鐵即將建成通車,這也是印尼和東南亞的第一條高鐵,通車后雅加達和萬隆之間的旅行時間將由現在的3個多小時縮短至40分鐘。
在巴厘島,中國和印尼兩國元首共同視頻觀摩雅萬高鐵試驗運行后,還就加強中印尼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和共建中印尼命運共同體達成新的重要共識,雙方見證簽署了一系列的合作文件。
近年來,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動蕩局勢加劇,衰退風險上升,全球化發展勢頭受挫,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錢峰認為,中國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斷以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這不僅為動蕩的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也會對亞太地區的發展注入新動力。而亞太地區團結合作、互相支持、利益融合的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也將進一步激發“亞太活力”,并帶動全球經濟走向復蘇。
王毅向隨行記者介紹此次訪問時還指出,習近平主席同各方的交流切中肯綮、坦率務實,既總結經驗,也面向未來;既聚焦共識,也不避分歧;既鞏固同亞洲鄰國互信友好,也推動歐洲大國堅持戰略自主,還探索新時期中美相處之道,達到了增進互信、擴大合作的積極效果。國際媒體認為,G20峰會、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成為中國的“外交派對”,習近平主席的“旋風式外交”,彰顯中國在國際關系中處于更為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