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波,吉秀家,李 芳,許 瑞,范琳琳,方 蕾
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載體,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2]。我校積極開展思政進課堂活動,在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以我校《婦產科護理學》為例,闡述將混合教學模式與思政教育有效銜接、有機融合的實踐和探索情況。
課程目標是指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是期望一定教育階段的學生在發展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所達到的程度[3],它是選擇課程內容、指導教學設計、組織課程實施和開展教學評價的基本準則。因此,要開展課程思政,則需重構課程目標,使專業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相統一。
《婦產科護理學》是護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開設在第六學期,是學生進入臨床的橋梁課程。因此,重構《婦產科護理學》課程目標,在學生原有課程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基礎上,將求真務實、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敬畏生命、維護婦幼健康的職業素養春風化雨般地潤入學生的心中,提高其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潛移默化地堅定文化自信,將家國情懷、專業自信落到實處。同時強化護理人文教育、提升綜合素養,將“思政屬性”納入課程目標,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培養有溫度、有情懷的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
《婦產科護理學》教學內容涉及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專業性要求高且緊貼日常生活,常涉及個人隱私或暴露私密部位,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特殊性[4]。在婦產科護理學學科研究、發展和實踐中有許多典型事件和人物具有非常好的育人價值,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任課教師可以多方面、多渠道深入挖掘此方面素材。
2.1 厚植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在婦產科學及婦產科護理學發展的經驗時期,中國古人已在妊娠、分娩、產褥及婦科疾病診療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甲骨文中有關于生育疾患和預測分娩時間的卜辭;《金匱要略》婦人三篇闡述了妊娠各類病、產后病及婦科病證,并創立了外陰沖洗和陰道納藥的方法,開創了婦科外治法的先河;《脈經》第九卷記載了婦女經、帶、胎、產諸病;《褚氏遺書》提出反對早婚早育,提倡節欲;《婦人大全良方》敘述胎兒逐月發育情況及孕婦各月飲食起居問題;《經效產寶》就孕婦在妊娠期間的情志、房事、勞逸、胎教等問題,一一做了論述,這些均與現代醫學觀點一致。中醫護理操作技術如耳穴貼壓止痛、穴位按摩催乳、中藥穴位貼敷治療妊娠惡阻等,與西醫比較中醫具有獨特的優勢。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習中醫藥知識的熱情。
2.2 培養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總稱。在一定程度上,科學精神指導著科學技術的方向[5]。許多醫生都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祖國的婦產科事業。如“萬嬰之母”林巧稚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克服物質上的困難和群眾思想上的不理解,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跟蹤追查,收集大量數據,發現了諸多婦科疾病,特別是宮頸癌的發病規律,為婦產科領域開展預防為主的方針奠定了基礎,并逐步使婦科普查成為制度,明顯提高了婦女的健康水平;宋鴻釗院士經過悉心研究與觀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絨毛膜癌檢查方法和診斷標準并循序漸進地開展了一系列臨床試驗,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女性帶來了福音;GeroHütter醫生以科學為依據,頂住壓力,嘗試新的治療手段,治愈迄今為止唯一1例艾滋病病人[6]。通過講述他們追求真理的艱辛歷程、創新精神,以及大醫情懷,家國天下的擔當精神,提升學生學習醫學知識的使命感,培養以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為己任的專業價值觀。
2.3 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為了適應醫學模式和健康觀念的轉變,護士不但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操作技能,還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已成為護士職業素養的底蘊。郎景和教授曾經說過“醫生給病人開出的第一個處方是關愛”,希波克拉底醫德十二箴言也充滿關愛和尊重。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既教學生做學問,也教學生做人。如講妊娠期用藥宜忌時,圖片展示“反應停”引起的海豹兒畸形,以此可以警示學生注意妊娠期用藥,培養學生珍視生命、關愛病人、認真盡責的工作態度;在講分娩期護理時護理人員大膽質疑、小心求證,采取“自由體位分娩”減輕分娩疼痛、縮短產程時間[7]“延遲斷臍”有效地預防了新生兒貧血[8],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職業精神;講產后抑郁癥時結合社會熱點事件,啟發學生要用真心、愛心、責任心對待每位病人,同時要正視心理問題,學會心理調適,塑造健全人格;在講婦科檢查、計劃生育時,用典型案例啟迪學生要規范個人言行、具有保護婦女隱私的意識。
為了達到將課程思政落實到課程教學全過程的目的,基于混合教學模式,教師深入挖掘與課程相關的中醫典籍、醫者事跡、時政要聞、醫療熱點、學科前沿知識等思政素材,深度提煉其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以文體、圖片、視頻等資源形式上傳網絡課程,同時結合各章節的思政育人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在課前、課中、課后混合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思政案例有機融合[9],增加課程的生動性、趣味性,在啟發學生思考、促進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10],提高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實現價值塑造目標。
3.1 課前預習,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課前線上發布學習任務通知,推送章節學習資源和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案例。要求學生提前預習教學內容、完成線上測試,瀏覽思政案例、發表個人感悟,激發學習興趣,帶著對知識的渴求進課堂[11]。如在緒論中上傳我國助產教育的開拓者楊崇瑞先生的生平事跡、中醫護理技術在婦產科中的應用,學生通過閱讀這些材料感受教育家的敬業、奉獻精神,認識中醫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習婦產科護理學的興趣。在產前檢查實訓課前學生線上學習操作規程、操作視頻及考核評分標準,繪制操作流程圖,彌補課時不足的弊端[12-14];閱讀因護士行為導致的醫療糾紛反面案例,反思護士嚴謹工作態度和良好工作習慣的重要性,增強職業責任感。
3.2 課中教學,促進自主學習 課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靈活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促進自主學習。理論課上梳理和精講重難點知識,答疑解惑,根據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婦產科護理學學科發展史、重要事件、科學家的故事,啟迪家國情懷、創新思維及科學精神[15];“講案例”講述臨床成功案例以供借鑒,失敗案例引以為戒;指導學生剖析“流言”、科學理性分析“反面教材”,提高學生甄別意識、辨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實訓課采用自評式、任務驅動、情景模擬等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操作步驟的掌握、理解與記憶[16-18],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的同時注重規范學生著裝、言行,遵守實訓室規章制度;教師示教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耐心與病人溝通、關愛病人、動作輕柔,對老年或行動不便者盡可能給予幫助;要求學生操作過程中愛護尊重模型、關愛護理對象,關注病人感受;操作后學生客觀自評、互評,正確處理醫療垃圾等各個環節融入思政元素,培養其遵守制度、敬畏生命、客觀嚴謹、團隊協作的工作態度。
3.3 課后鞏固,促進知識內化 課后學生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自主完成課后任務,并將作業拍照或制作視頻上傳網上分享學習收獲[19]。教師可推薦學生閱讀《為了生命的托付》《喚醒護理》《YOUR FIRST YEAR AS A NURSE》《護理札記》《做最好的護士》等與職業相關的優秀書籍,喚起學生對醫學、對人性、對生命的深入思考。引導學生查閱與課程知識理論相關聯的社會熱點和國家戰略,如十四五規劃、國家大健康戰略、醫療改革等,判斷國家需求、做好自我職業定位和規劃。組織學生采訪我省兩位南丁格爾獎獲得者,理解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不平凡,感悟“有時去治愈、有時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真諦,感受她們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激發護理職業認同。融入循證護理實踐證據,如分娩的體位、斷臍時間等,指導學生查閱中醫適宜技術在產科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關注護理研究新進展,培養科研意識。針對當前熱點話題,如三胎政策的利與弊、產房是否需要男護士等組織小組辯論賽,提升學生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同時,使學生的認知過程呈現“活動中學習—學習中反思—反思中內化”螺旋上升趨勢[20]。
本課程采用多元多維度評價方式并將思政素養納入其中,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同時在實踐考核中加入人文關懷和職業素養的考評,真正做到“態度、情感、能力、知識并重”。既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評價學生平時對課程所付出的努力[21],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并重、職業修養與技能考核共存。學生總評成績包括線上學習成績、線下課堂表現及期末考試成績3部分。期末考試成績按我校現行考試要求進行,滿分100分,達不到60分,不計算平時成績。
4.1 線上學習成績評定 線上學習主要評定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22]。學習行為包括線上資源利用情況(進入課程、閱讀課程通知、閱讀教學資源及參與研究性學習次數、在線學習時長等)和線上交互行為(參與課程討論區回文、向老師提問、完成課程問卷調查次數等)。學習結果包括在線測試成績和課程作業成績,課程作業由教師給出標準答案及評分標準,學生互評和自評。以上所有成績均按一定權重計算得出線上學習成績。
4.2 線下學習成績評定 線下學習成績包括階段考核成績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績。階段考核無論是主觀題還是客觀題都以“小病例”的形式呈現,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技能考核除了單項操作考核外,主要采用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教師創立情景問題,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討論共同解決問題,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知識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發展了溝通技巧與團隊組織和協作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混合教學可豐富思政教育內容、擴展思政教育時空。教師在組織“線上預習-線下教學-線上鞏固”等混合式教學過程中,以專業知識為載體,融入思政教育內容,不僅把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敬畏生命的科學態度春風化雨般地潤入學生的心中,把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落到實處,錘煉人文底蘊、更好地適應臨床護理工作,提升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實效;也為抽象繁雜的婦產科護理專業知識注入新的意義與活力,拓寬學生視野、開闊學生思路,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應用[23]。同時,線上平臺能全程、動態評估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和效果,師生可及時調整“教”與“學”策略,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