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北平
(湖南萬昌建設有限公司,湖南 衡陽421000)
近幾年, 各水利水電施工單位通過持續加強現場施工質量管理,顯著提升了水利水電工程整體質量,但是,在施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較多不足, 不同程度上制約了水利水電行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進一步探索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控制具有非常突出的現實意義。
以某水利水電工程為例,該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925 m,裝機容量為3×36 MW,年發電量為5.28×108kW·h。工程樞紐結構為碾壓混凝土與常態混凝土結合的重力壩壩型, 包括3 個進水口、2 個沖沙底孔、5 個溢流表孔。 當前,工程建立了特色施工質量控制體系,但因工程成本支出受控,現有質量控制體系前方與后方處于分離狀態,質量控制主動性不足。 特別是在混凝土圍堰施工期間, 工程碾壓混凝土與基礎混凝土整體優良率較低,頻現模板安裝偏差大、外觀質量差、澆筑后跑模以及裂縫滲漏現象,影響了優質工程的創建。
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控制過程中, 存在管理過程不規范, 管理人員無法將足夠的精力運用到質量管理中的問題,致使施工項目質量控制漏洞較多。 加之水利水電施工項目質量控制對象受自然、 時空的影響, 存在環境干擾嚴重、施工強度高、技術工種多的特點,質量控制活動開展難度較大[1]。
在水利水電工程管理過程中, 對質量影響因素分析不完善,導致人員或機械、材料、規范、環境因素失控的風險較大。特別是隱藏風險因素的存在,一旦糾正不及時、不徹底,就會導致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問題的反復出現, 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在施工管理過程中,部分管理者質量意識不強,一旦質量與工期、效益出現矛盾,質量標準就會被人為降低。 在這種質量控制理念下,質量控制活動也處于粗放狀態,未考慮工程具體情況,導致施工質量管理效果嚴重受限。
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控制過程中, 可以借鑒PDCA循環管理(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理念,以質量控制計劃為出發點,以組織實施完善為結束點,進行施工質量控制環的構建。 即在明確施工質量需達到水平之后,制訂計劃,組織現場施工參與者實施計劃,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持續檢查,對比檢查結果、計劃內容,根據對比情況判斷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水平,并追蹤施工質量問題的原因,促使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控制順利開展,推動工程施工質量持續提升[2]。
4.1.1 識別質量問題
在施工質量控制過程中, 管理者應進入現場調查質量問題,明確質量問題的覆蓋范圍、發生區域、嚴重程度。 比如,在兩岸邊坡與大壩基坑開挖完成,上游碾壓混凝土圍堰形成后,頻繁出現模板安裝偏差大、混凝土澆筑橫向裂縫、澆筑后跑?,F象。
4.1.2 調查問題原因
在確定質量問題后, 管理者應組織施工者收集質量信息數據,客觀分析問題原因,并以事實為依據,剔除偶然因素,揭示質量問題實質。 如利用開放式投票調查方法分析相關質量問題:過分注重施工進度而忽視施工質量;施工組織設計不完善;質量驗收不及時;混凝土拌和質量差等[3]。
4.1.3 采取防控措施
根據質量問題實質, 管理者可以擬訂可行性較高的防控方案, 并由參與質量控制人員對防控方案內措施優勢與不足進行評估,獲得成效顯著的質量問題防控方案。 如根據問題原因,利用強矩陣型質量管理組織代替松散型管理組織,統領試驗室、綜合管理部、安全生產部、機電物資管理部、工程質量管理部、施工管理部、技術管理部等部門。 同時由組織與施工者簽訂質量責任書,激發施工者對施工質量的重視,進而組建專門質量控制小組,及時進入現場進行質量驗收,特別是混凝土拌和質量,并據實上報質量問題。
4.1.4 鞏固防控成果
在質量問題防控方案中實施后, 管理者應重新考察現有標準、規范、程序,并將相關因素落實到人員培訓中,為新一輪施工質量控制活動開展提供依據。 一般,施工質量控制循環可以每月開展一次,及時掌握施工質量動態及時報告,妥善根除質量隱患。
為降低人員、機械、材料、工法、環境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的干擾,工程管理者可以組織成立施工質量控制小組,小組成員需要圍繞工程質量目標、 現場存在問題以及崗位實踐情況,利用質量咨詢診斷、質量管理控制方法、抽樣檢驗、質量經濟效益、感官檢驗等方法,提出施工質量控制目標、方針與策略。
在人員方面,工程管理者可以施工質量控制小組為主導,將“質量是工程的生命線”落實到每一個作業者的內心深處。工程管理者可以綜合應用舉辦講座、學習班、經驗交流會以及質量控制知識競賽、項目實例剖析、質量先進評選活動方式,全面普及質量控制程序、規范、技能以及與質量控制相關的檢驗手段,打造一流的施工團隊。 同時,落實質量一票否決制,嚴厲懲處與施工質量問題相關的施工者與管理者, 規避施工質量隱患。
在機械設備方面,針對傳統質量檢測控制設備滯后問題,管理者應進行現代化機械設備的引進。 如在錨桿施工質量檢測控制時,利用錨桿無損物探檢測手段代替錨桿拉拔儀,全方位探測錨桿注漿施工質量,為施工質量控制提供依據;再如,在噴錨混凝土厚度檢測時, 利用大地雷達聲波檢測代替傳統人工鉆孔檢測, 在不破壞噴錨混凝土的情況下獲得整個噴錨區域混凝土厚度,為噴錨整體質量控制提供依據。
在材料方面, 管理者應根據水利水電工程分項分部作業隊材料質量的要求,選擇質量合格且與國家標準相符的材料。比如,在灌漿施工材料選擇時,管理者應督促材料負責人以收縮性、抗壓性為指標,對外加劑、水泥、水、粉煤灰、膨脹劑等灌漿料進行預先配比驗證,確定灌漿料整體抗壓強度、收縮強度與技術要求相符。
在方法工藝方面,針對傳統操作問題,管理者應及時整改工藝操作制度,并制定責任制度,督促操作者準確、規范作業[4]。比如,在水利水電站左右岸壩肩開挖時,管理者應制定嚴格的測量放樣制度與測量施放質量責任制度, 確保后期測量施放準確性, 規避每次開挖開口線偏差積累對開挖面施工質量甚至開挖體型的不利影響。 再如,在水利水電站工程左右岸壩肩噴錨支護時,細化噴錨施工作業指導書,要求操作者規范操作4 次噴錨支護作業,且噴護厚度均勻,規避部分未凝固噴射混凝土受重力影響向下流動問題。
在環境方面,管理者應從前期現場環境勘查著手,組織專業人員對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質、巖層進行全方位考察,并詳細記錄數據。 根據數據了解現場實際情況,協同專業技術人員預先制訂環境問題處理方案,解決細節性問題,為水利水電工程高質量施工提供保障。
在精細化管理方針指導下, 水利水電工程管理者作為質量第一負責人應依據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原則,進行目標責任管理機制的落實。 目標責任管理機制主要是面向全部建設工程, 推動分項分部工程施工質量標準向質量責任目標的轉化,促使相關部門、工作者均明了自身應擔負的質量控制責任以及控制目標,在事前控制質量,確保施工質量與工程設計圖紙、技術資料、合同文件、行業驗收標準與驗收規程相符[5]。 同時,以ISO 9000 系列標準為依據,進行項目質量控制最佳秩序的構建。 項目質量控制最佳秩序以差別化管理方針為主導的秩序,需要管理者以各外包隊伍為對象,以質量記錄、質量業績、質量信譽為指標,進行管理等級劃分。 對于處于第一層次的質量記錄良好(無質量事故、處罰等不良記錄)、業績優異與信譽優良的外包隊伍,給予經濟扶持,并在業內重點推薦;對于處于第二層次的質量記錄與業績一般、 信譽良好的外包隊伍,給予重點幫助,并強化管理檢查、培訓教育、業務指導,督促其提高施工質量水平; 對于處于第三層次的質量記錄較差、業績與信譽不良的外包隊伍,由管理者對其進行強制性培訓,并嚴格監管其操作過程。
在開展外包隊伍差別化管理的基礎上, 管理者可以面向具體分部分項工程,根據其規模、結構復雜程度與施工難度、新技術材料應用情況,進行分層管理。 對于處于第一層次的大規模、結構復雜程度高、施工難度大、新技術材料應用多的分部分項工程,由管理者深入現場重點管理[6]。比如,在防滲工程開展過程中,管理者應深入現場,全程旁站,確保樁間距合理,且底部樁與樁搭接良好;對于處于第二層次的中等規模、結構復雜程度一般、施工難度一般、新技術新材料應用少的分部分項工程,由管理者進入關鍵工序與重要節點,給予業務指導。如在灌漿操作時,指導操作者以灌漿孔數量、質量為關鍵控制指標,鉆取3 個以上深度在10~12 m 的灌漿孔,進而借助合格無故障的機械設備進行合格配比漿液的純壓灌注; 對于規模小、結構簡單、施工難度小、無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的分部分項工程,由管理者督促相關操作者自主控制。 比如,對于堤基清理作業, 管理者可以督促相關操作者根據作業指導文件進行松土、彈簧土清理,并檢測上堤土料,根據檢測結果進行平整壓實操作,確保堤基表面無凹陷、凸出現象。
綜上所述,持續提高水利水電工程管理水平,確保水利水電施工質量,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相較于普通質量管理活動而言,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控制具有不可逆性、復雜性、系統性和動態性。 因此,針對當今時期水利水電工程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質量控制活動不連貫、影響因素考慮不全面、質量控制活動粗放等問題,管理者應借鑒PDCA 循環理念,構建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質量控制環,全面控制人、機、料、法、環等質量影響因素,并從細節著手進行針對性管理控制,破除水利水電工程質量管理盲區,提高水利水電工程質量控制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