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杜麗
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500)
研究生思政課作為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斷提高其教學質量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出的要求。學者們對于研究生思政課的研究處于上升期,且研究的主題涉及多個方面。但是進入新時代,在環境變化的情況下缺乏專門以研究生群體為對象,關注研究生思政課的建設現狀。對新時代研究生思政課的開展現狀進行一個全面的研究把握,全面系統地分析當前研究生思政課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一步闡明研究生思政課的質量提升的路徑,對推動研究生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強調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研究生作為國家的高層次人才,更是需要兼具“德”與“才”,更是強調以德為先,必須以高標準來要求他們。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國家高層次人才的研究生群體要有民族大義的愛國之大德,遵守社會公序良俗的公德,要有嚴格的自我約束的私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是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研究生群體。從思政課角度理解鑄魂育人,其本質是意識形態教育,也就是說研究生群體必須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我們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加強研究生思政課建設,培養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應以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為目標,培養出有“德”又有“才”的研究生群體。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并鞏固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是研究生思政課的價值與意義所在。加強研究生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于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研究生群體才能擔當民族復興的大任。新時代研究生必須增強使命感,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把個人發展和國家興亡、民族振興聯系起來,以崇高的歷史使命感學好思政課。”充分發揮思政課的作用,研究生群體必須明白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研究生思政課建設呈現出理論聯系實際、與時俱進的特點,并且得到國家和各高校的重視,相關政策得到落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革創新成效突出。
理論聯系實際是研究生思政課建設的基本原則,作為傳授馬克思主義的課程,其教學內容的選擇就必須體現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要求學生獲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同時,并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如中國人民大學將思政課堂延伸到校外,打造“行走的思政課”,通過帶領學生街頭調研,親身實地考察12345 市民服務熱線,通過小課堂與大社會的深度結合,讓學生們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和思考。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思政課一直在與時俱進中發展,開拓創新中調整,深刻反映了時代的變化,高校研究生思政課也從探索到逐步確立。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研究生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教育為基本內容,與時俱進也就是其建設的內在要求,不斷增強教育教學的時代感和針對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研究生思政課的課程內容。研究生思政課課程設置體現與時俱進的要求,積極回應時代變遷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理論創新武裝同步推進。
出臺系列新文件,研究生思政課建設得到國家的重視。2018 年出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2019 頒布《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2020 年出臺《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要求“研究生教育堅守立德樹人、前瞻引領、研究創新的初心,把思想政治教育擺在第一位。”除此之外,2021 年9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意見》,要求馬克思主義學院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各級政府各類學校更加重視思政課建設,形成了系統的工作機制,逐漸形成相關單位和各部門相互配合,全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在其中黨委發揮重要作用,起著領導和規劃作用,高校黨委書記是思政課教學工作“第一責任人”。各地方政府各高校組建學校思政工作指導委員會,根據課程設立研究生思政課教研室。總的來說研究生群體思想狀況整體呈現積極向上,在科研上開拓創新,引領發展,在生活中關心國家大事,并以民族復興為自己的重任。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既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同時又面臨一些新的挑戰。互聯網信息時代,研究生面臨著更加復雜的網絡環境,不同的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念對他們產生沖擊。國際環境也更加復雜多變,國外“顏色革命”陰謀不斷加強,這些都將對我們的研究生群體,產生影響。
當前高校當中存在一些教師專業功底薄,基本原理、基本觀點搞不懂也講不清。部分教師存在理論不深厚,學理性不足,教學技能不夠等問題。對當代研究生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時政焦點不引不講,在課堂教學中過分依賴課本內容,根據大綱要求“照著念”,有些具有超強科研能力,扎實理論功底的教師,但又缺乏較強的教學技能。
學生輕視思政課,部分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甚至是抵觸心態。研究生的受教育經歷通常在十五年以上,接觸思想政治課也將近10 年,對于這門課一定程度上來說已經非常熟悉了。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屬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本應該是學校重點關注的思政課,但實際教學過程中,研究生思政課的地位遠沒有專業課那樣受到學校、導師、研究生的重視。
研究生階段和本科階段的思政課特點不突出,重點不明晰,差別不明顯。最主要的是存在著大量的“重復問題”,這種重復包括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復。研究生階段沒有突出理論的深入性,學生在重復學習的情況下,再去吸引他的注意力是比較困難的,導致思政課不被學生重視,抬頭率低曠課率高。教學方法重復,也就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依舊是灌輸填鴨,照著教材講理論。“在自媒體時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處于平等的信息接收和傳播地位,教師單向灌輸說教式很難達到教育效果,容易導致教師的話語失效。
當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的特征,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面臨各種新情況與新問題,各種思想觀念激烈碰撞,大小摩擦不斷,使當代研究生存在心生困惑。另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各種各樣的信息泛濫、年輕一代的泛娛樂化傾向嚴重。智能手機的普及對學生群體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普遍存在低頭玩手機的現象,尤其是思政課這種非專業大班教學課程。國際社會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進行激烈的輿論戰,對我國的理論、制度、文化、道路進行攻擊。在全球互聯網暢通形勢下,西方一些極端思想,如分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的傳播,可能會導致部分理想信念不堅定的研究生產生動搖。
國家發布的系列文件對新時代思政課的部署是加強并完善研究生思政課建設的基礎。在新時代研究生思政課建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的背景下,加強并完善研究生思政課建設的實施路徑,要在以下些幾個方面進行:
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要做好理論研究工作,加大思政課思想性和理論性資源的供給。“以透徹地有邏輯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存在的疑惑,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要把學術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以學術含量”提升思政課“思想含量”。還需要形式創新,把深奧晦澀的理論性知識轉化為學生能聽懂的知識,轉變重結論的教育思想,尤其對于思政課來說,最后的一紙成績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注重思想上的變化,行動上的付出。馬克思曾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是說服人。”正確把握教育對象的特質與思想狀況,建設課堂與生活的相結合的渠道。“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政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運用符合當代研究生群體的需求偏好與心理行為特點的方式方法授課。在網絡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力量講好思政課,同時也要注意到網絡輿論環境對研究生群體意識形態、三觀的影響,正式準確不含糊地回答研究生群體的疑惑。
研究生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新時代研究生思政課改革創新中占有關鍵位置,體現出對研究生思政課教師的高期望高要求。由于研究生思想政課教學對象是碩士和博士,在思想上和理論上已經到達一定的高度,學校在組建教師隊伍時要強調“高”和“強”。思政課教師必須要有較高的政治站位,思政課本來就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研究生思政課教師要有較高的學歷和職稱,高學歷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在理論基礎、知識水平和教學科研方面有很高的水平。研究生思政課教師業務要強,研究生思政課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思想性、理論性,涉及政治、歷史、人文等方方面面,要求研究生思政課教師視野要廣、教學基本功要扎實、業務要過硬,具備廣闊的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和良好的教學方法。總之在研究生思政教師的選擇上不能夠將就,不能讓“屁股歪”的教師混入隊伍。
內涵式發展在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關注課堂上生活中研究生群體存在的普遍疑惑,堅持用理論性、邏輯性、現實性的知識去解決他們心中存在的困惑。堅持目標導向就是以實現目標為方向,持之以恒、一步一步地朝著目標奮斗前行,研究生思政課的目標就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教育者就必須以此為目標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研究生思政課更不是空談抽象的課程,而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為學生答疑解惑的課程。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從提升課堂的質量出發,掌握教育教學的科學方法,提升思政課的內在吸引力。
對思政課高度重視,新時代研究生思政課建設只能加強,而且要從多方面著手打造高質量課堂,重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外部環境,不斷增強研究生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發揮研究生思政課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堅定研究生群體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