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情莉
凱里學院 人文學院(貴州省凱里市 556011)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貫穿中學生價值觀建構的重要因素之一,與中學詩歌教學息息相關,因為詩歌中蘊藏著許多極具教育價值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當前的詩歌教學的現狀并不樂觀,大多停留在簡單翻譯詩歌大意、解釋詩歌意象的含義及準切無誤的分析詩歌的情感表達上,而忽視了詩歌中所包含的多層次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忽視了學生對詩歌的自我領悟和美感體驗,尤其是忽略了詩歌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中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詩歌均是文質兼美、極具時代性的經典作品,其語言優美、內涵深刻、思想情感豐富,是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極為重要的資源之一。“古詩詞中飽含著許多我們應該去繼承的有價值的精神文化成果,蘊含著在當下仍然需要我們大力去弘揚的優秀傳統美德。”[1]如:詩歌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美德、壯美山河、英雄人物、傳統文化節日及對祖國的熱愛等,這些源遠流長的優秀文化,無不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賦予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詩歌教學中,情感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有效促進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情感教育的輻射范圍廣涉及教育的全過程,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中學的詩歌教學,除了要求學生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情感表達,熟讀背誦外,還要求學生借助相關的工具書挖掘和領悟詩歌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和激發中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愛國主義精神,讓其從教材的詩歌中切實感受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學生需從詩歌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用來完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借助情感深入挖掘詩歌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還能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
“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人民心中,維系著中華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3]“把愛國教育作為引導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是中華民族不懈的價值追求”,[4]愛國主義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應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質,而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則是每一位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和道德修養的中華兒女的共同體現。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教材中所涉及的與愛國主義精神相關的詩歌進行分析鑒賞,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讓他們從中學時代就樹立明確的愛國志向,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古代的文人墨客時常將以天下為己任、報效祖國的信念,作為畢生的追求,并借助詩歌這一文學載體來抒發自身的愛國之情。清代詩人龔自珍,在離別京城時,揮筆寫下“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千古佳句,借以表達了詩人雖已離開官場,卻依舊時刻關注著國家的前途命運。王昌齡的《從軍行》鏗鏘有力的道出了,在沙場身經百戰的戰士們發自內心的豪言壯志及報國壯志的決心。這些詩歌無不體現了詩人們堅定不移的愛國之心,激勵了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有些詩句更是成為了許多人的座右銘,并將其作為奮斗的使命。學生學習詩歌的過程,既是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也是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過程,更是自身價值觀形成的過程。學生如果能切身的理解和領悟詩歌所承載的情感,便會潛移默化的理解和接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在學習中與詩歌產生情感共鳴,在學習中增強愛國意識。所以,詩歌的學習不僅能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所包含的情感,學生只有認識祖國、了解祖國,對愛國認知越豐富、越深刻才能形成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將這種信念轉化為具體的愛國行為。而只有教師明確了每一首詩歌所蘊藏的教育價值及情感價值,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受益者,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青少年。
《新時代愛國主義實施綱要》中提出:“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因而,中學的詩歌要自覺的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從歷史的文化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借以延續優秀的文化基因。”詩歌是先輩們最常用來表達情感、抒發志向的表達方式之一,其中蘊含和囊括了眾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蘊藏了大量的優秀品質,如:憂國憂民、建功立業、思鄉懷人、報效祖國等情感,這些情感也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中所承載的愛國信念。因此,在詩歌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詩歌中所體現的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與詩歌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實際的詩歌教學過程中,深刻的體會到潛藏其中的含義。
詩歌中蘊含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因而其包含的傳統文化也極具多樣性。從詩歌中的意象這一審美藝術來看:“每一種意象都可以延伸到其他的藝術形態當中”[5]每一種意象都可以幻化為多種藝術形態,如在中學教材中出現的:月、柳、蓮花、梅蘭竹菊等意象,其中“月”多抒發詩人的思鄉之情、“柳”諧音“留”意在表達難舍難分的情感,這些意象是詩歌中較為常見的意象。通過這些意象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的視角去了解中華文化,不斷從歷史中的汲取營養和智慧,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建立文化自信。從古代文化知識的角度而言,詩詞中蘊含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如《關雎》中運用的傳統表現手法“賦、比、興”,這一表現手法流行至今;王安石的《元日》則展現了春節辭舊迎新的景象和民風民俗。
通過教材詩歌的學習,學生能清楚的感知到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民風民俗以及古人的日常生活,拉近學生與古人的距離,也便于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樹立文化自信。因此,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參考教師用書,還要借助工具書及網絡資源充分的挖掘教材中每一首詩歌中所包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將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愛國主義教育中,使兩者相輔相成,讓學生在詩歌課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從古至今,歷代文人雅士都留下了眾多與傳統文化節日相關的詩歌,這些詩歌不僅朗朗上口,還廣為流傳,閃爍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芒。因而,詩歌也成為踐行“大力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6]的載體之一。但當下的中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節日的了解甚少,而對西方各式各樣的文化節日了解還比較多。這種現象的存在,足以表明中學生對我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因此在詩歌教學中應積極的挖掘和滲透傳統文化節日的意義,讓學生在詩歌的學習中,領會到傳統文化節日的意義所在。
在中國傳統的文化節日中以“辭舊迎新”為主題的春節,是最為隆重的節日,除此之外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則各有特色,而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節日也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如王安石的《元日》便寫出了春節期間人們放鞭炮、飲屠蘇酒、貼春聯等熱鬧、喜慶的場景,重現了人們過春節時喜氣洋洋的情景。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之一,它既是一個祭祖掃墓的莊重節日,又讓人們親近自然、感受春天萬物復蘇的節日。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便借用了清明、細雨、牧童、杏花村等清新淡雅的詞語,營造出一幅色彩清淡的清明畫面,其中有關清明節的含義也躍然紙上。又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不僅記述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習俗,還傳達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思念之情,這樣的情感一直延綿至今。
這些詩歌不僅僅表達了達詩人的思想情感,更重要的是傳達了傳統文化節日中所蘊含的民風民俗以及深藏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詩歌的學習,能讓中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傳統文化節日的來源、紀念這些節日的原因,增進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節日的理解,提高對本土傳統文化節日的認同感。除此之外,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讓學生在學習這些節日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在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因此,學校可適當開展有關傳統文化節日的慶祝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學時代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詩歌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燦爛文化的體現,其語言凝練、節奏跳躍、包羅萬象的詩句使得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大放異彩,還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祖國的壯美山河。愛國主義精神則根植于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好風光的詩歌中,也正如《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綱要》中提出的:“寓愛國主義教育于游覽觀光之中”,有共通之處。通過對教材中田園山水詩歌的教學,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祖國,感受祖國領土的幅員遼闊、風景秀麗,進而增加學生的愛國之情。
如《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突顯了泰山高大雄偉的壯觀景象,描繪了大自然的神奇秀麗,面對這樣的景觀詩人便不自覺的產生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想法,此等詩句令人贊不絕口。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細致的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觀,既有凸顯瀑布的朦朧之美,又飽含雄壯之美,在無形中便構成了一幅動態山水畫,讓人拍案叫絕。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便記錄了王維出塞旅途中所見到的塞外壯闊景象,境界闊大。再如陸游的《游山西村》中所描寫的秀美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民風民情,讓人難以忘懷。從古至今,對祖國山河秀美景觀的描寫,一直是詩歌中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也為人們了解祖國大好河山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渠道。
古往今來,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英雄人物,他們的英勇事跡廣為流傳,深受人民的追捧,他們積極進取、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了永垂不朽的貢獻。詩人時常用他們摯愛的武器——筆桿,記錄著這些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并堅定的表明他們強烈的愛國之心。而中學語文教材也收錄了眾多有關英雄人物的詩歌,這些英雄人物無不展現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義無反顧的奉獻精神及英勇的氣概,讓人敬佩不已。這也是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其四)》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描寫了西北戰事戰斗之艱苦,但是面對惡劣的戰局將士們毫無畏懼,而是在經歷了多次艱苦卓絕的戰斗后愈發堅定了誓死殺敵的決心,足以體現了邊疆將士們英勇的氣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表達了譚嗣同希望自己的一腔熱血和決心能激發人們變法圖強的決心,以喚醒沉睡中的人民,這足以展現了作者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讓人心生敬佩。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借用漢代名將衛青和李廣來比喻唐代出征的英勇將士,歌頌他們奮勇殺敵的頑強斗志和為國捐軀的奉獻精神。王維的《使至塞上》既展現了氣象雄渾的塞外風光,也表達了自己希望能為祖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這些英雄人物的事跡以及崇高的精神品質,極富教育價值,值得中學生學習。
這些詩歌都稱贊了那些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英雄們,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的擔起了保衛國家安危、保障人民生活的重擔。這些英雄人物所呈現出的愛國、愛民,敢于擔當,舍己為人的精神依然為當今時代所需要、所提倡。因此,引導中學生學習詩歌中英雄人物的精神及事跡,不僅能夠喚醒他們的民族自豪感,也能激發學生對愛國道路的探索,也正是因為這些詩歌的存在,為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學習英雄、宣傳英雄的氛圍,也將愛國主義教育灑向祖國大地。
詩歌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絢麗多彩的篇章,它飽含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豐厚的優秀文化、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節日、壯美的大好河山、秀麗的自然景觀以及國家危難之際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等諸多內容。所以,對中學詩歌的愛國主義教育研究,無疑為實施中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一個國家沒有高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和牢不可破的凝聚力,不打自垮。”[7]
因此,通過深入的分析詩歌中所蘊含的隱性且極具教育價值的內容,對中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極大的價值。中學時期是學生認知逐漸成熟的過程,學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應以創新、進取的思維從詩歌中積極的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內容,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之中,以培養富有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