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教育的整個體系當中,音樂教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雖然音樂學科不需要考試,學生家長和教師也不會過于關注音樂成績,但這并不代表音樂教學不重要。實事求是地說,音樂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價值較為重要,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具備創新思維,也就相當于具備了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傳統教學忽略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因此小學音樂教師應關注這一問題,促進學生進步。
一、小學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音樂教學方法,重視理論與實踐教學,就能夠較好地達到教學效果,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真正能夠做到上述三點的教師寥寥無幾,大多數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地說,興趣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如果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就可以較好地保證教學效果。音樂本身能夠讓學生具有一定的興趣,因為音樂是最具魅力和最具思想高度的藝術,學生本能地對其較感興趣,但因為一些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的理解存在偏差,導致學生不愿意積極地參與到音樂學習當中,認為在課堂上學習音樂較為乏味。小學音樂教師個人專業素養普遍不高,在上課時基本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點,學生被動地進行學習,教師自然無法對其創新思維進行激發。
(二)音樂教學方法單一
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真正地意識到音樂的重要性,在他們看來,小學音樂是最不重要的學科,而自己所承擔的教學責任基本就是教學生唱歌,或者在課堂上讓學生放松,甚至是哄學生玩。這種對音樂教學的忽視導致他們無法真正地發揮音樂教學的作用,詮釋自身的具體價值。尤其是在其他學科教師想要占課的情況下,小學音樂教學計劃很難真正完成,更不要說對音樂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事實上,一些音樂教師不具備創新音樂教學方法的意識,除了盲目地向學生講述理論知識之外,就是自己唱一句,讓學生跟唱一句,之后讓學生合唱,整體的教學過程較為機械,學生不僅無法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其創新思維也得不到培養。
(三)重視理論,忽視實踐
教師必須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我國的應試教育之所以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應試教育重視理論、忽視實踐。此外,學生通過學習只能掌握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卻相對較低,制約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小學音樂教學中也是一樣,教師只有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夠對學生的創新思維進行培養,但是很多小學音樂教師沒有以學生為主體,而是在上課時自顧自地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雖然學生理解了部分音樂基礎知識,但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程度,削弱了小學音樂教學的具體效果。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對學生興趣進行激發
在現實情況中,無論教師重復多少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不對其進行實踐,都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無論是空喊口號的形式主義,還是夸夸其談的理論闡述都無益于學生,也無益于教學。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合理地創設情境,通過這種具體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對音樂知識進行主動的探究,從而更好地達成教學效果。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對課堂的基本內容進行合理把控,結合教材進行分析,挖掘能夠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素材,創設良好的情境,對學生的興趣進行激發。學生如果能夠在具體情境下學習,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完成對音樂知識的自主分析。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會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有利于激發自身的創新思維,為自身的持續進步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學情境的創設既是學科教學具體化的途徑,又是對學生學習體驗進行深化的主要方法。音樂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藝術特征,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不適合在音樂教學中應用,會阻礙學生對音樂課程的全面認知。情境教學的生動特點與音樂學科的藝術性質相輔相成,所以,教師需要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來調動學生的感官,促使其情感體驗與音樂知識的相互關聯,幫助學生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科的探索熱情。例如,在小學音樂四年級人教版教材中,《我們的田野》一課具有代表性。在上課前教師就可以對問題情境進行創設,引導學生思考:在你們看來田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呢?在激發學生興趣后,教師再結合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講解,可以促進學生的思考,提升音樂教學的具體效果。
(二)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主要目標。在以往的情況下,由于小學音樂教師應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所以學生的創新思維無法得到激發,尤其是在小學生認知能力還處于發展階段的情況下,小學生很可能會盲目地依賴教師,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長此以往教師僵化的教學也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思維僵化。為了避免誤人子弟,小學音樂教師必須創新現有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結合音樂學習不斷進行實踐探究,提升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教學形式的豐富比較重要,小學音樂教師必須要強化思想,在業余時間加強學習,多掌握音樂教育方面的前沿信息,在提升了自身的專業能力和意識后,就可以豐富教學的具體形式。
新課程改革為小學音樂教師提供了很多的資源,小學音樂教師可以結合分層教學法、分組教學法、問題導學法等豐富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思維的創新。例如,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歌曲的正確歌唱方法,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內學生的音樂天賦來劃分學習小組,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基本含義。此外,結合問題導學的模式,為學生布置相關作業,讓學生深入理解歌曲。之后,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講一講小組討論的結果,調動學生積極性。完成了這一基本的環節后,教師還需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為學生講解演唱的方法,在組織學生演唱之后,教師需要組織學生思考在演唱這首歌曲時需要用怎樣的聲音,如此就能夠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結束前闡述一下自己這堂課的收獲,之后對其進行鞏固提升的具體訓練。學生完成了基礎訓練,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完成學習探究,對音樂知識的內涵進行充分的理解。在教師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會更加完善,能夠為其思維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理論結合實踐,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小學音樂教學的過程并不只是讓學生掌握音樂層面的理論知識,而是對學生的藝術思維與審美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對音樂進行探究。雖然大多數學生不具備良好的音樂天賦,但是這并不代表學生沒有必要學習音樂。音樂具有藝術魅力,小學生應積極地學習音樂,通過對音樂的探究也可以促進其全面發展,完善其核心素養,活躍其基本思想,增加其個人魅力。為了真正做到這一點,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將理論和實踐充分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學習之后自主創作,提升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參與音樂的積極性。
在社會需要創新型藝術人才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創作,結合學生的作品給予合理的評價。例如,在教學《春天在哪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講述自己對春天的看法,在學習了這首歌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創作平臺,應用多媒體呈現音符,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春天的理解在旋律下編寫屬于自己的歌曲。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不能拘泥傳統教學的內容,而是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后,結合學生的參與程度和具體表現,教師需要積極地對其進行評價。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創作音樂的自信心會得到增強,雖然大多數學生都沒有天賦創作良好的音樂作品,但只要積極地參與其中,其創新思維就能夠得到激發,今后無論學生從事哪個行業,創新思維都會幫助他們取得良好的成績。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在音樂教學中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來調動學生的感官,促使其情感體驗與音樂知識相互關聯,幫助學生體驗音樂學習的樂趣,激發小學生對音樂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