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浸潤”,即“浸染熏陶,滲透滋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浸潤”是指教師應該盡最大的可能為小學生語文文本閱讀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生活,學以致用,自主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千百年來,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炎黃子孫的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
小學語文課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承載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與靈魂。語文教學可以讓優秀文化宮殿的基石牢牢奠基于學生的心靈深處。在小學生語文教學中加強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浸潤式”教學方法的提出,有效扭轉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一言堂”的簡單粗放,以一種輕松愉悅、潤物無聲的形式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也有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在小學語文課堂實施“浸潤式”教學的必要性
在小學語文課堂實施“浸潤式”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浸潤式”閱讀教學有別于傳統教學模式的偏重知識獲得、缺乏過程性學習的模式,注重教材文本閱讀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施“浸潤式”教學要求語文教師立于一個更高、更深、更廣的層面,深入研究課文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研究學生的學習特性,讓學生迅速深入文本,逐層融入文本的特定情境,營造充滿和諧、民主、靈動的課堂氛圍,達到“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完成對學生品格的培養和情操的陶冶,使學生人文素養獲得有效的提升。
語文學科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血濃于水的關聯。因此,對傳統文化的浸潤應貫穿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浸潤式”教學要突出其民主性、主體性、發展性、啟發性和全面性。語文課程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立體化的、貫通化的。“浸潤式”教學的優勢與意義,首先表現于播種中華精神優秀文化的種子。一方面,可以根植于祖國豐腴深厚的文化土壤,汲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養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弘揚中華文明的傳承人;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中華民族延綿千年的悠久歷史及燦爛文化,于靈魂深處升騰起一種民族自豪感。其次,能夠有效拓寬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思路。可以啟迪教師以“語文教學的生活化、民族化”為指導,形成“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語文教學課程觀,以“自主探究”為綱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使語文課程改革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二、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浸潤式”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浸潤式”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情境浸潤
“情境”是指一種教學情境或學習情境,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具體的生活的現實環境。教學情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為落實教學目標所設定的,適合學習主體并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能夠使其主動建構具有學習背景和學習活動條件的學習環境。“創設情境”是“浸潤式”語文教學最直接、最核心的實踐途徑,而教師、教學環境以及學習氣氛是“浸潤式”語文教學模式客體部分的三要素。
“浸潤式”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教師在小學語文“浸潤式”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在充滿探究氛圍的閱讀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是一篇介紹西沙群島美麗富饒的課文。課文開頭先介紹西沙群島的位置,然后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依次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文章的最后總寫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富饒。教師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領略西沙群島的“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求美也是每一位小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讓學生在一個充滿了溫馨和諧、美輪美奐的教學情景之中,在習得知識的同時又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教師用教學語言激發學生閱讀探索的欲望,同時在大屏幕上演示西沙群島旖旎風光的精美圖片與視頻,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作者筆下的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從而全方位地感受了西沙群島風光的美麗、廣闊與富饒。
(二)精神浸潤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真正的人,培養具有高雅情懷與高尚精神的人,培養能夠在現代社會生存與發展的人。語文學科雖然無法承擔學校教育全部的育人功能,但自古以來,“文以載道”就是歷代教師所執著追求的教育理念和基本的教學準則。“文以載道”決定了人們對語文課程教育所具備的特殊情結。語文課程教育自身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豐厚的底蘊,決定了其德育功能應當遠遠高于其他學科。這不僅是人們的共識,也是語文教育不可推卸的歷史與時代責任。但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有些教師還是抱殘守缺,把語文教學演變為一門枯燥乏味的純工具性學科,讓學生埋頭于“題海”。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把思想品德教育、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教學有機地融合起來,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與追求。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不乏一篇篇文質兼美、情理兼具的名篇華章。教師需要品一品語句的甘醇,測一測文字的溫度,把一把篇章的脈搏。只有這樣,語文教育才能透過這些字詞篇章讓學生領略到教材精神之建樹,思想之引領,并在精神和審美中慢慢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語文教師有了這樣的教學觀,語文教育才可能靜下心來,引領學生攀登字詞篇章所建構的精神峰巔:讓學生為《登鸛雀樓》而心馳神往,極目遠眺;讀《沙灘上的童話》而充滿快樂,熱愛生活;在《開滿鮮花的小路》上欣賞美、贊美美、分享美。語文教育應該讓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盤古開天地的精神代代相傳;讓草船借箭、扁鵲治病、曹沖稱象的智慧發揚光大……對于這類閃爍著中華精神智慧的文本,教師只要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了解了傳統故事的內容、感知了歷史人物優秀品質,在教學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便水到渠成。學生在掌握教材文本的內容精髓的過程中,會耳濡目染地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熏陶。
(三)活動浸潤
“活動浸潤”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浸潤式”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活動型的浸潤方式具備三個基本特征。一是與其他課程相比具有超強的實踐性。生活是語文的源泉,其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活動型的“浸潤式”教學方式是通過營造語文教學環境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進行的。二是具有超強的開放性。“浸潤式”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而通過語文實踐活動開展教學實踐,可以進一步凸顯其開放性,強化其開放性。教師要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勇于實踐,浸潤教學才能取得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自主性。活動型的浸潤教學需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意識,自主學習,自我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起到引路與規范的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與培養者,但路還是要學生自己一步一步地朝前走。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以秋天的雨為線索,將秋各種不同景色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構建一個美好、充實、美麗的秋天。文章把秋天看作一把鑰匙,用它開啟了秋天的大門,然后又將秋雨比作五彩繽紛的顏料,依次寫到銀杏樹、楓樹和田野……學生通過初步閱讀文章,就可以初步了解這幅畫的內容,借此不僅能夠獲取繪畫的靈感,而且還能將本人的情感與想象融入文章之中。這樣可以有效提高畫作的意境美,促進語文活動的開展。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見仁見智,憑借自己的理解在腦海中呈現出一幅秋意盎然的水粉畫。
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把教材改編為劇本,開展課本劇的表演。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就非常適合改編為課本劇。課本劇中人共15個角色,有男女詩歌朗誦員、指導員、老班長、小楊、紅軍甲、紅軍乙、紅軍丙、旁白以及6名受傷的戰士。教師引導大家積極報名分角色飾演劇中的各個角色,鼓勵學生在扮演劇中的角色時,可以適當融入自己的情感,讓課本劇更具特色、更加精彩、更加動人。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有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語言浸潤
語文是語言學科。教材中的一字一句都蘊含著語文的元素。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語言的浸潤也是極為重要的環節。語言浸潤主要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語言包括口語與體態語,以達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自主學習等目標。課堂教學過程的語言浸潤,首先要做到的是教學語言風趣幽默,能叩擊學生的心靈。其次是要求教學語言精煉、清晰、準確,以強化學生認知,觸動學生靈魂。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時,教師可以通過抓住關鍵詞句有感情地模仿裁縫與顧客的對話,以詼諧有趣的口吻讀出裁縫和顧客不同的語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由此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認識。
綜上所述,“浸潤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營造一種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氛圍,采用活動、情景、語言和情感等實施方式,使學生逐步融入特定的學習環境,自覺主動獲取各方面知識,提高學習能力,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有效地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的延伸,潛移默化地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