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方式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有全面的認知,這是促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將生活情境法教學價值發揮到極致的關鍵。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相關概念性知識較難理解,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通過全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數學知識內容的整理和編排,需要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律,并采用科學且適合的教學措施。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經常采用知識點反復講解的方法,長時間處于這樣的學習狀態,容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抵觸情緒,并對教師的教學進度造成阻礙,因此,對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進行研究顯得十分重要,對小學數學教學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針對生活情境教學方法進行闡述,并提出建議。
一、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
(一)在學習情境中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其中一些概念性公式在學習過程中顯得格外枯燥,還會涉及一些較為復雜的計算方法,面對這樣的學習內容,學生很難在數學學習中長時間保持學習熱情,也不容易對數學產生興趣。又因為小學生正處于發展初期,對周圍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本身就好動,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同時,教師也容易在教學中占據主體位置,采用以往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教學,容易讓一些對知識不懂的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相反,生活情境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能夠同時刺激學生的感官開展綜合學習,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增強學生自身頭腦風暴效果,能夠激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保持學生在小學數學中的學習熱情和探究興趣。
(二)直觀情境中降低學習難度
數學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鍛煉學生自身的想象和思維能力,若教師僅僅采用描述的方式,或者為學生布置更多的習題練習,來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悉程度,就會導致學生單一地掌握解答方式,而不是針對不同的題型從理解的角度進行解答,遇到一些陌生題型就會無從下手。生活情境教學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能夠將書本中較為書面化的知識變得更加生活化,讓學生可以在教學中從感覺、嗅覺和聽覺多個角度獲得收獲,能夠將原本枯燥的教學課本與生活經歷進行融合,采用螺旋式想象原則,鍛煉學生將已經掌握的生活事物與知識進行結合,增強學生自身的空間想象效果。
(三)情境創設中激發學生合作學習
在新課改下,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學生數學知識,更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鍛煉學生逐漸形成合作交流學習的能力。生活情境教學方式能夠詮釋這一教學理念,學生能夠在生活情境中進行溝通,并在學習交流中不斷復習鞏固教師在課堂中所講述的內容,進行知識內容的相互補充,在相互幫助中實現進步。同時,教師也要將自身作為學生學習中的引領者,在學習中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為學生不斷提供更多的學習源泉,不斷促進學生思維創造能力的發展,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理解知識并在生活中進行運用,將更多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和具體化,鍛煉學生將知識和生活情境內容進行整合的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方面能力。
二、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更是一個人不斷學習的動力源泉。生活情境法已經逐漸成為一種趣味、高效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對學習有更濃厚的興趣。講故事也已經成為生活情境教學中的一種方式,教師可抓住學生對故事感興趣這一特點,讓學生對接下來要學習的數學內容產生興趣。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這一部分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分數性質內容為學生營造生活情境,通過一個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大家都熟悉我國的四大名著嗎?”“大家都看過其中的《西游記》嗎?”在學生的回答中,更多的是肯定。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同樣可以運用于生活,并帶領學生一同對《西游記》中的部分內容進行回顧,引出其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西游記》片段:師徒四人在路過女兒國時,國王給了唐僧一個大餅,唐僧心系徒兒,要將這個大餅平均分成4塊,這樣每個徒兒都能吃到。但豬八戒卻不同意,以自己吃得多為理由,想要多分1塊。這時悟空說道:“師傅可以將餅分成8塊,給豬八戒2塊,這樣就行了。”唐僧聽后笑說:“你這悟空可真是狡猾。”學生不僅聽得津津有味,還能在其中發現一些有趣的故事。最后,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在這個視頻中你發現了哪些有關的數學信息?針對悟空的分餅方式,你學習到了什么?有什么樣的感悟?教師可以通過這樣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更輕松地掌握其中的數學知識。
(二)生活情境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數學本身就需要學生在學習中具備較強的邏輯性,生活情境能讓知識更加具體化,幫助學生更容易學會其中的知識,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統計”內容時,其中一些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中會出現誤差,出現做錯題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讓學生對統計意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兩個學習小組,其中一組學生扮演商家,另一組學生扮演顧客,要求每人購買三種商品,在學生購買完商品之后,顧客需要對總共的消費進行計算,進而統計顧客所買商品的種類數量和總共花銷。學生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一方面能夠對統計概念的內涵有深入了解,并更加熟練進行統計的方法;另一方面還能鍛煉自己處理生活問題的獨立思考能力,為今后的生活實踐奠定基礎,并有意識地將掌握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實現真正的知行合一。
(三)生活與知識相結合,增強學生的探究欲望
創新能力作為綜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重點需要在學習中凸顯學生主體,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缺少在課堂中思考和探究的實踐,如今在生活情境教學法作為基礎的前提下,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保持更強烈的學習好奇心,能夠自主進行問題探究。教師更是采用全新的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正確的學習引導,主張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在學習“雞兔同籠”內容時,可以利用學生是否喜歡小動物活躍課前氣氛,讓學生能全身心參與到學習中,進而說出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有的學生說喜歡小狗,有的學生喜歡小兔,有的學生喜歡小雞等。接著教師針對小兔和小雞都有幾只腳進行提問,學生能夠準確地回答出“小兔子有4只腳,小雞有2只腳”。接著教師可以引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一個不透明的籠子里裝有一些雞和兔子,其中不知道雞和兔子分別有多少,但知道這兩種動物一共有7個腦袋和22條腿。”讓學生幫助教師計算小雞和兔子的數量,同時,教師也要放慢講解新知識的速度,針對一些重點進行全方面講解,幫助學生在理解中進行掌握。教師在為學生不斷營造生活情境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問題讓學生對知識更加好奇,并對更獨立的問題產生探究欲望。
(四)生活情境中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能夠將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真正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營造有趣的學習生活情境,為之后的順利教學提供支持,增強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的效果,讓學生能夠不斷提升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并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行觀察,針對生活中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仔細思考,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真正價值,明白數學與生活之間存在的緊密關聯,從而讓學生在不斷參與實踐教學活動中提升自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內容都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在問題中引發學生的思考:“同學們,在生活中你熟悉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東西都有哪些呢?”有的學生回答桌子是長方形,黑板是長方形,橡皮是長方形,魔方是正方形,等等。這樣教師就很容易將學生分成小組,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分配學習任務,對不同長方形進行測量,并計算出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不僅更愿意學習數學,也加強了自身的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要積極采用有趣的生活情境方法,這樣能夠讓學生不斷提升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并進一步掌握數學知識的精髓,感受到知識為生活帶來的幫助。生活情境教學法能夠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生活化,并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教師在運用生活情境教學法過程中需要注意科學合理地與知識進行結合,選取合適的教學案例,這樣才能通過講故事、提問題和角色扮演等不同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更濃烈的情境,體現出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