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考作文越來越重視對考生自我意識的考查,引導考生充分表現自我、張揚個性,寫出一個中學生對自我、對社會、對人生的獨特看法與感受。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作文命題中出現“我”字的次數明顯增多。這些作文命題意圖很明顯,就是要考生講述的、議論的內容與自我有關,陳述自我體驗,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充分展示中學生的自我意識。
2.作文命題中隱含自我的因子。這些作文題中很明顯可以看出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引導考生對自我、他人、社會生活的思考。考生在審題立意中加入一個“我”字,在作文中隱含自我的因子,才能更好地切入題旨。
3.作文命題中要求發表看法、觀點及自我認識。這些作文題都明確要求考生提出看法或發表評論,對事物陳述自我認識,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思考。
高考作文逐漸加強了對考生自我意識的考查,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它要求考生在日常的作文訓練中加強自我意識的培養和呈現。那么考生如何在高考作文中凸顯自我意識呢?
一、在審題中加入自我意識
高考作文命題趨向開放和限制相結合的趨勢,題型更加豐富多樣,審題難度應該說降低了不少,但對考生而言也存在著一些理解上的偏差。那么,如何避免出現審題失誤呢?筆者認為高考作文審題應該做到化抽象為具象,化陌生為熟悉。而切入要點、展現自我的一個訣竅,就是加入一個“我”字。
如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作文題:
中國共產黨走過百年歷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請結合材料,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這道作文題所提供的材料內容豐富,信息量很大,從耳熟能詳的節日到歌曲,從或熟悉、或陌生的文學作品到英雄人物、榜樣力量,既有革命文化又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材料的內涵深刻,也就造成了審題難度。“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等關鍵語句畫龍點睛,稍微降低了陌生材料帶來的審題難度。而“我們的未來將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中,“我們”一詞多次出現,自然勾連提示語,點出材料核心:思量大有可為時代的青年在國家日益發展中應該承擔的責任和扮演的角色。所以,考生在審題時必須加入“我”字,將自我化身為青年的一名,融入時代青年中,運用“我們、吾輩、我”等詞語,立足于自身,然后拓展開去。
作文審題中加入“我”字,實際上就是在作文第一環節滲入自我意識,不僅能把握題旨、理解題意,避免出現偏離題意等重大失誤,也為行文時表達自我、抒寫真情實感奠定了基礎。
二、在“真我”和“新我”中展示風采
1.“真我”不僅求真,更求人文色彩
作文應是考生自我意識、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那些缺少自我的作文難有真情,也沒有自我意識,算不得好作文。好作文是能夠結合社會、人生談自己的真情實感和自我認知的作文,寫真實的生活、具體的生活、尋常人的生活、不矯情的生活。這樣的作文才能有濃厚的人文色彩,讓閱卷老師“愛你沒商量”。
如2021年高考浙江卷佳作《無論得失,皆是過程》:
得與失就一定是起點或者終點嗎?非也。不管是起點還是終點,其實都不過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在高考前,聽到最多的話是,高考是人生的轉折點,是十年寒窗的終點,也是邁入更高學府的起點。我們面臨無數的抉擇,一個抉擇是一段故事的結局,也是另一個故事的開篇。但起點也好,終點也好,都不過是人生的一段過程,是一個由得與失組成的過程。
這里完全是實實在在的心里話,是“真我”風采的流露,而且對“起點”“終點”“過程”進行了哲理思辨,充分體現了考生的自我認知。高考作文越來越重視對考生真情實感、自我認知的考查,從上面這段高考優秀作文就可看出。因此,高考作文一定要展現真我風采。
2.“新我”不僅求真,更求新
寫“新我”,就是要將我們的人生經歷,寫成有創造性、有個性的作文。“新我”就是創新,就是標新立異,就是“老生常談我不談”“人云亦云我不云”。判別一篇作文是否具有“新我”的特質,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是作文在深度上有所建樹,在某個方面或某些方面有超越大眾化的見解,甚至創見;二是對自然、人類命運有所關注;三是有深遠的歷史感與現實感;四是有預見性;五是有健康的審美情趣與高尚的情操;六是有哲理性的思考。
三、在“大我”中體現高度
“大我”是自我意識的最高境界。考生要想在考場上穩操勝券,勝人一籌,就必須寫出有“大我”的作文。那么,怎樣才能寫出真正的“大我”作文呢?
1.要有“大視野”
考生平時不能一味鉆進書本里,也要關注世界,如人類與自然、今天與未來、科學與人文……都應該進入我們的視野,有大視野才不會被“話題”難倒,才能左右逢源。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考生,在寫作時很容易不知道該寫什么。而要做到有“大視野”,考生必須去關心社會,眼光遠大,視野開闊。
2.要有“大胸襟”
胸有大氣魄,才能寫出恢宏大氣的文章。范仲淹正是因為有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闊大胸襟,才寫出了蕩氣回腸、流傳千古的《岳陽樓記》。王安石亦有詩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立足點高,才能望得遠,看得透。所以,我們在寫作時要先看話題是否與社會、與人類命運有關;構思時要體現自己志趣高、追求真理、崇尚正義的思想品質。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個人的身邊瑣事與一己感受,而要能夠推己及人,把目光放遠,將筆墨宕開,高屋建瓴,升華主旨。
3.要有“大思維”
考生要學會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平時應注意訓練自己的思辨能力,讓作文展現思辨色彩。同時,要梳理學過的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如實踐論、矛盾論、方法論,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存在與意識、外因與內因、量變與質變、主流與支流,等等。有了理論的武裝,我們的作文才能凸顯出“大我”,脫穎而出。
當然,寫“大我”作文不能變成空喊口號,亂貼標簽。大我,絕不排斥貼近生活,也可以從小事做起、寫起。真正的“大我”是指不管寫什么內容,其人、其情、其志、其趣都必須有一定的品位與高度,以及擁有較高的語言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