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陳 靜,馬 旭,曾 麗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 屆大會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公約》(下稱《公約》)。該《公約》明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被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該《公約》作為人類歷史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里程碑,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界定指明了全球非物質文化事業的發展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加緊了步伐,黨和政府對于各地區各民族的歷史、風俗、藝術等給予了高度重視,許多因戰亂而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護,如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區、中央民族歌舞團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文化建設受到重視,國家相繼出臺了若干法規政策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為使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范化,國務院在2005年發布《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制定了“國家+省+市+縣”共4 級的保護體系,并在2006年批準命名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標志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了新階段。在此期間,相關個人、社會團體以及高等院校都為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做出了不懈努力。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其民族傳統文化以特點突出、文化形式多樣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傳承價值和應用價值。深度挖掘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民族風俗的文化內涵和特殊性,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 傳承機制與開發體系,能夠更好地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
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發生巨變的情況下,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開始呈現出加速消失的狀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成為首要解決的問題。與物質文化的生存環境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更加的脆弱,對其進行保護也顯得迫切。20世紀初期,我國民俗學學者開展中國民俗學和民間文學的調查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6年6月是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里程碑,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是黎族、苗族同胞們祭祀祖先、慶賀新生、贊美生活、歌頌愛情、慶賀豐收的吉祥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歷年的積累、沉淀和創新,在海南省內乃至于全國范圍內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每年農歷三月初三的時候,四面八方匯集一起的人們會穿著節日的服裝,佩戴節日的飾品,攜帶米酒、竹筒飯匯聚起來對祖先進行祭拜,同時好友之間相互對歌跳舞等慶祝節日的到來。1984年,廣東省就已經將“三月三”明確成為黎族的民族傳統節日,并且規定在節日到來之時放假兩天。自此以后,廣東省、海南省政府開始舉辦“三月三”的大型慶典活動,只不過當時只是在特定區域的傳統民俗活動,并沒有被外界所廣泛關注[1]。隨著海南省旅游業的不斷發展,這個節日不斷受到外界的關注,并逐漸成為當地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通過多年的打造,海南省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中已經舉辦了多次的“三月三”活動,并且省內各民族、各市縣也開始將“三月三”的節慶活動作為當地文化活動的重點項目。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視域下,“三月三”節日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隨著民族傳統文化內涵的逐漸豐富,以及產業化開發的不斷深入,只采取單一性地方式進行保護已不能滿足發展的要求,而是應該創新發展方式實現更好的傳承與保護,平衡長遠發展與短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民族傳統文化需要以保護為先,然后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創新開發,才能使得傳統節日受到全國甚至全世界的關注[2]。
近年來,在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過程中,舞臺演繹已經成了基礎形式。通過舞臺演繹的形式保留了精華部分,將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民俗風情文化全面展示出來,讓游客切實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在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過程中,應重點關注舞臺演繹活動的有效實施,強化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力度,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組織工作與協調工作,爭取能夠有序、有效地開展民俗文化的活動。在海南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將“三月三”的舞臺演繹作為基礎部分,在影響力較大的文明生態文化區和旅游休閑度假區,利用舞臺演繹的手段將“三月三”這種傳統節日真實展現出來,從而起到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作用。
舞臺演繹需要樹立精品意識,要力爭使得受眾群體了解演繹的民俗文化內容。由于傳統的舞臺演繹所展示出來的民俗文化是在權威認定之后的精華內容,比如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民族文化中的傳統手工藝、飲食和民族風俗部分。舞臺演繹的展示內容是通過藝術加工過的文化產品,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只能接觸到經過提煉的民族文化元素,而這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場景存在一定差異,因而很難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在此情況下,應該結合舞臺演繹形式的特點,深入地研究和探討與大眾生活之間密切聯系的民俗文化,并根據觀眾的喜好特點,結合民俗文化特征等,編排具有人性化、 趣味化和生活化的舞臺演繹內容,這樣在吸引受眾群體觀看的同時,還能縮短民族文化和人們之間的距離,激發人們對民族文化保護的內在動力,從而起到了良好的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作用[3]。
優化傳承主要就是將民俗學理論作為基礎,明確傳承人員,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求,給予一定的扶持與支持。雖然我國政府已經逐年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力度,但是傳承工作更需要更多社會組織進行參與。傳承人雖然得到政府一定的補貼,為獲取到良好的傳承條件與保障,社會組織也會通過民間推廣等方式幫助其拓寬受眾的范圍。近年來,在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民族文化節日傳承中,已經開始利用“黎錦”巡展與競技編織等形式開展多元化的傳承工作,其出現的原因是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其中,以同臺競技編制的方式增加觀賞性,加強民族傳統文化受眾范圍。根據海南省關于黎錦手工藝的傳承規劃以及旅游開發定位要求,創新黎錦手工藝的文化展示方式,通過多種傳播形式拓寬當地手工藝的傳承渠道,打造專屬傳承媒介平臺,不斷地增強民族文化與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4]。目前,五指山職業技術學院已經開設了黎錦手工藝專業,并安排專業的教師進行黎錦手工藝技術的培訓,為社會培養出了一批技術水平較高、工藝素養較好的優秀文化傳承人才。
在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民族文化創新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開始出現信仰文化缺失問題。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民族文化節日活動,核心部分是祭祀祖先,一般情況下46 歲以上的人群都了解祭祀祖先的要求,并在每年的節日中會堅持祭祀。但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部分青年群體多數都會選擇通過參與歌唱活動與聚會活動表達情感,缺乏對祭祀祖先這類民俗活動的了解。目前,當地的多數青年人更愿意參與到政府所組織的表演活動中,因為除了能夠進行自身文化的展示之外,還能獲取一定的獎勵,這就很容易導致表演流于形式,出現傳統節日信仰文化缺失的現象,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5]。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該深挖其文化內涵,通過拓展“信仰文化”內涵的方式進行民族節日的宣傳普及,在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引導青年群體參與到祭祀祖先的活動中,以免出現信仰文化缺失問題。
政府部門要加大組織開展能夠真實體現民族節日文化的各類演繹活動,尤其是要增加“三月三”民族節日文化保護與開發方面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應重視瀕臨消亡的“三月三”民族文化節日的相關內容,積極組織舉行相關民族節日文化的演繹活動,使得這部分群體保持一定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引導全社會形成重視民族傳統文化節日的良好氛圍。另外,在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政府還需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并按照民族傳統文化的具體保護和傳承的需求,在演繹、教育和科普等活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與政策支持,進而確保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能夠有效性的開展、標準化的實施[6],從而促進地方文化繁榮發展與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相結合。
媒體宣傳對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具有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科學合理地開展有關媒體宣傳工作,不僅能夠拓寬傳承的范圍,增強民族文化的影響力,還能確保傳承與保護工作的系統化落實。因此,在海南黎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的民族節日文化保護過程中也應該有效地開展媒體宣傳工作,利用網絡平臺、新媒體平臺等進行大力的宣傳。如以傳承人為主體在B 站、微博、抖音、知乎及電視節目等網絡平臺中展示相關民俗文化技藝,為觀眾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呈現民族傳統文化。在新媒體平臺的支持下吸引更多的用戶,了解相關民族文化內容,擴大民族文化節日的受眾范圍,從多個渠道增強民族文化在不同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7]。
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原則,按照民族傳統文化特色與市場需求,在完善相應的民族文化保護體系與產業開發機制的同時,積極引導民族傳統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換言之,要及時關注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及市場需求,對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機制做出相應的整改與完善,借助相應的措施和手段提升民族文化的產業轉化能力。在維護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可通過創新發展的形式來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例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進行開發文化產品,打造蘊含民族文化元素的各種手工藝產品、技藝產品。在強化產品開發和創新力度的同時,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和購買所需的文化產品。此舉在促進了文化產業發展與進步的同時,還能借助文化產品的流通進一步的加強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推廣,從而實現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8]。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唯有采取有效的民族文化保護措施和開發方式,才能真正意義上促使相關的民族傳統文化良好傳承與保護,并實現民族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因此,在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過程中應結合具體的文化內涵、民俗特點和呈現方式等要素,將各類保護措施和發展措施落實到位,在推動民族文化發展的同時,優化其中的保護模式和傳承方式,切實做到非物質文化視域下可持續發展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