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霞
探討繪本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
侯建霞
(山東省日照市新營小學本部,山東日照276826)
在新課改背景下,更加強調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尤其是在語文課程中,提倡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基于此,繪本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繪本作為一種教學素材,不但內容豐富,而且能夠直接用于學生的學習活動當中。因此,筆者對繪本教學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搜集整理,著眼于教學實踐展開了研究,并結合研究中產生的認識具體闡述繪本教學的特點,思考如何將繪本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
繪本;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課程資源的豐富程度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充分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以此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繪本無疑是最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之一。簡單來說,繪本是指以繪畫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圖書。近些年來,繪本逐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推廣使用。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繪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使用,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習得豐富的知識,而且有利于幫助學生建構精神世界。毋庸置疑,繪本作為一種為兒童設計的文學作品,是兒童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兒童能力發展的有效載體。從情感內容來看,繪本內容普遍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所以有利于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恰當的策略。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將繪本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直觀性。繪本是文字與圖畫的有機結合。一方面,繪本教學的直觀表現為具體性,所有教學對象都可以使學生憑借自己的感官進行具體的感受,并在頭腦中呈現出具體的形象。同時,不同學生對于同一繪本的感受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繪本教學的直觀表現為直接性。學生閱讀繪本的過程中,無須進行過于深入的邏輯思考就可以在情感與精神上產生愉悅的體驗。由此可見,繪本教學的直觀性對于學生的知識理解具有積極影響。
(二)趣味性。和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相比,趣味性是繪本的一個突出特征。繪本教學通常以簡單的故事開展,再配合內容豐富的畫面,必然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對于學生閱讀興趣的提高和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繪本教學中的趣味性不僅體現在故事層面上,也體現在繪本內容的多樣性上。而豐富多樣的繪本內容,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繪本學習過程的體驗性。
(三)主體性。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運用繪本組織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教師更多要發揮引導者與組織者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將學生視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組織教學活動。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能動性,從而幫助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四)哲理性。哲理性也可以理解為教育性或者思想性。毋庸置疑,優秀的繪本作品主題單純,但并不簡單。所以繪本要傳達的不僅僅是淺層的故事內容。經典的繪本就像其他優秀的文學作品一樣,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它的內容不但可以受到學生的喜愛,而且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可以使學生受益終生。
繪本的內容與特點決定了繪本的應用需要站在兒童視角組織教學活動。簡單來說,繪本是一種兒童讀物,讀者主要是兒童,而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促進兒童語言、思維等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全過程中把握兒童視角。
首先,要選擇契合兒童需要的繪本。所選的繪本既要契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學生喜歡的繪本。同時,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之后,教師可以適當減少干預,鼓勵學生自主挑選自己喜歡的繪本。其次,要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在繪本閱讀中,教師要避免直接進行講授,而是要給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利用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滿懷好奇之心探索未知的故事內容。通過這一過程,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站在自己的視角思考繪本的內容,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相對于教師的直接講解,學生在自主性的學習中往往可以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最后,教師要設計豐富性的課堂活動。以兒童視角組織繪本教學意味著要結合繪本內容組織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從而增加課堂活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繪本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繪本的基本內容自主改編劇本,并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對故事的語言和表演的背景進行調整。利用角色扮演活動,學生能夠以故事中角色的身份進行思考和行動,從而使其更加深入地參與到故事的思考當中,而教師則需要依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啟發性、激勵性的點評。通過這一過程,可以為學生搭建更加自由的繪本學習平臺,從而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種語文素養。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課程中,以兒童視角組織繪本教學是極其必要的。
1.利用繪本組織識字教學
識字教學是貫穿于語文學習全過程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低年級階段,識字教學的效果更是會直接影響語文學習的整體情況。而識字教學的有效開展,必然要以一定的材料作為載體。同時,識字不僅僅是為了使學生學會認讀漢字,更要以此為基礎促進學生整體語文素養的構建。基于上述要求,教師可以將繪本應用于識字教學中。
通常來講,繪本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第一,依托趣味性的故事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漢字的欲望。單一的漢字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的。而借助繪本,則可以將識字過程融入于趣味性的故事當中,從而以一種寓教于樂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漢字知識。第二,消除學生對漢字的陌生感。在長期以來的漢字教學中,漢字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一方面,漢字本身的結構是比較復雜的,漢字經過數千年演變已變成表意文字,學生已經無法根據現代漢字的結構直觀了解文字內涵,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另一方面,低年級學生是剛剛開始系統學習漢字知識,所以文字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若教師一味按照常規方法引導學生對漢字筆畫和涵義進行死記硬背,必然會導致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而借助繪本,不但可以提供文字內容,還可以利用圖片給學生創造一種更加直觀的畫面。繪本圖片往往是和文字內容對應的,所以可以幫助學生從畫面中感受漢字的意義,從而消除學生的陌生感。第三,利用繪本提供豐富的漢字資源。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中,分散識字是一種重要的識字方法。簡單來說,分散識字是指在閱讀過程中進行隨文識字。不難理解,這種識字方法更加強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特點。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將生字放到一種具體的語境當中,從而避免孤立識字的問題。如果僅僅借助課文進行分散識字,那么學生能接觸的漢字內容必然比較匱乏。同時,課文中的語境是比較單一的,不利于學生理解漢字的豐富含義。而借助繪本,不但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漢字內容,而且可以將同一個漢字放到不同的語境當中,從而加深學生的學習感悟。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運用繪本組織識字教學更加契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也有利于增強識字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
2.利用繪本組織寫話教學
寫話教學同樣是低年級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向寫作教學過渡的重要內容。在長期以來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寫話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內容。而為了優化學生的寫話過程,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出資源優勢,以此改善學生的寫話困境。毋庸置疑,繪本作為低年級一種重要的閱讀資源,對于學生多元智能的挖掘具有重要幫助。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繪本引導學生解讀范文,以此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寫話技巧。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繪本的封面、封底、背景畫面等內容進行觀察,以此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比如在解讀《我媽媽》和《我爸爸》的繪本封面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封面中的人物進行觀察,以此分析和猜測人物的性格。再如,在解讀繪本內容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握整體內容,之后要根據題目、關鍵詞句、首尾段等內容引導學生對作品的語言風格、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進行學習。其次,教師可以利用繪本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如可以組織學生根據繪本看圖寫話。在看圖時要鼓勵學生思考“畫面的內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事物?作者想要通過圖片表達什么感情?這個畫面和前后的圖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在觀察人物形象、畫面色彩、動作等元素的過程中,不但可以使學生準確了解繪本的內容,而且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最后,可以使學生在繪本閱讀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所謂寫作素材,是指一種感性的、未經加工整理的原始材料,而素材的類型是極其豐富的,比如優美的字詞和句段、成語寓言、古今人物、諺語等內容,都可以視為寫作素材,這些素材都可以在繪本閱讀中獲得。同時,在繪本閱讀中,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作者表達的情感對素材內容進行加工。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對素材的使用更加得心應手。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繪本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
盡管繪本是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課程資源,但不合理的使用方式依然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繪本組織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有意識地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并對各種教學方法靈活使用。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從而促進各項教學目標的落實。
一般來說,繪本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第一,自讀法。正如前文所述,主體性是繪本教學中的重要原則。在繪本自讀中,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更加自由的時間與空間。在繪本閱讀中,學生往往會產生獨特的思考與情感體驗,并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尤其是對于一些簡單的故事內容,更要使繪本閱讀的過程變成一個自主開放的過程,以此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同時,學生在自讀中會產生一些差異性的看法,教師要避免將答案統一化,而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想法,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第二,講讀法。顧名思義,這種方法強調將教師的“講”和學生的“讀”結合起來。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比較薄弱,對于一些情節比較復雜或者寓意比較深刻的繪本,學生的自主理解是存在一定難度的。比如在《不要咬嘲笑的魚鉤》這一繪本中,作者將他人的嘲笑比作“魚鉤”,對于學生來說,這一比喻存在一定的理解難度,所以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講解。教師通過講讀,可以幫助學生把握繪本故事的完整結構,并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第三,讀寫結合。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原則。從兩者的關系來看,閱讀是吸收的過程,而寫作則是表達和反思的過程。除了前文介紹的專門寫話訓練之外,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隨文的讀寫訓練。相對于寫話訓練,讀寫訓練的組織方法會更加靈活。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一些優美的句子,可以針對故事中的留白組織學生進行續寫,也可以組織學生描寫自己閱讀繪本的感受。總之,針對繪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方法。
繪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是一種系統性的過程。毋庸置疑,繪本資源的應用必然會對常規的語文教學產生直接影響。也就是說,繪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是隨意引入一種教學資源,而是需要將繪本與教材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教師需要正確處理繪本和教材之間的關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出繪本資源的積極作用。
首先,要以教材為主。教材的制定主要依據課程標準,能夠系統反映學科內容,且符合學生的階段性發展特征。因此,盡管繪本具有突出的優勢,但語文教學的組織過程依然要以教材為主。其次,要將繪本視為一種重要的輔助性教學資料。教材作為一種統一性的教學素材,很難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而借助繪本資源,則可以實現學習資源多元化。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引入一些繪本片段,以此輔助教學活動的進行。而在課下學習中,則可以將繪本作為主要的學習材料,以此組織學生進行拓展性的閱讀。從兩者的關系來看,教材和繪本是相互聯系的,兩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可以在教學中發揮出協同作用。一方面,教材的編寫需要參考大量資料,這其中就包括一些優秀的繪本,所以低年級的語文教材可以視為一種規范化的繪本內容。通過對教材文本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繪本的一般性方法。另一方面,繪本是教材的補充,可以為教材內容注入活力,并且可以將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從而促使學生進行拓展性的學習與思考。由此可見,將教材與繪本有機結合,有利于逐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綜上,繪本作為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課程資源,不但可以直接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而且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豐富的間接經驗。相對于常規的語文教學,繪本在教學活動中的合理應用不但可以增強學習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而且教師能夠以更加恰當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讀、寫、聽、說等綜合性的語文活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探索繪本和語文課程之間的聯系,并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 周亞芹.基于繪本的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探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1):60.
[2] 劉霞.小學低年級語文繪本閱讀教學策略淺析[J].基礎教育論壇,2020(2):32-33.
[3] 陳蔚.小學語文繪本教學的開展策略探究[J].學周刊,2020(34):57-58.
[4] 賀伊娜.淺析繪本閱讀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課內外,2020(2):207.
G622
A
1002-7661(2022)28-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