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單宏健
(揚州大學 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初中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工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并作為小學與高中音樂教育的橋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初中生不同于小學生,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有所提升,而音樂欣賞又是一個情感體驗與升華的過程,因而初中音樂欣賞課程的開設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河北民歌作為河北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精神以及學習傳承價值,因此在初中音樂欣賞課堂中引入河北民歌,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核心素養,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對燕趙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明確提出:“感受與欣賞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于學生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十分豐富,尤其是民歌代表作品眾多,以河北民歌為例,《小放牛》《小白菜》《撿棉花》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歌作品。河北民歌具有鮮明的特點,其內容大都以敘事為主,或是記錄現實生活,或是歌頌歷史英雄,或是反映當地的生產、習俗、禮儀形式等,這反映出地域性音樂文化特征。因此,將河北民歌融入初中音樂欣賞課堂時,在課程設置上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與設計,不斷加強對初中生的音樂教育。
一方面可以在音樂欣賞課程加入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燕趙民樂,比如《回娘家》。《回娘家》原名《小媳婦回娘家》,是在冀東地區尤其是唐山廣泛流傳的小調,旋律優美動聽,歌詞處理上幽默詼諧,整首歌曲體現了濃重的鄉音、鄉情與鄉愁。由此可見,教師在講解民歌作品的同時需要解析河北民歌的創作背景以及相關的音樂知識,將文化中的音樂與音樂中的文化相結合。初中階段的音樂教育不同于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因為學生心理與生理的漸趨成熟,他們不僅僅要學會唱民歌,更需要在掌握歌唱技巧的基礎上學會欣賞、鑒賞歌曲。另一方面可以將不同風格的河北民歌進行細致劃分教學。例如《小放牛》屬于歌舞小戲,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圍繞歌舞小戲的特點進行教學;針對《放風箏》,教師應以地秧歌的形式進行授課,地秧歌是河北民間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因而教師應該融入一定的舞蹈形式來豐富音樂課堂;教師在組織教學《小白菜》時應采用多聲部合唱形式,這首民歌在河北地區家喻戶曉,其和聲結構比較簡單,易學易唱而且曲調優美動聽。總之,針對初中階段的音樂教育,教師應該采用豐富、多樣、有效的教學方式。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以學生的學齡段、學情為基點,通過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教學。筆者認為如下三種教學方法最為實用,一是提問教學,二是思維導圖教學,三是體驗式教學。
首先是提問教學方法的運用,以提問的形式開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聯系與構思能力。在初中音樂欣賞課堂中,教師在特定的時間內進行有效提問,并緊緊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思維層次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個體更積極地思考問題,而且在班級組群里對此類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及互動能夠使音樂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進而使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碰撞的樂園。由于學習音樂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過程,關于音樂欣賞教學中的系列重點知識,音樂教師可以延伸相關內容,多設計幾個相關的專業問題。其次是思維導圖教學。在音樂教育中,音樂欣賞教學直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中階段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都有所提升,而思維導圖的教學手段能夠使知識體系更加可視化,更加清晰易懂。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聆聽與欣賞貫穿整個音樂教學過程,音樂教學的抽象性有時會讓學生形成一種模糊性的理解,因此在初中音樂欣賞課堂中引入思維導圖教學,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而且還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最后是體驗式教學。由于音樂教育追求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將情感體驗加入初中音樂欣賞課堂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可以選擇播放音樂教學視頻,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音樂詩詞朗誦,使學生擁有初步的音樂情感體驗。例如在教學《孟姜女哭長城》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影視片段,使學生在了解故事背景與創作背景的基礎上,體會孟姜女千里尋夫最終哭倒長城的情感歷程,進而引發初步的情感共鳴。除了情感體驗音樂教學外,聯想體驗、互動體驗、生活體驗都可以與初中音樂欣賞課堂相融合,能夠有效地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音樂欣賞能力。
接下來,筆者就前文提到的三種教學方法,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為教學范例,嘗試進行基礎教學設計。
首先是關于《小白菜》的教材分析。這首傳統民歌主要在我國河北省內流傳,屬于民間小調歌曲。歌曲故事發生在華北平原的一戶貧困家庭里,一位不幸的小女孩在幼年喪母,并遭受繼母的虐待,因而歌曲深刻表現了女孩對于親娘的懷念以及飽受虐待的痛苦與悲傷,真實地反映了舊社會中不合理的家庭關系。歌曲結構短小精練,歌詞通俗樸素,旋律更是悠長凄涼,一字一音相互對應,并且一句只有三個字,總共有四句,每句有五拍,以此構成了單樂段。全曲的旋律大多以級進下行的趨勢呈現,帶有哭調。“最后樂段結構外的兩句是以‘親娘啊,親娘啊’的自哀自嘆為尾腔補充句,對親娘的呼喚一聲緊過一聲,烘托出內心的急切思念。”其次是對教學目標的設計,即三維目標設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欣賞河北民歌《小白菜》,初中生可以了解到舊社會里不合理的家庭關系,充分體會幼女對親娘思念之情,并深刻感受河北民歌的音樂風格。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聆聽、提問、思維導圖等,學生可以初步掌握級進下行的藝術手法。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欣賞河北民歌《小白菜》,學生可以初步對運用相關音調的現代流行作品進行鑒賞分析。然后是對教學重難點的設計。其中,教學重點是體會《小白菜》的感情色彩并掌握音樂作品中級進下行的藝術手法,教學難點是初步對其他運用相關音調的作品進行鑒賞分析。在教學方法的設計中,教師可以運用前面提及的提問法、思維導圖法、體驗式教學法。最后是對教學過程的簡述。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播放相關的影像視頻,引導學生進行欣賞以及初步聆聽,然后列出《小白菜》的故事線,并將小白菜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央關鍵詞。在鑒賞相關音調的現代流行作品時,教師可以將“不同作品運用《小白菜》音調的對比”作為二級關鍵詞,引導學生從節奏、曲式、旋律色彩、音樂情緒等方面來分析異同,并將提問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其實在我們熟知的歌劇《白毛女》當中的《北風吹》唱段里,《小白菜》的音調就已經被運用,而現階段此音調更多的是被融入進流行歌曲中。因此教師可以引入《山不轉水轉》這首歌曲,它在《小白菜》的基礎上融入了加花手法,從而使節奏變得更加緊密,也可以引入《彎彎的月亮》,它將廣東南海漁歌的歌唱元素與河北民歌《小白菜》相結合,在節奏氣息的處理上變得更加綿長、悠遠,還可以引入歌舞片《搭錯車》的主題曲《酒干倘賣無》,我們在它的過門中就可以看到《小白菜》的音調框架。在初中音樂欣賞課堂引入這些流行元素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還可以提升初中生的音樂鑒賞力。
在初中音樂欣賞課堂中引入豐富的中華傳統音樂文化資源,既是對河北民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又提升了初中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著些許問題,例如音樂教學比例不足、教學方法單一、民歌教材開發滯后、多媒體運用不足、忽視音樂文化內涵等。其中,在學校與教師層面主要存在音樂課程設置不合理、音樂教師自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在學生層面主要存在對河北民歌學習興趣不足、課后作業完成率較低等問題;而在教材層面,由于河北民歌分為冀西北民歌、冀東民歌、冀中民歌和冀南民歌四大模塊,在教材安排上會出現比例失衡與優秀作品流失現象。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一是精選優秀的河北民歌作品并將其融入初中音樂欣賞課堂中,有針對性地進行音樂教育;二是根據河北各個地方民歌文化的精神內涵,創新音樂教學方法;三是著力推動河北地區特色化音樂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建設,提升音樂教育水平;四是積極充分地利用多媒體優勢輔助河北地區的特色民歌教育教學;五是較深入地揭示河北民歌的音樂內涵,提升音樂教師的教育水平,推動河北地區的音樂教育向前發展。由于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教師不僅要引導初中生去聽,而且還需要教會他們如何去聽。然而在音樂課堂時間的限制下,學生需要在課后多聽、多唱、多鞏固,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欣賞能力,進而增強保護與傳承河北民歌文化的使命感。
將河北民歌文化資源融入初中音樂欣賞課堂當中,既是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需要,也是初中音樂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這不僅有利于保護、繼承傳統音樂文化,而且還能夠在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因此將河北民歌融入初中音樂欣賞課堂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