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少一半的中國藝術家內心深處有過一個江南的夢,似乎藝術天然要與江南連在一起。大部分出生在江南的人或多或少也就與藝術沾上了一點味兒,那一點味兒也許是江南生活中飄蕩著的那絲絲縷縷的風雅氣息。馮雷就是一位從江南書香世家走出來的風雅人。
馮雷是校邠廬后人,校邠廬主人馮桂芬是道光二十年的榜眼、晚清“洋務運動”的發起者和倡導者。馮桂芬不僅是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學者,還是著名的藏書家、書法家。出身校邠廬的馮雷天生愛書。
我與馮雷不知道是怎么認識的。突然有一天,他到訪我在里河新村的陋室。我當時正在翻剛拿到的夢苕夫子錢仲聯先生所賜《廣清碑傳集》,集中收有馮桂芬撰寫的李云生墓志銘,他便借去一讀。后來還書時,見我桌上又有一本—那是參與此書編撰的同門老師所贈《廣清碑傳集》,大說了一番這部書如何之好后,便問我可否多余一部轉贈給他,我當然答應了。風雅書生的真性情于此可見一斑。
馮雷讀書勤于文史,將胸中一卷卷書籍所得吐之于筆端,故其書畫印便有特別的書卷氣韻了。馮雷臨帖像讀書一樣勤奮。他起得早,每天清晨以臨池為日課,從二王唐楷到蘇黃米蔡,從秦篆漢隸到南北朝造像墓志,無所不心追手摹。所臨“十七帖”卷子極飄逸,所臨懷素草書而成“臨古帖”系列極流灑,所臨石鼓又極樸茂,所臨蘇米最得風神,尤其米南宮,馮雷下足了功夫。因此,在他的創作中,行書由大米得形勢、由東坡得情味,溯二王而取其筆意多姿俊逸。其篆書從散盤中獲得古趣,從石鼓中得勁力雅致,尤其從吳昌碩臨石鼓中揣摩心法。他的石鼓對聯可謂神似缶翁,他的隸書對聯則酷像我們的老師華人德先生。
我跟馮雷都是華人德老師的學生,馮雷更是轉益多師。他16歲拜吳門名家高石丁先生門下學習書畫篆刻,又師從馬士達、張用博、李鶴云、周矩敏、吳元京諸先生,復問畫藝于張繼馨、馬伯樂、楊明義先生。近年更游藝于海派、西泠印社諸名家,飽覽歷代經典名跡。馮雷是多才多藝的,他的山水深得大滌子筆意,有時更有溫潤的韻味,甚至著色也偏清麗。王原祁說:“至設色,更深一層,不在取色,而在取氣,點染精神,皆借用也。”與大滌子出身苦寒不同,馮雷生長在吳中溫暖的土壤中,胸中自然多一分瀟散氣息。所以他擬沈周、吳湖帆山水也能深入其髓。正因為多了一份對生活的熱情,他眼中往往會生出一些孩子般的古怪趣味,而這樣的趣味又與他追慕的白石老人花鳥蟲魚小品契合起來了,他這樣的小品中不僅有生趣,還有深情。澗中蛙聲,湖上秋蟹,籬邊寒菊,風中筼筜,身姿頭角,枝枝葉葉,滿紙江南風味而情趣盎然。
若說得風雅與情趣,馮雷的印足可當之。“太倉一粟”和“鷲峰煙雨”,文字刀法,方寸可見內心的寧靜與蘊藉。
作者簡介:陳國安,蘇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蘇州大學第二實驗學校校長。
馮 雷
男,蘇州人。畢業于蘇州大學,現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蘇州中山書畫院秘書長、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篆刻研究會會員、蘇州市花鳥畫研究會會員、蘇州名城書法教育“千百工程”導師、吳門印社社長、東吳印社理事、蘇州工業園區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等。清代著名思想家、政論家、書法家,榜眼馮桂芬七世孫。
個人專著:《漢禮器碑—名家導臨》(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翰墨丹青—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家(第二輯)—(馮雷卷)》(長江出版集團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