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版畫的起源與中國的淵源講起,介紹西方丟勒木刻版畫、日本木刻版畫、中國木刻版畫作品與藝術分析,得出結論:中國版畫并不遜色于其他國家,應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做到以美育人。
關鍵詞:中國木刻 美育 文化自信
一、版畫的起源與中國的關系
歐洲人在研究版畫起源中,普遍認為版畫工藝在1430年左右誕生,其實版畫的起源與公元前2世紀左右的中國造紙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隨著中國造紙術的誕生,紙張從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約公元8世紀,亞洲大部分國家已廣泛使用紙張,之后由阿拉伯人將紙張傳入歐洲和非洲南部。約1200年前,紙張的使用已遍布西方國家。
在西方,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紙張的出現深深地改變了雕版藝術。除了造紙術,還要感謝中國發明的最古老的雕刻技術——木刻,15世紀歐洲的雕刻技法與中國的木刻技法十分接近,這兩種雕刻技法都是使用弧口鑿在木板上,再將雕刻好的線滾上油墨,便能印在紙上了。這種印刷技術主要用于圖書的印刷和傳播。
二、西方木刻版畫
木刻是最古老的雕刻技術,類似浮雕藝術,在作畫時需選用一塊木制品,將繪畫好的圖像畫在木板或木樁上,再將圖像中的空白部分去除,滾上濃密的油墨,便可將圖案印在紙張上。
早期的西方木版畫主要用于宗教圣象或插圖,直至德國畫家丟勒的出現,他將藝術與雕刻技術相結合,引導了版畫的新革命。丟勒的作品《男人的浴室》中運用細長和彎曲的線條描繪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以近乎嚴苛的方式追求版畫藝術的創作高度。在丟勒的作品中,利用線條伴隨著切割與交叉切割運動,肌肉的刻畫采用密集的線條排列,結構立體造型生動。畫稿精致,明暗對比清晰,是西方杰出的木刻作品。
三、日本木刻版畫
18世紀的江戶時代開始了彩色木刻版畫,這種錦繪技術與西方技術原理相似,區別于采用了紅色、綠色、亮黃色。日本木刻畫面色彩鮮亮,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里》就是木刻藝術領域中的杰作,日本在紙張使用中采用了竹子纖維紙張,相比西方更薄更耐用,日本人將畫稿一小塊一小塊地繪畫在紙上,每一塊畫紙上對應著不同的圖案,每一個圖案對應一種顏色。19世紀中葉,日本木刻版畫運用的艷麗色彩讓無數藝術家為之著迷,梵高就是其中一位。
四、中國木刻版畫
制版技術在中國的歷史舞臺中源遠流長,例如甲骨、玉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等都與雕刻密不可分,直至明清時期,民間木刻——年畫迅猛發展,出現了五大民間木刻版畫。中國木刻版畫按色相可分為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例如中國明代著名藝術家陳洪綬的《西廂記》,就是套色木刻年畫。他的著名作品《水滸葉子》則為黑白木刻。葉子即古代宴飲時的酒牌。陳洪綬《水滸傳之葉》繪宋江等40人,盡顯英雄義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紋轉折剛勁有力,頗有吳道子之風。當代,中國木刻版畫更是到達世界望塵莫及的高度,例如云南木刻版畫、黑龍江的北大荒木刻版畫、杭州水印木刻版畫在國際版畫展覽中均達到了非凡的高度。
五、結論
《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美育課程重點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我在美育課程中利用東西方版畫歷史講解和作品的審美分析,落實以美育人、文化育人。通過西方、日本、中國木刻版畫的對比講解,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做到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 陸凱.丟勒浴場版畫的來源與隱喻[J] .美術大觀,2020(07).
[2] 楊子媛.日本浮世繪對梵高繪畫的影響——以色彩運用為例[J].藝術評鑒,2022(06)
[3] 高群.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現狀及實施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