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漢語語言在我國的文化系統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認識到,在中國的總體力量中,它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所以,對漢語語言文學的詩詞鑒賞和相關教育工作進行深入探討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中國古代詩詞因韻味悠長、思想內涵博大精深、格調高雅的詩詞形態而享譽全球。中國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內涵深刻、韻味雋永的特點,詩歌欣賞是一種讓人能夠理解和掌握詩歌語言、內涵、韻味的重要途徑。從詩詞產生以來,人們對詩詞的欣賞就一直存在,詩詞欣賞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理解詩詞的思想和美學特點。因此,對詩詞欣賞過程中的獨特性進行剖析與探究,有助于加深人們對具體詩詞的認識,進而掌握正確的欣賞方式,真正體會到詩詞的美感。
一、漢語言文學簡介
漢語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文化軟實力。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有漢語文學理論、漢語文學基礎知識、漢語文學基礎知識等,漢語語言在我國的新聞界、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漢語語言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漢語語言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漢語語言的文學既可以繼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又可以反映中國的文化深厚內涵。唐詩、宋詞和元曲是漢語語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漢語文獻對當時的社會黑暗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批評。漢語語言的教學與研究可以提高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增強民族的人文意識,提高民族文化修養。
在中國漢語語言的教育與欣賞中,人們非常注重意境,因此,在其寫作與創作時注重意境與情緒的表現。古代詩詞是中國漢語語言中最能反映漢語語言文字情趣的一種,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考察,可以創造出極佳的情調,使其詩詞和文章富有魅力。
二、詩歌鑒賞與詩歌韻味的內涵
(一)基本內涵
詩的賞析是指接受人或研究人員運用某種方式,從語言、意象、意境、藝術手法、觀念、觀念等方面來分析和分析。“詩之韻”就是詩的意境深邃,讓人回味無窮。它傳遞著一種特殊的美學特質。在中國古典詩詞的寶藏之中,不管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雄渾壯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悲涼,抑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無不散發了綿綿悠遠、悠遠雋永的魅力。
(二)文學內涵
文學性是中國古典文學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審美的主要目標。中國古典文學自其文本問世以來,內涵和表現形態十分廣泛,涉獵廣泛,因而難以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分野進行精確劃分。每一種作品都蘊含著深厚的人文意蘊、精神意蘊和美學訴求,文學是中國歷代各種文學作品的共性。其文學特征表現為精神文化內涵、形式美感和文本的溝通。“心靈”的文化意蘊就是其思想和感情,是作者向大眾所傳遞的個人理念和價值觀。古代文獻包括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人類學、自然科學等知識,通過文學的方式表達,人們閱讀時也傳遞了作者的思想和知識。這為人們對社會現象的判斷、精神世界的實踐和思維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中國古典文學具有深厚的感情意蘊,是個人的生活內在的感情,反映了其教育的價值和作用,達到了以文載道的目的,文學表現了深厚的精神表現和感情經歷。
(三)審美內涵
中國古典文學具有更為廣泛的形式美,表現在語言風格和語言運用方面。中國古典文學文體具有功能性和規范性,既是文體的形態特點,又是文體的形式美。這種風格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章的獨創性和風趣,便于閱讀。在修辭學方面,作品通過詞語、句組的使用來表現其優美的形體,對仗所表現出來的對仗的對稱性、結構的散亂和句組間的均衡,是中國古典作品最具代表性的形式美。審美素質也是古典名著的共同特征,通過文字、聲音、結構等審美形態,通過豐富的審美情感,形成優美、豐富的審美特征,通過語言、情感、文體形態的創新,產生更多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的藝術。
三、從具體作品的鑒賞看影響詩歌韻味的基本要素
(一)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特定的詩篇常常是詩人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所傳遞的是他的心境。因此,詩人的思想感情既是詩的生命力,又是詩的魅力之源。富有魅力的古典詩詞常常包含著作者的理想信念、人生經歷和真情,這些都是詩詞情趣的根本意蘊。從這里可以看出,詩詞中所包含的情感是構成詩詞意境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欣賞詩詞時,應從感受其所傳遞的思想感情出發,感受其深層的特殊魅力。舉例來說,杜甫有一首《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詩人在想象的時候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描繪了妻子和孩子思念自己的場景,并通過對妻子和孩子的思念,抒發了對故土的思念,使人在閱讀的時候不禁被其深刻的魅力深深影響。
(二)詩歌所塑造的意象
一首富有魅力的詩詞,常常與富有魅力的詩詞形象密不可分。詩是把詩人的主觀情緒與客觀事物結合起來的內心形象。在一首好的詩詞中,意境具有烘托氣氛、營造意境、寄托感情的作用。所以,詩詞意境的形成與詩人的主觀情感和客觀情景相結合是密不可分的。詩詞的意境取決于特定的形象,它是一種超出特定形象,必須通過聯想和想象力來感受的特殊的詩意。比如李商隱《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落日的美景。整個詩歌都以“夕陽”為主題,描繪了這樣的美景,卻又無可奈何地臨近暮色,抒發著生命的無奈。仔細朗誦整首詩,可以感受到其中隱隱的惆悵、哀婉之意。
(三)詩歌創作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在中國古代詩詞的歷史上,賦、比、興是最早的表達方式。隨著古詩詞的發展,詩詞的表達手段日益多樣化,出現了象征、擬人、夸張、復沓等各種形式,不僅豐富了詩詞的表達形式,而且使詩詞作品所蘊含的韻味更加深刻、雋永、悠長,使讀者從中真正體會到詩詞藝術的無窮魅力。比如王維《終南山》一首:“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細看整首詩,不難看出王維在詩詞中的出色表達手法。整首詩意境優美,描寫的景物細膩直觀,整首詩歌有很高的藝術魅力。
(四)詩歌富含的音樂美
一首好的詩詞,節奏是其藝術魅力的重要手段。韻律的長度和強度即是一首詩的樂曲之美。從某種程度上講,一首好的詩詞必須情、景、音三者完美結合。詩詞中所包含的情趣,唯有反復誦讀,方能真正感受。不論是上下兩個句子的對仗還是節奏的變化,不論是對偶的韻腳還是對韻腳的節拍,都是詩詞音樂美感的一種重要表達。這樣的節拍與韻腳,通過反復的感受,形成了一首詩的魅力。比如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通過對這首詩詞節拍的剖析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富有詩人特有情趣的樂曲之佳作。“樓、悠、洲、愁”四個詞押韻“ao”,這種節奏使人在閱讀時能真切地體會到舒緩的音韻和悠長的意境。“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中“黃鶴”一詞連續使用3次,“黃鶴”這兩個音節的反復,構成了一種強烈的韻律,它深深地表現了詩人登臨黃鶴樓后的懷舊情懷。
四、提高鑒賞古典文學作品能力的措施
(一)將學科知識“化零為整”
“化零為整”是指在整體欣賞中善于將殘缺的知識進行整合。中國古代文學具有豐富的形式、內容、知識和思想內涵,要欣賞它們,就需要對中國的文學、文化、歷史、語言等知識有全面的認識。首先,以字、詞、語言為切入點,掌握漢語基本的語言知識,進而認識到其語言運用技巧、語義表達技巧等,可以從文本中體會到其中的深刻含義。其次,要對中國古代歷史、傳統價值觀、德義、社會規范和天人觀等有深刻的認識,能夠從傳承的角度審視古代文學的傳承性和典型性,感受它所蘊含的文學傳統、歷史旨趣、作品內涵和思想感情。另外,在學習文學歷史的同時,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意識形態、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文藝理論家對作品的欣賞,通常是從對作品、作者自身和所生活的社會背景的認識和分析出發,并按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哲學思想進行分析。所以,在欣賞的過程中,“化零為整”是對作者的一種尊敬,可以最大限度體現作者的思想。
(二)找尋與創作主體的思想共鳴
我國古代文藝理論工作者欣賞文學時,多以感悟、啟發和總結的方式,簡明扼要,可以成為人們認識古典文學的一個突破口,對人們認識古典文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許多情況下過分強調學術評論的取向,忽視了作者個人的思考,要使作品在欣賞的過程中盡可能地恢復其表現,就必須從多方面尋找與作者的思想共振。第一,要從歷史事實、作品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入手,深刻地感受作品所傳遞的人文氣息。第二,要立足現實的邏輯,“誤解”要有合理的邏輯性,要從人情、學術規范、學術理念、社會價值標準等方面來理解,并遵循一定的理論依據。第三,要充分體現作者在創作中所傳遞的真正的感情和趣味。作者受其所處的時代、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制約,這些局限也就是作者的思維和情緒,最終以文學的形式表達。在欣賞的過程中,不要把非作者的情感觀念和思想價值強加于人,而是要從作者的經歷、人格、認知水平和個性出發,在欣賞的過程中,尊重作者的個人情感和思想。所以,在以基本事實為依據的前提下,應當以共鳴式的認知來感受作者所傳遞的個人化的意蘊,從而做出以事實為依據的恰當的欣賞。
五、結語
中國古典詩歌以韻味悠長、思想內涵博大精深、格調高雅而聞名世界。詩的產生,使鑒賞家能夠更深入地領會詩詞,發掘其思想意蘊,促進了詩體的變革與發展。尤其是對“韻味”的欣賞,對人們更好地理解詩詞的美學意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閱讀和欣賞經典詩詞時,要從理解詩詞意境的詩論入手,掌握影響詩詞意境的因素,這樣才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對特定詩詞的美學特性有深刻的
認識。
(西華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胥高(2001—),女,四川南充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