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90年代,城市廣播電視報開始誕生并發展,是我國民眾最喜歡閱讀的文化性娛樂報紙。但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改變了民眾原有的生活閱讀習慣,廣播電視報的發展陷入了困境。本文主要從廣播電視報的現狀入手,分析其自身的優勢以及在新媒體時代所面臨的機遇,以求為廣播電視報未來的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建議。
關鍵詞:廣播電視報;優勢機遇;城市臺;閱讀習慣
自改革開放以來,各類新文化的進入拓寬了人們的視野、打開了人們的世界觀,在新文化的驅動下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文化消費動力。在此情形下,電視臺就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而那時的電視節目處于“線性播出”模式,對電視節目進行預告是十分必要的,此時廣播電視報應運而生。[1]各地的廣播電視報迅猛發展起來,幾乎是“辦一家火一家”,最輝煌時期全國有多達300余家,每期發行量占全國報刊總發行量的1/7,書寫了20世紀我國報業發展歷程中的不敗神話。
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廣播電視報的部分功能被新媒體替代,而且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其信息傳播速度遠遠跟不上新媒體信息更迭的速度,面對來自新媒體的沖擊,電視報幾乎毫無還手之力,無論是市場份額還是受眾群體都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其發展更是步履維艱。對此,廣播電視報不能沉浸在往日輝煌當中,以核心競爭力為基礎找到能夠延伸發展的破局點,要以積極的姿態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借勢”實現轉型脫困這將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問題。
一、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所面臨的桎梏
(一)主體不強導致廣播電視報發展面臨困境
眾所周知,廣播電視報作為城市臺旗下產品之一與城市臺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現今看來泛濫的綜藝、電視劇、娛樂資訊在20世紀90年代屬于稀缺資源。正因為報辦靈活及娛樂資訊,廣播電視報受到大眾廣泛青睞,報紙銷量也在不斷攀升,“每家一份電視報”成為20世紀90年代社會常態。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新媒體的出現,網絡信息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在新媒體的沖擊下,作為廣播電視報的主體的城市臺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城市臺對于互聯網環境的來臨準備不足,運行方式及傳播手段轉型進展緩慢,收視率出現斷崖式下跌,效益下滑嚴重,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城市臺為了維持運營不得不求助于財政支持。主體尚且受到了如此大的沖擊,作為旗下的廣播電視報就更加艱難。據統計,我國300余家廣播電視報已停辦三分之一,余下的三分之二主要由廣電財政撥款支持,其中大部分處境也不容樂觀。
(二)廣播電視報深受新媒體沖擊
自新媒體出現以來,人們接收和閱讀信息的方式被改變,特別是隨著智能設備及移動網絡的不斷發展使傳統報業受到了嚴重沖擊,智能設備便于攜帶、隨時可讀的優勢令傳統報業望塵莫及。而且,在移動網絡的賦能下智能設備能夠實現隨處閱讀、隨時互動、即時發布等功能,極大滿足了人們的互動需求。[2]而傳統廣播電視報囿于出版周期限制,在信息時效性上無法與新媒體相比較,如果只是一味地從網絡上摘取新聞,尋找熱點,再經過印刷發行,等到讀者拿到時已是“新聞”變“舊聞”。再者,Z世代青年群體本身對于紙媒的需求并不強烈,即使是面對中老年人群,由于智能手機的覆蓋以及適老化改造,他們也更加習慣從網絡中獲取信息,不愿再閱讀時效性較差的廣播電視報了。
另外,城市廣播電視報由于全媒人才的缺乏,無法迅速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融合轉型,更無法借助各類新平臺傳播信息,改善時效落后的現狀。廣播電視報的發行尚處于郵局投遞的傳統方式,而且地域限制較為明顯,無論是社會覆蓋面還是信息承載量,都無法與新媒體比擬。人才的缺失、影響力的降低、財力的不足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廣播電視報發行量急劇下降,廣告收入的大幅降低。
(三)廣播電視報缺乏同質競爭優勢
在轉企改制政策的影響下,我國傳統報業逐步與市場接軌,都市報、黨報、經濟報一時間實現迅速發展。黨報憑借黨政機關資源和豐厚的人力資源早已成為地方的權威媒體,而都市報則因其親民、貼近的風格受到大眾青睞。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廣播電視報積累的競爭優勢被不斷削弱,論信息權威性不如黨報、論信息及時性全面性又不如每天發行的都市報、論專業性又比不上經濟報。而且,廣播電視報在選題、策劃、配圖以及文字方面都無法與同行相競爭。由此可見,廣播電視報不僅無法和新媒體一爭高下,在同行業的競爭中也不占優勢。
二、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的自身優勢和機遇
雖說廣播電視報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難以為繼,在與同行的競爭中也落于下風。但其能夠發展至今還存于市場中就有其存在的道理,它既有報紙的主要功能又有鮮明的特質。在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應從自身核心競爭力中找到延伸點、破局點,積極與新媒體進行融合,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融合轉型。
(一)品牌優勢與群眾基礎
在廣播電視報的發展歷程中,“節目預告”一直是其“獨門武功”,是其他報紙無法替代的,憑借這一獨特的服務項目積累了深厚的群眾基礎。[3]如今,隨著智能電視和廣電機頂盒的出現,相應的資源已開放,雖然“節目預告”已經不能成為優勢,但是其依托主體地方臺的相關宣傳資源依然強大。當前,很多城市臺正在推進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構建綜合性信息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創新用戶服務理念,深度參與智慧型社會的建設中;積極利用新技術新理念進行創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積極培養符合時代潮流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
在融媒體時代,廣電媒體正向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時代邁進。雖然城市臺受到了新媒體巨大的沖擊,但是其抗打擊能力越來越強,廣電的權威性及主流媒體的專業性依然存在,公眾依然對電視有著親近感。對此,廣播電視報應充分借助自身品牌影響力和貼近群眾的優勢,以“服務民生”為主旨實現轉型發展。例如,《衢州廣播電視報》早在2016年推出了《生活周刊》專刊,專刊內容主要圍繞“服務民生”展開,主要關注本地人的生活面貌以及生活訴求,真正做到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新媒體“短、平、快”的傳播模式無法替代的。
(二)建設“文化強國”的東風勁起,受眾信息資訊需求倍增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文化工作者擔起重任,打造了眾多符合時代潮流的影視娛樂作品、文學作品及音樂作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對資訊類、故事類、評論類內容需求日漸凸顯,此外,廣播電視報作為主流媒體也要承擔起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引導社會輿論走向的重任,這也為廣播電視報提高市場占有率、社會影響力,拓寬覆蓋面提供了良好的機遇。[4]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麗水廣播電視報》派遣記者深入抗疫一線,對麗水首批援助武漢醫療隊進行專訪,還深入報道了麗水當地抗疫一線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對當地抗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依托主體強大支持,傳播渠道不斷豐富
廣播電視報作為地方臺旗下的子品牌,地方臺會通過諸如政策支持、資金支持、人才培養、大力宣傳等一系列的手段扶植廣播電視報的發展。而有線電視、網絡電視以及地方臺“兩微一端”會帶給廣播電視報不一樣的表現方式。有主體地方臺作為堅強的后盾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廣播電視報未來的創新發展之路定是一條康莊大道。例如,《丹東廣播電視報》以丹東廣播電視臺為主體充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在其微信公眾號內開設了“今晚看啥”欄目,每天向用戶推送當晚的精品節目,既彰顯了自身作為廣播電視報的功能性,同時也拓展了自身傳播力。而《湖州廣播電視臺》則充分利用扎根本地的優勢,在微信公眾號“湖州新壹周”中刊登、推送本地新聞,已成為當地群眾獲取當地新鮮資訊的主要渠道。
(四)細分化趨勢明顯,內容差異化供應前景廣闊
廣播電視報是一種接地氣的報紙,所以其內容的定位也應是接地氣、貼近生活的。人們對影視娛樂以及家庭情感、養生健康知識、旅游信息、理財信息方式等知識和資訊更有興趣,關注度較高。廣播電視報應當開辟出面向老人、家庭主婦、少年兒童的專版,為這些人群提供相關的知識以及服務,此舉也有助于廣播電視報走進家庭。同時,還要注重挖掘本地其他報紙所未涉獵的領域進行深度發掘,實現內容的差異化。例如,《江蘇廣播電視報》為滿足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特別推出了《少兒文學》專刊,為少年兒童發表文學作品提供了權威渠道。而《青島廣播電視報》推出的《牽掛周報》則是主要面向老年群體的專刊,豐富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牽掛周報》還與青島公交公司進行合作將報紙投向公交車內,讓老年群體可以一邊乘車,一邊讀報。
三、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實現轉型策略
(一)堅守紙媒陣地,拓展視頻內容供應
每個城市的報紙定位都所有不同,都有屬于自身的特點,廣播電視報在內容選擇方面要注意避開都市報的覆蓋面,深度挖掘都市報未涉及的部分,實現精準定位。一方面,在內容上勇于創新,將音視頻內容納入廣播電視報的內容設計中來,及時向受眾提供最接地氣、具有地域性的影視娛樂資訊。例如,《西安廣播電視報》除傳統的節目預告和熱播影視劇劇情簡介之外,還設置了主要追蹤介紹熱門影視劇幕后新聞和演藝圈熱點新聞的“娛樂星聞”欄目、主要聚焦社會熱點新聞的“社會專題”欄目、主要介紹當紅影視明星的“熒屏內外”等一系列深受讀者喜愛的新欄目;另一方面,在秉承傳統紙媒的優勢與行業報的特點,堅持為廣播電視內容服務的基礎上,拓展廣義視頻以及為地方臺新媒體服務的內容。
(二)做好發行“下沉落地”,努力拓展發行渠道
城市臺廣播電視報只在市內設有記者站,區縣沒有,也不能利用區縣鄉宣傳部門的營銷渠道。例如,都市報、晚報等同行業報刊在區縣設有廣播電視局,在鄉鎮還設有文化服務中心,這樣一來在無形中減少了成本,將行業資源很好地整合在一起,充分調動起區、縣、鄉的參與性,增加報紙覆蓋率,提升到達率。例如,創刊于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廣播電視報》實行彩色印刷,能夠覆蓋南京市區及郊區、縣,甚至輻射范圍能達到鎮江、揚州、安徽等相鄰地區,每周五出版,每期發行量高達30萬份,始終居全國省會城市同類報紙之首。
(三)促進媒介融合,拓展互聯網傳播空間
當前,傳統傳媒行業與新媒體之間正處于融合轉型階段,希望借助新媒體渠道拓展自身傳播空間,而各級省市報刊也在做一些矩陣式傳播嘗試。例如,《華商報》就利用互聯網積極開發新業務,不僅有門戶網站華商網,還有旗下的新聞APP“華商頭條”、《華商報》電子版、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可隨時與受眾進行互動,讓報紙不僅可看而且可視、可聽。[5]廣播電視報完全可以憑借主體優勢,利用主體人才以及技術,延展互聯網傳播。例如,《河北廣播電視報》旗下的“國+社區”新媒體,在抖音、快手多個新媒體平臺開設官方站號,2022年6月27日“國+社區”抖音號粉絲數突破2000萬,這也是河北省第一個粉絲數量突破2000萬的主流媒體抖音號。僅2021年該新媒體賬號就發布將近6000余條短視頻作品,播放量超過400億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還制作推出《疫情下的美好生活》《獻給抗疫一線最可愛的人》等原創欄目,收獲了網友的廣泛肯定。
廣播電視報在拓展網絡傳播空間時,還要充分利用內部優勢資源打造垂直類內容,以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例如,可以利用資源優勢錄制一些有關生活小竅門、生活常識、養生保健等微視頻,還可以建立針對家庭婦女及老年人的微信公眾號,精準投放戲曲欣賞、育兒方法、娛樂資訊等信息,利用互聯網科技提升自身輻射范圍。
(四)多元化運營,提升品牌效應
舉辦活動是電視臺、廣播提升品牌效應、增強品牌美譽度的常用方式,而作為地方臺旗下的廣播電視報同樣可以利用舉行活動的方式有效加強自身的產業鏈條,同時還要根據當下的工作重點改變活動內容,提升廣播電視報的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以受眾為基礎,拓展自身品牌優勢。例如,《南京廣播電視報》始終秉承“報紙惠民民惠報”的理念,充分激發普通民眾的積極性,讓社區居民投身到報社的發展當中,還與當地街道辦以及民辦非營利機構一同建立起讀者服務站,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文化交流、娛樂健身服務。《南京廣播電視報》還組建社區藝術團,面向社會招收學員,并且注重對社區藝術團的建設工作,定期舉行藝術培訓活動,提升學員專業水平,提升團體的凝聚力和榮譽感。近年來,社區藝術團先后走進60多個社區,公益演出近百場,惠及四萬多人次,受到廣大群眾歡迎。《南京廣播電視報》在舉辦各類活動的同時,不僅提升了報紙的影響力和覆蓋率,更是提升了自身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并且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廣播電視報發展的新道路。
四、結語
地方臺廣播電視報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利用群眾基礎、重視內容設置實現內容差異化、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多元化的傳播渠道以及多元化的運營方式,積極完善自身產業鏈。產業鏈構建得愈加完善,自身的抗沖擊力就越強;傳播渠道越多,自身的競爭力與發展力也就越強。
參考文獻:
[1] 王建宏.廣播電視報新聞評論寫作探析:以《三秦廣播電視報·商洛版》為例[J].新聞知識,2019(1):82-83.
[2] 張彪.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傳統媒體之路初探:以活在邊緣的廣播電視報為例[J].中國廣播影視,2019(8):93-95.
[3] 章欽飛.淺議如何辦好地市級城市電視臺廣播電視報[J].新聞傳播,2017(10):97+99.
[4] 沈文彬.城市廣播電視報“互聯網+”模式的若干類型與挑戰[J].中國記者,2016(11):112-113.
[5] 蔣利民.精耕細作,讓廣播電視報走出新天地:以《安徽廣播電視報》美食欄目為例[J].新聞世界,2018(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