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2023年的五項重點工作,其中一項就是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千頭萬緒,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夯實、抓牢實體經濟。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不僅能增加有效供給,而且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我們要緊緊抓住實體經濟這個“牛鼻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物質技術基礎。
我國是靠實體經濟發展起來的。1949年,黨剛剛執政時,面對的是一個一窮二白、滿目瘡痍的爛攤子。毛澤東曾經說過:“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黨在完成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之后,擺在第一位的任務就是一體化地推進“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到“一五”末期,156個項目順利完成,為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國的實體經濟由此起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所創造的世界奇跡中,實體經濟的表現最為突出: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一直是中國經濟的一張名片。在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功不可沒。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這不僅是因為我們在制造業上有發展優勢,更因為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如果沒有實體經濟作為底座,即便短時間能夠實現一定增長,也不過是容易破裂的泡沫。無論是提升創新能力還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都需要一個完整的、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作為依托。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
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雙重挑戰”。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最大比較優勢在于較低的要素成本,包括勞動力工資、土地價格、原材料成本及能源成本等。這是我國長期以來能夠吸引大量外資在中國建立工廠,開展加工貿易,大力拓展外向型經濟,使得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從而促使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近些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生產要素成本也在不斷提高,勞動力成本進入持續上升期,而能源價格的不斷上漲、融資成本的提升、投資拉動效應下降與消費邊際遞減、產業轉型加速推進等則進一步提高了實體企業的生產成本。相形之下,互聯網產業和新經濟業態蓬勃興起。有關數據顯示,互聯網及相關服務行業的營業收入利潤率普遍在20%以上,規上工業企業的營收利潤率只能在5%至6%之間徘徊,受疫情影響,實體經濟的利潤率進一步受到沖擊。另外,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深度調整期,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宣布了新的計劃,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集中發力高端制造領域。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則以更低的勞動力成本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搶占制造業的中低端。從歷史縱向和世界橫向的對比中不難看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內外“雙重挑戰”。
發展實體經濟國資央企大有可為。國有經濟能夠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要求,最大限度主動避免和自動糾正“脫實向虛”的弊端,保障我國克服市場經濟與生俱來的盲目性、自發性和滯后性,在經濟波動中進行有力的“反向調節”。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國有企業投入大量人財物力,承擔短期不能盈利的風險,發揮自身產業協作的功能,為其他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在基礎研發和高新技術領域,國有企業不斷攻克關鍵技術,培養和儲備一批科學技術人才,并通過多種方式將這些先進技術和人才向其他類型企業外溢。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經濟強。只有抓住實體經濟這個“牛鼻子”,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才能夠更加健全,才有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