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耐看”指的正是副刊自身的文化特性。在堅持高品位、大眾化的價值取向基礎上,報紙副刊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解析時尚文化和提升大眾文化的重要使命,這也催生了報紙副刊對于文化的三種解讀方式。報紙副刊也在這樣的文化解讀中,體現了其人文情懷和審美立場。
關鍵詞:報紙副刊;文化解讀;經典品味
在報紙副刊多元化發展的當下,對于報紙副刊功能的探索與認識也呈現一種多元化的趨向。中國報紙副刊自誕生以來,經過12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紙媒的“半壁江山”[1]。在報紙的長期積淀中,副刊已然鑄成了一種承載時代文化和豐富審美意蘊的經典品質。對于讀者而言,報紙副刊是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之地;對于報紙而言,副刊是報紙品位與軟實力的標志。
隨著“大副刊”理念的確立,一方面,報紙副刊從純服務性的專刊中逐漸剝離并回歸其文化屬性;另一方面,其新聞性大幅增強。副刊作品更加緊貼新聞熱點,更加關注新聞背后的新聞,新聞事件的長尾效應得到更進一步延伸,并且與新聞報道在同一個層面展開了同場競技,取得了媒介市場和受眾的廣泛認可。以《宜興日報》為例,其“陽羨副刊”專版專欄創辦以來,全力打造文化品位,體現社會擔當,并且與新聞正刊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以深遠的文化影響力形成了獨特品牌,成為推動報紙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
一、報紙副刊面臨的生存環境和文化生態
(一)融媒體時代傳媒業態正在加速改變
融媒體并非指某種單一的媒體,而是指各類媒體之間的合作與融合。融媒體是建立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基礎上的,將網絡、廣播、電視、報紙等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全面整合,以滿足受眾對獲取信息的多樣化、個性化和便捷性要求的新型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融媒體時代,我國的傳媒業態已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媒體、移動互聯網媒體與傳統媒體等各媒體之間逐漸融合,傳媒產業信息生產與傳播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融媒體平臺上,音視頻及文字、圖片等信息的采集、收錄、策劃、編輯、審核、分發等實現了高度整合,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工作格局。
(二)融媒體時代受眾需求正在加速演變
融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徹底改變。在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時代,網絡化生存已經成為人們最為日常化的生活方式。[2]因此,報紙副刊在堅持其文化屬性和文化品質的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受眾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文化需求多元,使報紙副刊面對的媒介文化語境更為復雜多變。在此情形下,各類報紙副刊紛紛從自身實際出發,在傳播方式、讀者定位等方面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宜興日報》陽羨副刊在保持傳統文藝性副刊文化品質的基礎上,堅持以傳播大眾文化為己任,滿足普通市民的文化需求,同時以日常、貼近的平民化形式傳播精英類內容。
(三)融媒體時代地域特色正在加速應變
融媒體背景下,一方面,信息呈現海量化的特點;另一方面,大量的復制、轉載等傳播方式導致信息同質化現象更趨嚴重。作為主流媒體的報紙副刊,放大地域特色、彰顯地域文化十分重要。《宜興日報》陽羨副刊在堅持地域特色、傳承本土文化的同時,密切關注時尚文化,追蹤和透析身邊的各種最新文化現象和潮流,同時整合自身資源,以報紙與新媒體互動等形式擴展讀者的參與度,以更開放的姿態解讀各種文化現象。
二、在文化解讀中實現報紙副刊的核心價值
著名報人趙超構說過:“新聞是報紙的靈魂,副刊是報紙的面孔,報紙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耐看”指的正是副刊自身的文化特性。報紙副刊的重要特色是文化性、滋潤性、豐富性。要在思想的深刻性上顯示出報紙風范,在火熱的生活中凝聚起詩情畫意,在歷史理性與人文價值的張揚中傳遞優秀文化的力量,讓副刊作品經得起咀嚼,這是副刊“潤物無聲”必須堅守的。
(一)融媒體時代受眾解讀空間得到擴大
融媒體時代,一些媒體開始由單純的信息傳播者轉型為信息的過濾者、解讀者,“做有觀點的媒體”成為追求思想深度的媒體共同的選擇。副刊在對文化信息進行消化和辨析方面無疑具有獨特優勢,因此,以主流價值觀為核心,對各類文化信息與文化熱點進行正確的審美解讀,應該成為報紙副刊追求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一條理想途徑。
(二)融媒體時代文化傳播方式得到包容
現代漢語詞典對“解讀”一詞的解釋有三層含義:閱讀解釋;分析、研究;理解、體會。從報紙副刊的角度看,所謂文化解讀,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對各種不同文化的介紹和闡釋;二是對這些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前者更傾向于一種客觀的呈現,后者則是帶有主觀性的評判,二者構成了報紙副刊文化傳播的兩種方式。這兩種方式既體現了副刊的包容性,也體現了副刊的原則性。
(三)融媒體時代副刊人文效應得到體現
目前,業界對報紙副刊的包容性早已形成共識,普遍認為副刊應該百花齊放、風格各異,尤其在當下各種文化思潮并存、文化裂變日趨加速的背景下,不具備包容性的報紙副刊既是不成熟的,也是無法生存的。但在面向市場的過程中,報紙副刊既要打造“注意力經濟”,又必須堅守人文立場,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的現代文明、傳統文化為主導,避免在媚俗中迷失自我。
三、報紙副刊的三種文化解讀方式
面對時下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文化生態,報紙副刊有著廣闊的馳騁空間。在堅持高品位、大眾化的價值取向基礎上,報紙副刊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解析時尚文化和提升大眾文化的重要使命,也催生了報紙副刊對于文化的三種解讀方式,它們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共同體現了報紙副刊的人文情懷和審美立場。
(一)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
傳統文化,特別是積淀深厚、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從來都是地方報紙副刊仰仗的精神源泉、取之不竭的文化寶庫。傳統文化是一個地方經過歷史的檢驗、歲月的淘洗而保留下來的精神財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地方人們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品格,并使他們形成相對穩定的集體意識或集體無意識。對于這樣一種強大的力量,報紙副刊不僅要重視它,更要予以研究、解讀和傳承。解讀傳統文化,需要一雙符合現代文明理念的敏銳眼光,這就要求報紙副刊對傳統地域文化不僅要有全面深入細致的了解,更要將它放到當今時代背景下進行觀照,發現和傳播它對于現代人的價值與意義。
宜興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宜興日報》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致力于傳播地域傳統文化,其陽羨副刊更是以一種高度自覺的主體意識、與時俱進的現代理念、新穎獨特的文化創意,重新解讀地域傳統文化,讓符合時代要求的城市人文傳統得以延續。近年來,陽羨副刊持續推出的《人文宜興親近之旅》系列主題策劃版面,以整體策劃的形式對宜興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和全新的解讀,每期一個主題,既各有特色,又相互統一。這一系列均采用重訪歷史文化現場的形式,一是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二是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的真實;三是強調人與歷史的親近,強調現代人對于歷史文化的真切感受與思索。例如《筱王古窯群:陶文化的一曲鏗鏘絕唱》《宜興說大書:水鄉茶洲里的畫外音》《湖?:山中大市的千年風華》《古橋:在鏡頭下緩緩訴說……》等版面,均以作者重訪現場或親歷文化事件的方式,以當下的視角重新審視歷史,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抒寫對于一段歷史、一種地域文化的獨特感受。有的版面通過現場采訪、搜尋新資料等方式,對于一些受眾熟悉的歷史故事進行新的介紹和解說;有的版面通過作者的生動描述還原細節,再現歷史的真實場面;有的版面長于抒情,用文字或攝影鏡頭表達對于文化古跡或遺跡的審美解讀;有的版面長于說理,充分剖析一種歷史文化對宜興的現實意義。陽羨副刊連續多年持續推出的《人文宜興親近之旅》系列版面,以獨特的視角、大氣的形象贏得了廣泛贊譽,每年都有相關版面在國家和省級副刊評獎中斬獲佳績。
《手藝陽羨》是近兩年陽羨副刊著重打造的另一個系列策劃版面,記錄了在宜興傳承至今的許多老手藝,其中包括一些江蘇省及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眾多有宜興地方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古調鄉愁布袋戲》《虎頭鞋》《太湖人家的鷂笛》《美棲村的箍桶匠》《大姆媽做龍鳳》《焦老蘇,一生做好一只餅》……這些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手藝,是當地人日常生活的有力依靠,它們像土地一樣質樸,是故鄉最豐富的表情、最動聽的聲音、最甜美的味道。
(二)時尚文化的人文解讀
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曾提出“后喻文化”的觀點[3],她認為,隨著技術進步和現代化的推進,人類文化的傳承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前輩要向年輕一代學習。事實上,年輕讀者是報紙副刊需要大力爭取的受眾群體,“后喻性”要求我們當下的傳播內容和形式都要適應年輕化的需要,新鮮、實用,必須給予這個時代層出不窮的時尚文化以極大的關注,并且要以一種年輕化的方式進行傳播。時尚文化雖然充滿了新鮮質感,但同時它又是蕪雜多變的,報紙副刊如果缺乏自身的立場,便很容易在光怪陸離的時尚文化面前失去洞察力和判斷力,從而缺失了應有的社會擔當。所以,報紙副刊任何時候都必須高揚人文主義旗幟,尤其在各種文化現象繁雜、文化潮流紛起的今天,報紙副刊要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家園,擔當起文化育人的職責,更要堅定自身的人文立場。
《宜興日報》陽羨副刊針對一些新的社會潮流和問題,推出了一系列話題策劃版面:《新結婚時代:你愿意裸婚嗎?》《大學畢業后,漂還是不漂?尋找安放青春的城市》《與網購有關的記憶》《今天,我們如何富養女兒?》《當中年遇上空巢》等,每一話題在當下都備受關注。陽羨副刊在堅持人文精神、積極向上的總基調的前提下,廣開言路,讓作者用小故事的形式切入話題,表述自己對各種問題的體會和看法。同時,策劃前期在報紙以及宜興網等新媒體上公開話題,讓讀者積極參與、踴躍互動、各抒己見,并以訪談或對話的形式表述一些權威人士的觀點,供讀者參考。陽羨副刊還策劃了一些觀點比較鮮明的版面,如《尋找城市的陽剛之美》系列,通過講述城市里的冬泳愛好者、武術愛好者、騎行愛好者鮮為人知的獨特經歷,激情呼喚培植城市的陽剛之氣;又如《平凡如你,不凡亦如你》《每個奮斗的你,都了不起》等策劃版面,作者通過文字以身示范,告訴年輕人平凡鑄就偉大,奮斗著的你我,每個人都了不起;《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等策劃版面,則以生動的故事提示人們,內心強大、笑對生活才是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才能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樣。
(三)大眾文化的審美解讀
對大多數報紙副刊而言,無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時尚文化,都應該是大眾文化,它既要品格高潔又要雅俗共賞;既要有精神內涵又要有情感力量;既要有思辨色彩也要有娛樂功能。總之,它要在給予讀者思想啟迪的同時,還能給予讀者以情感的慰藉和藝術的享受。因此,報紙副刊對于文化的解讀還應是一種審美的解讀,以此將美的感受與美的啟迪傳達給受眾。有人指出,副刊的優勢在于情感的力量,它體現的是一種柔性情懷,它關注普通人的經歷和感觸,是對現實生活的欣賞或反思,給人以心靈的慰藉。縱觀《宜興日報》陽羨副刊的眾多版面,無論是對一座座精美古橋的留戀、對民間藝術的褒揚、對陽剛之氣的歌詠還是對新市民的肯定、對青春期孩子的關注、對裸婚一族的贊賞,都帶有濃烈的情感色彩。
報紙副刊的審美性還體現在版面語言的形式美上。版面形式美的極致應該是內容和形式密切契合的絕妙佳境,版面的意境能形成一種強烈的令人賞心悅目的美感效應。當然,創造怎樣的意境取決于版面的主題,如表現傳統文化的版面,其版面元素從主副標題、欄目名稱、各篇標題,到文字、圖片乃至裝飾圖案都會追求大氣、古樸、雋永的風格;而表現青春時尚的版面,則其版面的所有元素也將共同體現靚麗、靈動、舒展的風格。此外,版面架構與圖片的運用也別具一格,更加突出了版面的形式美。陽羨副刊的架構為線性與版塊結合的復式結構,從大標題、編者按、小欄目、各篇文章標題到正文,形成了豐富而有序的層次。有時,每篇文章內部也有提要、正文、評點等小層次。此外,一些文章還根據內容的要求,分為“情景再現”“歷史溯源”“重走現場”等段落,以不同的字體加以處理。版面上一般有四到五篇文章,它們之間或相互并列,或相互補充,如訪談、小言論、資料鏈接、網友討論等,在版面中都是起補充和提升作用,不僅適應了“速讀”和“易讀”的要求,更體現了版面結構的韻律美。另外,版面上不僅大量運用圖片形成視覺沖擊力,而且大圖與一系列小圖相映生輝,襯圖與裝飾圖案進行點綴烘托,為整個版面營造出濃烈的氛圍,使主題得到升華。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陣地,堅持正確的文藝方向,不斷加強文化的創新與創造,是地方報紙副刊未來的重要職責。地方報紙副刊必須自覺承擔起引領大眾文化走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重任,在文化解讀的內容與形式上要不斷豐富和創新,進一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情感,積極傳承民族文化與地方歷史文化,體悟和傳播這個偉大時代的社會肌體深處的那些最新創造,向世界講好凸顯地方文化元素的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 邱游惠.新形勢下專副刊如何尋求突破:以閩北日報為例[J].中國報業,2020(7):88-89.
[2] 嚴三九.融合生態、價值共創與深度賦能:未來媒體發展的核心邏輯[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6):5-15+126.
[3] [美]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周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