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媒體融合進程不斷加速,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使媒體生態不斷解構,傳統媒體新聞策、采、編、播等各個環節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媒體制訂出符合自身實際與媒體融合要求的轉型發展策略,關乎發展、關乎未來與全局。本文以媒體融合為視角,對電視媒體當前的新聞傳播現狀、面臨的困境和發展機遇進行深入探討,提出了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轉型發展的策略和建議。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轉型;發展策略
近年來,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催化下,新媒體異軍突起、蓬勃發展,給傳統主流媒體的發展和地位帶來了嚴峻挑戰。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強、時效性快、內容呈現更全面等優點,相較之下,傳統媒體傳播的不足使其失去了曾經的優勢。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業界解決傳統主流媒體困境的共識,國家層面也提出了推進媒體融合的戰略并下發了指導意見。在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電視媒體應加強對自身的認識,厘清當前電視節目傳播及采編的現狀,明確電視的發展機遇,制訂出符合電視媒體特點與媒體融合要求的頂層設計方案。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節目傳播及采編工作現狀
互聯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5G、大數據技術等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嵌入傳統的媒介傳播,使得電視節目傳播方式、呈現方式等要素都發生了迭代更新變化,這對新聞節目傳播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厘清媒體融合的本質及新聞節目傳播的變化和特點,對自身所處的歷史方位有清晰定位,是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媒體提升傳播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條件。
(一)媒體融合的本質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開展電視新聞宣傳輿論工作,應加強媒體傳播的理論知識學習,抓住媒體融合的本質。媒體融合本質指向是媒介的迭代更新,是媒體新聞信息傳播渠道的迭代變化,傳播媒介由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傳播渠道轉化為“互聯網+傳統媒體”的疊加融合傳播模式,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傳播實現了融合傳播,內容趨向于全媒體傳播模式。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媒體傳播分析
1.傳統的電視傳播及弱化趨勢
第一,時效性差。由于傳統電視采、編、審、播諸環節耗時較多,加之受電視節目播出時段的限制,導致電視新聞時效性較差,尤其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電視時效性往往捉襟見肘,“新聞成舊聞”的尷尬屢見不鮮;第二,新聞報道形式單一。由于傳統電視新聞報道思想性、政治性較強,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敘事模式,新聞報道風格嚴肅。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報道難以滿足受眾個性化和碎片化閱讀的習慣;第三,電視受眾分化嚴重。在碎片化、瞬時化、電子化“讀屏”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偏好都從電視“大屏”轉向電子閱讀,分化嚴重。[1]
2.網絡視聽的崛起與多屏傳播
媒體融合背景下,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電視節目內容不僅在電視“大屏”傳播,而且更多地將傳播范圍拓展到了“小屏”—手機端、平板電腦等移動端,形成了智能手機、電腦端等“小屏”與電視“大屏”傳播共存的傳播格局,業界把這樣的電視傳播生態稱為跨屏傳播。由于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商業資本、影視等視頻產業向網絡視聽轉入,電視跨屏傳播也隨之興起。
以下兩組數據,就能說明當前跨屏傳播的規模及影響之大。第一組數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2年中國網絡視聽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規模分析 市場規模再創新高》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國內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75億,占整體網民人數的94.5 %,2021年,國內網絡視聽收入達3594.65億元;第二組數據:互聯網有關調查顯示,截至2022年6月,國內網民數量超過了10.51億,微信用戶超過12.99億,抖音用戶超過8億。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的普及使互聯網傳播更加緊密地融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智能手機的使用向不同年齡段普及,跨屏傳播更加模糊了受眾年齡、學歷、收入和社會階層的差異,呈現出無差別滲透的趨勢??缙羵鞑ブ鸩匠蔀槭鼙姭@取電視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廣大受眾的新聞信息注意力從電視傳播轉移到網絡傳播,傳統電視傳播趨于式微。
(三)采編工作的變化
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跨屏傳播愈加普及,電視新聞節目的傳播方式、呈現方式都已經發生了迭代變化。新的媒體生態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當前電視采編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豐富。在傳統媒體時代,獲取新聞線索渠道相對狹窄,信息來源傳遞速度慢、信息核實成本高,影響了電視新聞采編效率。如今,獲取電視新聞線索的渠道變得更為豐富、快捷、準確,“兩微一端一抖”等社交媒體都成為獲取新聞線索的常見渠道,節約了時間、人力、物力,大幅提升了電視新聞采編的工作效率;第二,電視新聞后期編輯效率更高。傳統電視采編記者新聞稿件的采寫編輯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到現場采集新聞素材,而且電視后期視頻編輯耗時耗力。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可以在嚴格核實真實性的基礎上,整合網絡上的新聞素材,以極短的時間完成電視新聞的跨屏傳播報道;第三,電視新聞更豐富。媒體融合使電視媒體構建了自己的網上網下傳播體系,電視新聞信息發布不再限于電視“大屏”,“兩微一端一抖”等“小屏”成為更廣闊的發布平臺,這使得電視涵蓋的新聞題材更為多元化。[2]
(四)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媒體優勢
第一,體制優勢。電視作為在黨委政府領導下的主流媒體,新聞信息來源廣、反應快,新聞采編體系成熟、健全,新聞采編播發有一套嚴格的行之有效的反應系統,無論是日常新聞宣傳報道還是重大輿情、突發事件報道,都能按照黨委政府的要求快捷反應,及時發聲,能準確、公正、及時呈現新聞事實并引導社會輿論。電視媒體有著完備的新聞后勤保障體制機制,也有著成熟的績效激勵機制,這些成熟的體制機制能確保新聞報道工作的高效開展。
第二,品牌優勢。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都要面對海量的網絡信息。電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在長期的新聞宣傳輿論工作中樹立起了權威公正的媒體形象,具有其他自媒體和商業媒體平臺無可比擬的品牌優勢。
第三,人才優勢。電視媒體在長期新聞宣傳工作中有著深厚的人文積淀,在履行新聞宣傳輿論職能職責中,人才優勢突出。在傳統的電視采編實踐中,電視已經打造了一支守紀律、講政治、顧大局的專業的采編人才團隊。這些訓練有素的新聞專業人才對做好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宣傳報道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的轉型發展策略
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嵌入媒介傳播的大環境下,媒體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電視媒體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認清自身優勢,在頂層設計中把媒體融合作為核心發展戰略,構建新的媒體生態下的傳播體系,為電視媒體注入新的發展動力,為電視傳播機構在新時代履行媒體新聞宣傳輿論職能職責夯實基礎。
(一)認清歷史方位,推進媒體融合
媒體融合既是國家層面的媒體發展戰略,也是業界公認的傳統媒體發展方案。電視媒體要加強理論武裝,強化媒體融合理論和政策的學習,積極推進國家關于媒體融合的戰略。電視媒體在推進自身媒體融合過程中,要注意對自身的了解,要加強與業界的溝通學習,要抓住媒體融合的本質核心,既要解決共性的問題,更要解決屬于自己的個別問題。媒體融合工作要力求做到準確定位、大膽創新,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要求的頂層設計。縱向來看,中央、省、市、縣各級的電視傳播機構情況各不相同,各地電視傳播機構發展的情況也各不相同,地區條件不同,則定位不同,媒體融合的發展策略也必然有別。橫向來看,西部省份與東部省份、北方省份、南方省份、發達地區、落后地區的情況各不相同,各省、各市、各縣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的。
因此,在推進媒體融合過程中,電視媒體應理性地審視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新的媒體生態下的新聞采編機制,敢于大膽創新,加大媒體融合改革力度,走出傳統媒體自身的舒適區域,要避免形式主義的融合,避免電視媒介傳播與互聯網傳播的簡單相加,防止造成媒體融合“兩張皮”。更要避免盲目跟風、亂上媒體融合項目,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3]
(二)樹立“互聯網+”思維,打造多屏傳播格局
采取媒體融合策略,電視傳播機構應主動出擊,將互聯網傳播納入媒體傳播體系,在堅持移動優先的前提下,積極推進電視節目內容的傳播渠道重構,以新的傳播體系為目的和指向,再造電視“策、采、編、播”流程,全面打通“臺、網、‘兩微一端一抖’”。
第一,打造自己的“中央廚房”?!爸醒霃N房”是推進媒體融合的標配,也是關乎整個電視新聞產品生產流程的關鍵環節。電視傳播機構應該以媒體融合生態下的新聞生產流程再造為主線,打造適合自身實際的“中央廚房”,建立打通電視傳播機構內部內容資源和外部互聯網資源的樞紐指揮中心,以實現“臺、網、‘兩微一端一抖’”等具有媒體融合特征的全媒體資源共享、交叉互動、安全運行的調度系統。
第二,拓展媒體傳播渠道。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傳媒生態已經改變,受眾的信息獲取渠道已經轉移到了移動終端,受眾獲取信息渠道的拓展也是電視媒體尋求媒體融合突圍的重要方向與陣地。電視媒體應突破固有的電視傳播的思維定式和新聞內容生產邏輯,通過流程再造、團隊重塑等方式,構建符合媒體融合的差異化內容生產、分發和發布的新聞生產推送體制機制,達到大屏和小屏交叉傳播、優勢互補、系統協同、互相賦能的傳播形式,進而打造符合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習慣與偏好的跨屏傳播格局。
第三,精心打造跨屏傳播格局??缙羵鞑ピ诨ヂ摼W傳播過程中趨向全民化傳播,具有強大的傳播優勢,電視媒體跨屏傳播具有先天優勢。在打造跨屏傳播的過程中,電視媒體要以移動互聯網客戶端嵌入為契機,對電視傳播基座進行重新定位,把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納入傳播基座核心渠道加以運用,構建具有鮮明電視特色和全媒體發布優勢的媒體融合傳播體系。打造跨屏傳播格局,樹立“互聯網+思維”,是電視傳播機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現電視媒介迭代發展進程的必然要求。
(三)堅持內容為王,做好內容供給側改革
電視新聞傳播機構要充分發揮“中央廚房”作用,立足自身特色與定位,創新打造內容生產“大數據庫”,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節目內容供給側文章做實做足。
第一,選題策劃。電視節目內容要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受眾需求為導向,堅守“內容為王”的原則,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堅持鏡頭對準人民群眾,提升政治敏銳性、新聞敏感性,關注輿論走向,關注民生痛點、熱點、焦點。創新采編方式,適應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跨屏傳播多渠道、分眾化的發布要求,充分發揮電視自身媒體資源的優勢,用好互聯網傳播敘事風格,加強與受眾互動,增強受眾黏性,以工匠精神做好選題策劃、采編策劃,全力提升電視節目內容質量。
第二,差異化、分眾化生產發布。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要贏得受眾,應做好跨屏傳播研究,對互聯網平臺內的“小屏”受眾給予足夠重視,扎實對其碎片化、瞬時化的“讀屏”習慣做深入了解,確保在內容剪輯制作過程中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同時,應該用好大數據統計,對傳播平臺后臺數據做好統計并及時對受眾提出的意見建議予以反饋,做到精準定位、精準推送。針對受眾“讀屏”習慣,做好差異化內容生產、發布,做到“大屏”“小屏”的發布充分考慮受眾特點,敘述語言、內容呈現有所區別,互為補充、交叉傳播,提升傳播效率。
(四)人力資源保障
新的工作特點對新聞采編隊伍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電視媒體管理層應該高度重視新的媒體生態下的新聞人才隊伍建設,優化新聞人才隊伍,提升新聞采編素養。當下的電視媒體采編人員主要是原有的工作人員,在向多屏傳播的過程中,網上網下的內容生產都由其來負責完成,在人員編制不變的情況下,工作壓力很大。
第一,年輕化。“讀屏”受眾以“90后”“00后”為主體,多為互聯網原住民,對互聯網敘事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電視媒體采編人員應充分考慮受眾的變化,人才引進、激勵機制等方面要向新媒體人才傾斜,推進新聞隊伍年輕化、專業化。同時,加強對現有電視新聞人才隊伍的培訓教育,提升其媒體融合采編素養。
第二,挖掘現有的人才資源優勢。在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采編制作還應該兼顧不同年齡段受眾的“讀屏”需求。年齡較大的電視媒體采編人員對相應年齡段受眾的敘事習慣、敘事風格無疑是最具有親和力的。電視媒體管理層要充分挖掘這些新聞人才的資源優勢,給予其充分的發揮空間。
三、結語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傳統電視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而互聯網傳播無疑是這個挑戰與機遇至關重要的因素。電視媒體在轉型過程中,應采取推進媒體融合、打造多屏傳播格局、做好內容供給側改革和人力資源保障的策略,增強網上輿論引導能力,牢牢把握主流媒體的輿論話語權。
參考文獻:
[1] 惠雁晗.電視民生新聞在融媒體時代的創新提升[J].影響力,2021(312):46-48.
[2] 李勇.媒體融合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途徑與方法[J].中國有線電視,2020(4):447-448.
[3] 王偉.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創新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22(2):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