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曉寒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大慶 163000)
2018 年,黨中央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著力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2019 年,教育部等13 部門啟動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2020年,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標志著新文科建設進入全面啟動的新階段。新文科的本質特征是:在人才培養上注重創新,在學術研究上注重學科交叉,在社會服務上注重服務國家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傳承與弘揚。[1]新文科建設是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指示精神,順應新時代發展趨勢,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2]在國家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契機下,在面臨發展機遇和挑戰時,作為文科重要組成部分的英語專業,特別是作為高等農業院校的英語本科專業該如何發展,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推動人才培養與教學研究方式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3]
2019 年3 月,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等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端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在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做了題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的主旨報告,圍繞新時代高等外語教育的“三變、兩新、兩大”,即識變、應變、求變、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深入探討了外語教育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提出了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要求、總體思路、總體措施和總體目標。[4]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英語專業隸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是人文學科下的外語學科,在學科中處于相對邊緣地位,高等農業院校的英語專業相比農科專業而言,又存在創建時間相對較短,學科基礎相對薄弱,學科影響力較低,師資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均存在不足等客觀情況。因此,時下結合新學科的總體建設思路,探索英語專業特別是高等農業院校英語專業的改革建設途徑,顯得尤為迫切,乘改革和建設的時機,很可能改變英語專業的學科地位,謀求新的發展。讓高等農業院校的英語專業學生真正適應新時代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英語專業立足農業院校,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與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綜合素質、較扎實英語基本功、較豐富英語文學專業知識、較強跨文化能力及較高人文素養,滲透農業領域英語知識,能較熟練地用英語從事外事外貿、教育文化或農業生產等英語相關工作,以適應國家戰略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需要,又具備發展潛力的“厚基礎、精專業”的應用型英語人才。
1.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優質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這些重要論述,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也是本專業特色發展的政治依據。紅色文化是大慶市的精神命脈,賦予本專業發展特有的區域文化優勢。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始終把北大荒精神作為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自覺將北大荒精神融入辦學育人的全過程。英語專業結合學校“以北大荒精神育人”的辦學特色,通過“英語+思政”模式將立德樹人落實。師資隊伍的結構有優勢,科研團隊有潛力。培養的畢業生具有能吃苦、肯奉獻的精神。
2.交叉融合度高,新文科模式好
隨著新文科和新農科建設的不斷推進,尤其是教育部部署《加強和改進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工作方案》以來,耕讀教育成為涉農高校繼承與弘揚傳統農耕文化特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高等農業院校高度重視,其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改革也隨之發生變化。英語專業將專業課程與人文素養和相關學科有機融合,從跨文化交際研究的角度,結合英語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社會學和傳播學,農耕文化等,綜合研究全方位推動本專業新文科模式建設。例如加強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科結合、推動數字人文的有效參與,廣泛建立實踐基地,形成“英語+文化+實踐”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學科間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某一領域的研究,而是跨學科、跨領域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符合新時代科技創新需求的新趨勢。
3.區域發展共進,推進協同育人
學院主動對接政府部門,邀請用人單位參與育人過程,形成以專業為核心,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落腳點,政府、企業、行業為指導的協同育人機制。
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度融合思政育人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崇尚學術、特色發展”的核心辦學理念,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服務黑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服務國家農業現代化為辦學使命,以產教融合發展為導向,以質量提升為核心,著力提高學校內涵發展水平和辦學綜合實力,正在向著建設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現代農業大學目標不斷邁進。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全面貫徹“新文科”建設核心要義,從探索專業方向、改革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系等方面積極嘗試。圍繞“雙進”精神、“北大荒”精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學院大量開展課程思政示范課和教學比賽等活動。
2.以新文科建設為龍頭,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學校著力推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遵循新文科建設綱領,根據行業和區域經濟社會需求的發展變化,按照“相對穩定、動態微調、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基于OBE理念,遵循以學生為中心,邀請用人單位,參考教學反饋、就業質量等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
3.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加大專業內涵建設
積極構建學校交流平臺,推進“多校聯合”交流平臺,聯合當地多所高校,加強專業內涵建設交流與合作。提高教科研水平,先后邀請清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和黑龍江大學等多校著名國內外專家來院開展學術交流講座等活動,推進教科研與農業應用相結合。
4.以人才培養為重點,優化課程體系
依托北大荒精神虛擬仿真平臺,以人才培養為重點,圍繞“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三個環節,強化專業主干課程,推動教材建設,推動課程建設及信息化,提升課程質量,優化課程體系。
(1)強化“金課”建設:已有線上課程,虛擬仿真課程,多門線上線下混合課程。
(2)探討交叉課程:專業選修課階段課程建設結合人文、美學概論等課程。
(3)推動耕讀教育:開設專業選修課,輻射全校選修課。
(4)擴大實踐課程:增加實踐課程比例,培養不僅具備實踐能力,更具備較強動手能力的知農、愛農的英語專業人才。
(5)推動教法改革:推動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推廣藍墨云班課和超星學習通等教學手段、完善過程性考核,推動評價體系構建。近年,專業教師在各級別教學競賽多次獲獎。
5.以區域發展為牽引,輸出高就業人才
綜合考量用人單位意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合學生志愿選擇,探索實施高年級分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取得較好成效,人才培養質量顯著增強,就業率高于全省同類院校平均水平,專業四級、八級過級率及考研率穩步提升,近幾年來,英語專業學生在各級各類各學科類競賽中獲獎成績頗豐,例如外研社“國才杯”全國英語大賽,全國英語口譯大賽等比賽中獲獎勵30 余項,省級各類比賽如省“億學杯”商務英語實踐技能大賽等獲獎百余項等。
1.外引內培,逐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措施,促師資隊伍增長,結構優化:年齡結構上、學緣結構上、職稱結構上、學歷學位結構上趨于合理。
2.注重應用,強化雙師雙能型隊伍建設
派出教師赴企業服務,提升專業實踐技能。支持教師開展國內外科研合作、出國研修訪學。專任教師大都具有雙師教師資格,還有多名教師有農場實踐經歷。教師隊伍科研教研活躍,成果頗豐,無任何師德師風失范和學術不端行為。
3.狠抓落實,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
明確辦學主體地位,增強教學質量主體意識,加大課程思政力度、鞏固樹立良好師德師風,形成全院重教、愛教、研教的教學質量文化。基層教學組織健全,教師參與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構建了從系部到教研室到課程小組的教學組織體系,發揮教研科研的團隊效應和創新優勢。
1.完善專業教學質量標準
依據國家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標準,結合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專業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科研與創新創業訓練、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質量保障體系等基本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執行、修訂以及開展評估監測、反饋改進等方面嚴格遵循。[5]
2.構建閉環質量管理模式
專業對人才培養每個環節都運用PDCA 模式質量管理,構成“計劃、實施、檢查、改進”閉環流程的內部教學質量保障模式,促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系內每月執行集體備課制,每周教研教學反思活動,實現科學研究與專業教學良性互動。
3.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通過教學周記、校院兩級督導,領導干部、系主任和教師間聽課等制度,將常規檢查與專項檢查結合。建立評價機制,形成督導評價、同事評價、學生評價、社會評價四位一體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評價結果作為教師績效發放、教學評優、師資培訓等的參考依據。
4.專業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通過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近年專業教師經學校領導干部、教學督導聽課整體評價優秀率持續上升,學生評教滿意度非常高,學生學業成績保持較高水平,學生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穩步提升,畢業率、學位授予率均可達100%。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通過完善“四有”一流師資隊伍建設,提升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教學、育人能力。通過更新教育理念、“雙進”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課程設計,全面建設英語專業課程思政,實現英語專業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機融合,為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達到人才培養“四個服務”的要求。
持續開展畢業生跟蹤調查、聽取用人單位意見、邀請專家和企業代表參與論證,對標對表“新文科”建設標準,結合經濟社會發展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滿足培育“時代新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改革。突出實踐教學地位,推進產學研合作,拓展實習實訓基地,探索“雙導師制”,拓寬畢業論文選題范圍,增加作品翻譯、創意寫作、項目調研報告,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能力,發揮特色育人,舉辦校園文化節、翻譯工作坊、戲劇社和學生社團等活動。增強學生應用實踐能力與創新創業能力,推動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增質提效。
秉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學院大力投入并積極推動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有機銜接,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實現學生專業教育有深度、通識教育有廣度、個性化指導有溫度,激發學生潛能,積極營造良好學風,塑造優質教學效果。
通過強化制度建設,發揮政策指揮棒作用,激發教師創新內生動力,打造以學科為引領的研究團隊、以課程為依托的教學團隊,組建英語技能訓練團隊、翻譯能力訓練團隊、職業規劃團隊和創業指導團隊等,推進特色金課和教材編寫。帶動專業整體課程質量,將教學改革實實在在轉變為學生獲得感,推動人才國際化建設,助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最終實現課堂教學師生思維同頻共振、學生知識收獲與能力提升雙翼齊飛。
新文科建設是當今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學科要主動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做出深刻的內部變革。要將專業自身的內涵建設與國家命運、社會進步甚至世界發展聯系起來,與區域行業的需求緊密結合,探索學科融合規律,構建跨學科教育體系,提升教育質量,打造復合型師資隊伍,為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行業”的英語人才不斷努力。[6]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宣言》的號召下,堅定不移地舉全力進行學科改革建設。近年來,學科和專業建設和發展取得較大進步,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課程思政建設也取得一些成效。學校總體規劃把學科和專業建設作為重要之重,我們要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努力實現學科和專業的優質發展,和全國兄弟院校一道,為高質量服務我國高等農業院校英語專業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