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帥,陳科(東營市赫邦化工有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237)
節能減排指的是降低資源能耗和減少污染物質排出。化工企業是現階段資源能耗和污染物質排放的“大戶人家”。假如無法完成節能減排,就會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變得更加的尖銳,也會嚴重地阻礙可持續發展戰略貫徹落實的進程。因此,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趨勢,大力實施節能減排,是化工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循環經濟是以物質的再造、循環和利用為基礎,以再生資源和循環系統利用為重點的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準是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循環系統利用。其主要特性是低耗能、低排出、高效率。它以資源的高效率利用和循環系統利用為總體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再次循環”為標準,以化學物質的密閉循環系統和熱量的梯階利用為特點,依據生態資源體系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運作的模式,推動經濟實現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它要求運用環境保護的規律性來具體指導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活動,其目標是根據資源的高效率循環系統利用,完成破壞環境的污染物的低排出乃至零排放,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社會發展、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可持續[1]。
所說的循環經濟,即完成企業排出的廢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再生和無害化處理,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夠更加和諧有序,它的發展路徑和發展模式更加合乎綠色發展的理念。循環經濟是對生態體系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重新構建,它推動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生、共同發展,構建了新的物質循環體系。循環經濟是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引下,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綜合性利用能源以及污染廢物的生產活動。它要求經濟活動是一個“資源—商品—可再生能源”的閉環的全過程,其優點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出[2]。
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廢物的排放,對環境保護有著積極的重要作用。傳統式工業生產經濟是由“資源耗費—商品—廢料和環境污染排出”組成的單向的化學物質流動的經濟模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大家愈來愈多地、毫無節制地開發自然資源和能源。在生產、加工和交易環節中,很多的環境污染廢物被排放到自然環境中,資源的利用通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循環經濟提倡根據物質循環利用的經濟方式,依照降低資源資金投入、增加設備使用期限、加強廢物循環利用的標準,將經濟活動組織成為“資源耗費—商品—再造資源—再生產品”的循環往復的流動性全過程,從生產到交易的整個過程基本上不出現或極少造成污染物質,把污染環境的可能性降到最低[3]。
傳統式工業生產經濟模式根據持續將資源轉換為污染物來完成經濟效益的提高,忽略了經濟結構中各產業鏈之間的巧妙聯絡和相互依存的密切關系,忽略了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律性,產生了“三高一低”的線形經濟發展模式,導致出現了因過度開采造成的自然資源緊缺和匱乏的問題,也導致了空氣污染明顯加重和經濟發展受阻。循環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依據生態資源體系的運行模式和發展規律,對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發展由更加看重指標數量向著更加注重指標質量的方向前進。在此基礎上,循環經濟也推動了節能環保產業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增加了就業崗位,對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傳統式工業生產經濟的發展模式是把化學物質生產和消費者分離出來的,產生了生產、交易、污染物排放的惡性循環。
在現階段,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發展早已在下列三個方面進行了改善,將生產(包含資源耗費)和交易(包含廢物排出)這兩個最重要的階段有機地聯絡起來:一是企業內部的清理生產和資源循環系統利用;二是相互依存公司或產業鏈間的綠色生態產業鏈互聯互通;三是建立健全了全社會工業污染廢物回收再利用管理體系[4]。
近些年,國家加大了生態環境保護的稽查力度,各界人士對生態環境保護更為關心。在我國,企業“三廢”排出明顯改善,但不能否認的是,企業超標準排出的問題依然相當嚴重和廣泛,有的甚至十分嚴重。黃河產生如此嚴重地環境污染,證明國家并沒有忽略環境保護,也不是不對污染進行整治,而是整治的成效并不顯著。為何這種企業一次又一次污染環境而不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呢?企業不應該給自己造成的污染承擔相應的后果嗎?這樣類似的問題一直縈繞在人們的腦子里。假如環境污染繼續加劇下去,大家賴以生存的美好環境將不復存在,何談繁衍生息呢?環境污染問題頻繁往復的多次發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和誘惑。假如企業不愿意掏錢進行污染治理,肆無忌憚地進行污染排放,就會持續擴大污染的范圍,這是極為自私自利的個人行為,也是對社會發展的極度不負責任。國家必須對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進行大力懲處,要讓它們付出代價,決不能發現了只是罰錢而已。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就不會引起企業的忌憚,企業還會照樣排放污染物。作為企業,也要對自身的行為負責,要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盡最大的努力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惠及社會發展和后代子孫,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近些年,雖然國家多次明確提出要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管理,但是我國安全生產工作局勢仍然不容樂觀。
每一次重大安全事故的發生都是對社會資源的極大消耗,而且企業、職工、親屬、當地政府和社會人員都會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比如生命、健康、家庭等等。化工企業由于易燃易爆產品較多,極易發生安全生產事故。所以,化工企業對安全生產工作更加應該高度的重視,及時有效地處理各種苗頭性問題,防患于未然,確保企業人員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對各種安全事故的發生原因進行深入地分析,絕大多數是由于違規操作造成的,極少數是有關工作人員技術專業程度低、解決問題不及時、操作有誤導致的。在特殊工種的建設規劃中,務必考慮到新項目附近群眾的安全性,保證經濟與社會、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發展。從事高風險商品生產的企業,應有責任向周邊住戶普及安全和危險防護的基本常識,使其具有出現安全事故后采取有效措施,保護自己并快速撤危險場所的認識和能力。
一次又一次慘痛教訓警醒大家,化工廠、原油、礦山開采、工程建筑、民爆、交通出行等高風險企業的安全生產是頭等大事。只有建立在安全基礎上的生產,才能為企業的正常運營提供更加堅實的保障。假如出現了重大的安全事故,不但殃及企業,附近的人民群眾、當地政府、國家也會不同程度地被殃及。一個小企業出了重大的安全生產事故,也會給自然資源和國家或集體財產損失造成重大的損失,這種損失也許是無法測算的。與此同時,這種危害和損失給人們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和影響是長期性的,也是極具傷害性的。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談資源利用和利潤最大化呢?又如何談循環經濟發展呢?因此,化工企業的安全生產是其為循環經濟作出貢獻的關鍵要素[5]。
每一個工業生產企業都是有自身的商品,每一個企業都期望自身的產品品質好,但實際上并不一定生產的所有產品品質都一定好。銷售市場上那么多假冒偽劣商品就表明了這一點。那么,這種企業怎么會生產這種假冒偽劣商品呢?這是利益驅使的結果。生產假冒偽劣商品不費力氣,花費成本比較低,在表面上可以蒙騙購買者,企業也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大賺一筆。與傳統行業對比,化工企業的質量意識和品牌觀念應該更強才對。但有別于其他行業的產品,化工原材料的優劣是不可能用肉眼看得出來的,例如,復合肥料,氮、磷、鉀的占比,其成分的多少,全是人眼看不見的。必須把肥料施在田地里,必須利用很長時間來觀測肥料促進作物生產的效果,才能真正見證出肥料的品質的好壞。循環經濟的發展無法容忍企業利用珍貴的資源生產出坑騙群眾的假冒偽劣產品,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用最小的資源消耗,生產出實實在在的品質優良的產品。因此,企業要進一步強化品牌意識和質量控制理念,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生產出更多更優質的產品,這是化工企業為循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優化,環保節能是資源利用的題中應有之義。化工企業除了要做好安全生產、環境保護、質量控制等工作之外,還要為了更好地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產品質量、加工技術等各個方面加以改進和提升,使企業發展與循環經濟發展更好的互相促進。又如通過節省煤、電、水、蒸氣、氨、鹽等能耗的手段,以做到以最少的能源、資源和物料消耗,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目的。
在21世紀的今天,大家的環境保護意識廣泛提高,節能減排這個熱門話題越來越被更加廣泛的人群所認知。在全球范圍內來看,很多國家都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在化工企業開展節能減排行動的政策和措施,力求減少化工企業的成本和資源消耗率,進一步減少排放污染物對環境的傷害。大家應當關心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畢竟時迄今日,地球仍然是我們人類存活的唯一環境。在初期,因為生產制造企業起步晚,化工企業的生產過程通常會給環境造成傷害或安全隱患。但要使化工企業保持長久發展的良好趨勢,務必要特別注意保護環境。
現階段造成我國化工企業污染比較嚴重的首要因素,就是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相對落后。非常大的一部分化工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仍然采取的是高耗能、高原材料消耗、高污染的產品生產制造路線,缺乏對新設備、新技術的研發和利用。我國絕大多數的化工企業制造設備的技術水平明顯且長期滯后于發達國家,技術的落后造成環境保護方面極大的被動。化工行業的環境保護措施,主要采用的是終端整治的方式,終端整治指在生產過程的末端,在污染物早已生成但并未排出到自然環境里時,對污染物進行整治的一種方式。殊不知,污染物早已生成,這種終端整治的方式大大提升了企業治理污染的成本,對環境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污染。終端整治是一種事后對污染排放物把控的方式,忽略了對全部生產過程的把握,不能徹底地整治污染物對環境造成的損害,也使企業處理環境污染的壓力和負擔持續加重。資源和能源無法得到合理利用,企業欠缺該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從源頭上處理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類發展模式必定造成化工污染變成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的健康發展。這就要求化工企業必須采用合理的節能減排措施,對化工污染進行全面的徹底整治,從源頭上減輕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沖突和矛盾,進而有效地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確保經濟發展的可持續。
除了企業自身的原因之外,目前企業化工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也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政府層面在建設化工企業園區的時候,更多的注重的是經濟發展效益和企業入駐的數量,尚未制定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導致化工企業入駐園區呈現出秩序混亂、布局不夠合理的問題。
園區規劃的不合理,直接導致了園區的設施無法充分地被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對入駐園區的化工企業把控不夠嚴格,使得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和循環經濟發展要求的企業趁機進入園區,這就為園區的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與此同時,隨著園區入駐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帶給生態環境保護部門的監管的壓力也逐漸加大,加之部分地區環保力量不足、人手不多,很容易造成對化工企業難以實現全覆蓋監管,使得部分企業處于監管的真空地帶。特別是目前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制度機制不夠健全,導致環境保護執法缺乏有效的依據,監督管理難度持續加大。
以上問題的存在,導致我國化工園區發展和化工企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對這些問題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關注,采取建立健全制度、加強科學規劃、增強監管力量等方式,認真徹底加以解決,不斷推動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綠色發展、創新發展[6]。
化工企業要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以節能減排為生存之路,以提質增效、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以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科學技術為支撐,不斷對管理方式進行改善,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制訂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總體方案,將工作任務逐層細化到各個崗位和各個員工,增強全體員工支持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化工企業對煤炭、原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性較強,三廢排放也比較多,完成節能減排工作任務相對艱難。目前,我國大部分化工企業早已對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所以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對傳統式的資源利用方式進行了改進,將節能減排的理念貫穿到產品生產和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這就需要企業不斷加大節能減排方面的資金投入,引進更加先進的環保設備和技術,保障節能減排工作順利開展。同時,目前我國對企業落實節能減排政策給予一定的政策、資金方面的優惠和支持,化工企業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握好大好時機,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建設更加環保的高質量企業。
從化工企業的發展趨勢看來,進行節能減排可以減少化工企業的資源成本消耗和“三廢”排放,也可以減少因不合法排放污染物造成行政處罰的相關費用。因此,化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把節能減排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一切能夠采取的合法合理的方法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但是由于企業本身技術方面的局限,所以導致在節能減排工作中缺乏有力的手段和工具,使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使排放物無法得到循環利用。
有些化工企業過于依賴西方先進國家節能減排的方式,對成功的案例照搬照抄,導致在技術運用上不能夠完全與生產實際符合,也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化工企業要主動開展節能減排科學研究,進行技術性的創新,如煙氣脫硫、用電節能等。
我國化工企業最常見的生產模式是一次性利用資源或者能源,然后把剩余的廢物直接排放掉,這與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
我國化工企業要根據循環經濟發展的時代趨勢,對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進行合理的調整,對產品生產流程進行進一步優化,推動形成資源消耗—產品生產—廢物回收利用的完整的節能減排的閉環鏈條,這樣既可以較少企業排放的廢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也可以提高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能。
對化工企業“三廢”再利用,是節約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舉措。當前,絕大多數的企業對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是單向的、一次性的,根本沒有把資源和能源的最大化的利用價值發揮出來。要堅持技術層面的創新,以化工企業“三廢”作為循環利用的原材料,把對環境有污染的“三廢”變廢為寶,不斷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例如,在化工生產中,會把大量的煙氣排放在空氣中,可以采用先進的技術把煙氣中的熱能收集起來,然后轉換為生產過程中可以利用的能源,從而達到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目的。
綜上所述,化工企業要積極主動順應循環經濟發展的趨勢,結合自身產業發展特點,努力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推動企業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社會效益的不斷實現,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