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很多患者拿到病理報告,看到腫瘤或癌,都難以接受。事實上,腫瘤早、晚期預后與腫瘤的分化、分級與分期、分型有關,這四個維度是評價腫瘤生物學行為和診斷的最重要指標,也是預后評估的依據。對于腫瘤患者來講,了解了自身腫瘤的分化、分級、分期和分型,也有助于和醫生更便捷的交流,配合醫生進行治療。那么,腫瘤的分化、分級、分期與分型具體是怎樣劃分的呢?
腫瘤的分化
腫瘤是一個逐步發展的疾病。癌細胞起源于個體正常細胞,有些與正常細胞相似,有些則差異很大,這就涉及腫瘤的分化。病理報告使用“分化”一詞描述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的差異,通常采用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和去分化等五個級別來描述。其中,高分化是癌細胞與周圍的正常細胞或組織非常相似,差異很小;低分化是癌細胞明顯異常,與正常細胞差異大;中分化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間;未分化表示異型性大,難確定這類腫瘤的起源部位;去分化用于描述腫瘤由兩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構成,一種為高分化,另一種為低分化或未分化。高分化和中分化癌生長緩慢;低分化和未分化癌則更具侵襲性,生長更快,易于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
腫瘤的分級
腫瘤分級主要是指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腫瘤細胞和組織,相比于正常細胞和組織的異常程度。通俗來講,就是指腫瘤惡性程度的高低,這也是反映腫瘤生長和擴散速度的指標之一。分化的每一個級別可能“對應”一個分級: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分別對應G1、G2、G3和G4;有些分化級別可同歸為一個級別,如高分化和中分化為低級別,低分化和未分化為高級別。由于不同腫瘤的組織學特征可能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不同的腫瘤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分級系統。不過,在一般情況下,大多將腫瘤分為1~4級(有些分級系統是分為1~3級),詳述如下。
G1:腫瘤細胞和組織看起來像健康的細胞和組織,稱為分化良好的腫瘤。這樣腫瘤被認為是低級別的,惡性程度低。
G2:腫瘤細胞和組織有些異常,看起來不像正常的細胞和組織,并且比正常的細胞生長更快,稱為中度分化的腫瘤。腫瘤被認為是中等級別的,惡性程度相對較高。
G3:腫瘤細胞和組織明顯出現異常,稱為低分化的腫瘤,被認為是高等級的,惡性程度更高。
G4:腫瘤細胞和組織看起來最為異常,稱為未分化的腫瘤。這類腫瘤被認為是最高等級的,惡性程度最高,生長和擴散更快。
腫瘤的分期
腫瘤的分期主要是指原發性腫瘤的大小、累及的范圍,以及腫瘤細胞在患者體內的擴散程度。通俗來講,就是指腫瘤的發展階段,是早期還是晚期。“TNM分期系統”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即T分期、N分期、M分期。T 指腫瘤原發灶的情況;N 指區域淋巴結的受腫瘤細胞影響的情況;M 指腫瘤細胞遠處轉移的情況。當T、N、M的情況確定以后,就可以對腫瘤進行分期,即常聽到的I、II、III、IV期。有時,腫瘤的分期還會被細化,所以患者可能還會看到Ia、IIb等分期。例如肺癌,主要是指腫瘤的大小,是否侵犯支氣管、胸膜,胸壁、大血管、食管、椎體等,依次設定為T1~T4。如病灶小、無周圍組織器官的侵犯(T1),手術和影像檢查沒有發現淋巴結轉移(N0)和遠處轉移(M0),分期為Ⅰ期。對于腔道腫瘤胃癌結直腸癌來說,病灶侵犯的深度由淺及深分別為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漿膜層,以及有無周圍組織器官受到侵犯,這是T分期的主要依據,也依次設定為T1-T4。如食管癌灶侵及肌層(T2),手術病理發現5枚淋巴結轉移(N2),影像檢查沒有發現遠處轉移(M0),腫瘤為T2N2M0 ⅢA期。
一般來說,分期越早,即I期、II期,代表腫瘤處于早期,情況尚且可控;III期、IV期則代表著腫瘤進入中晚期,此時腫瘤的治療難度大,預后也會較差。
腫瘤的分型
主要是組織學分型和大體分型兩種。由于顯微鏡下形態學與病理醫師主觀因素判斷的影響,不可避免存在組織學分型不一致性。腫瘤的復雜性決定僅僅依靠形態分型是不夠的,分化差的腫瘤還需要免疫組化協助區分,如肺鱗癌和腺癌,不同類型腫瘤對化療和放療等常規治療可能有不同反應。此外,腫瘤常常隱藏了大量的蛋白質、基因組學差異,這就是腫瘤的分子分型。此外,即使相同分型、分級和分期的腫瘤,由于其分子表型的差異,顯示出完全不同的特征和生存反應,分子分型也越來越引起臨床重視。隨著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精準醫學開啟了病理檢查聯合分子分型診療的新時代。淋巴瘤、肺癌、胃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惡性腫瘤在進一步臨床決策時,都是依據分子分型,選擇適宜的手術、免疫、靶向治療方案,精準評估患者預后和復發風險。
癌癥大都是按照“癌前病變-原位癌-浸潤癌-轉移癌”的過程發生發展的,從原位癌發展成為浸潤癌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所以,腫瘤的防治貴在早。分型、分級、分期和分型是評價腫瘤生物學行為、侵襲轉移能力及臨床進展程度的重要參數和維度,是影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當然,腫瘤的結局還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但隨著診療技術的發展,很多腫瘤已成為慢性病,均有著良好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