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存良
阿伏加德羅常數試題(即NA試題)是高考化學命題的熱點,所考查的知識一般是學生的薄弱點、易錯點和痛點。這類題雖然一般以單選題的形式出現,但涵蓋的知識面廣,涉及學生不易記憶,不好區分的知識,能很好地考查學生思維的嚴密性。為此,筆者通過深入研究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分析高考NA試題的命題考查方向,命題的規律與特點,總結出命題人在題目設置的常見陷阱類型,并給出針對不同陷阱類型的破解方法。
一、解答阿伏加德羅常數類題目的三“步”曲
第一步:看——查看物質的狀態和外界條件
第二步:定——確定研究對象的狀態和外部條件
第三步:算——根據所求內容進行計算
二、阿伏加德羅常數類題目的陷阱
一定體積的氣體中微粒數目的分析
解這類題要注意兩點:
一是看氣體是否處于標準狀況(0℃,101kPa)。當題干中設置“常溫常壓”“室溫”等條件時,就不能用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求解粒子數目。
二是看標準狀況下物質是否為氣體(如水、苯、汽油、四氯化碳、乙醇、甲醇、CH2Cl2、CHCl3、SO3、HF等在標準狀況下均不為氣態)。只有物質為氣體,并且處在標準狀況下才能使用Vm=22.4L·mol-1進行有關計算;當題干中所給物質在標準狀況下為非氣態物質時,無法用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求解粒子數目。
一定物質中原子、中子、質子、電子等數目的分析
解答此類題型,要求同學們對物質的微觀構成非常熟悉,能弄清楚微粒中相關粒子數(質子數、中子數、電子數)及離子數、電荷數、化學鍵之間的關系。
具體方法:先計算出一個物質中所含微觀粒子數目,再根據題目條件計算出該物質的物質的量,進而計算出物質中所含微觀粒子數目的物質的量,最后根據微粒數、物質的量、NA三者之間的數學關系,確定微觀粒子的數目。
若物質為混合物,先求混合物中各物質的最簡式;若最簡式相同,可先求最簡式的物質的量,然后求解目標粒子數目。若最簡式不同,可先計算兩物質的摩爾質量是否相同。當摩爾質量相同時,可先求兩物質的總物質的量,然后求解目標粒子的數目。如14 g乙烯與丙烯中所含的碳原子數為NA;22 g CO2 和N2O 混合物中所含的原子數為1.5NA。常考查的還有O2和O3,NO2和N2O4等。
需要記住的一些特殊微粒特點:
(1)Ne:是單原子分子;
(2)臭氧(O3)、白磷(P4):多原子分子中的原子個數;
(3)D2O:H(11H)、D(21H)、T(31H)三者中的中子數不同;
(4)16O、17O、18O、35Cl、37Cl中的中子數不同;
(5)-OH與OH-的電子數不同,NH4+與NH2-的電子數相同;
(6)Na2O2、Na2O、KO2中的陰、陽離子個數比。
一定量的物質中化學鍵數目的分析
(1)物質的化學鍵
金剛石:1 mol金剛石(或晶體硅)中含有的C-C鍵(或Si-Si鍵)數為4NA;
石墨:1 mol石墨中含有的C-C鍵數為1.5NA;
SiO2:1mol含4mol Si-O鍵;
苯:苯環中的碳碳鍵是介于單鍵和雙鍵之間的一種獨特的鍵,不含有碳碳雙鍵,含有6個C-H;
白磷(P4): 11 mol白磷(P4)中含有的P-P鍵的數目為6NA;
1 mol Na2O2、CaC2中含O22- 、CO22-分別是1 mol;
烴及其衍生物:通過書寫其結構簡式確定化學鍵。
電解質溶液中微粒數目的分析
此類題的解題思路為:已知量(溶液的體積及溶質的物質的量濃度)→物質的量→分析粒子種類及個數(溶質的電離、水解、溶劑所含粒子等)→目標粒子數目。
五個易錯點:
(1)“已知濃度缺體積”及“已知體積缺濃度”
以上兩種情況均無法求解溶液中所含目標粒子的數目。如,25 ℃ 時,有同學認為pH=13的NaOH溶液中所含OH-的數目為 0.1NA,事實上因為缺少溶液的體積無法計算OH-的數目,故此說法錯誤。
(2)忽略溶劑
當溶劑中也含有所求的粒子時,不少同學往往習慣性地只考慮溶質中所含粒子,而忽視了溶劑中所含粒子導致出錯。如在50 g質量分數為46%的乙醇水溶液中,得出含氫原子數目為3NA,這就是由于陷入思維定式,忽視溶劑水中也含有氫原子而出錯。
(3)膠體中微粒≠分子數目
膠體中微粒是多個微粒的聚合體。如0.1L1mol/L的飽和氯化鐵溶液滴入沸水中,生成的膠體含膠粒數目小于0.1NA.。
(4)電離
當溶質為弱電解質時,其在溶液中部分電離,溶液中所含的分子數及電離出的離子數目均無法直接求解,如1L 1 mol·L-1的氨水中有NA個NH4+:一水合氨為弱電解質,不能全部電離,故氨水中所含NH4+的數目小于NA,錯誤。
(5)水解
當電解質在溶液中發生水解時,溶液中發生水解的離子數目無法直接求解。如將0.1 mol FeCl3配成1 L溶液,有同學認為所得溶液含有0.1NA個Fe3+,事實上Fe3+部分水解導致所配溶液中的Fe3+減少,從而使溶液中的Fe3+數目小于0.1NA,錯誤。
氧化還原反應中電子轉移數目的分析
解答此類題應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和得失電子守恒規律。掌握常考反應中轉移的電子數:
反應 物質 轉移電子數(NA)
Na2O2+CO2(或H2O) 1 mol Na2O2 1
1 mol O2 2
Cl2+NaOH(H2O) 1 mol Cl2 1
Cl2+Fe 1 mol Cl2 2
Cu+S 1 mol Cu 1
IO4+ + I? (+H+) 1 mol I2
NH4NO3→N2 1 mol N2 3.75
CIO3- +Cl?(+H+) 3 molCl2 5
NH4NO2→N2 1 mol N2 3
注意氧化順序,如向FeI2溶液中通入氯氣,氯氣先氧化碘離子,再氧化亞鐵離子。注意量不同,所表現的化合價不同。如,1 mol Fe與少量的稀HNO3反應時生成Fe(NO3)2,轉移 2NA個電子;1 mol Fe與足量的稀HNO3反應時生成Fe(NO3)3,轉移的電子數為3NA。
特殊反應或隱含反應中NA的分析
(1)可逆反應類型
因為可逆反應進行不完全,當沒給出轉化率時,不能求出準確的目標粒子數目。如,某密閉容器盛有0.1 mol N2和0.3 mol H2,在一定條件下充分反應,有同學認為轉移的電子數目為0.6NA。事實上該反應為可逆反應,進行程度不確定,無法準確求解轉移的電子數目。
(2)溶液濃度變化使反應停止的類型
因為酸的濃度變化使反應停止,難以求出準確的目標粒子數目。如,80 mL 12 mol·L-1的濃鹽酸與足量MnO2反應,有同學認為生成Cl2的分子數目為0.24NA。事實上隨著反應進行,濃鹽酸變為稀鹽酸,反應停止,無法準確求解生成的Cl2的分子數目。
(3)物質組成不能確定的類型
當某些物質混合或反應進行一段時間后,產物的種類變化或物質的量不定,難以求出準確的目標粒子數目。如,標準狀況下,5.6 L NO和5.6 L O2混合后的分子總數為0.5NA;兩種氣體混合后生成NO2,有同學認為,若不考慮NO2部分轉化為N2O4,氣體的體積為8.4 L,物質的量為0.375 mol。事實上,混合氣體中存在可逆反應2NO2N2O4,故無法準確求解分子數目。
和物質所處狀態無關的量的分析
這一類題中所給出的物質一般是一定的質量或物質的量,同時還會給出一些干擾因素,如常溫常壓,物質在標準狀況下為液體等,因為只要質量或物質的量不變,物質所含微粒數目就不變,與物質所處狀態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