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
不少同學寫議論文,使用事實論據時都存在以下三個誤區。一是議論文中事實論據的敘述與記敘文中事件的敘述沒有區別——一篇作文幾百字,事實材料的敘述竟然占到一半以上,事件的因果、過程、細節等皆一并敘述出來。二是簡單堆砌,認為事例越多越好——一篇議論文,常常用十個八個事實材料,自以為這就是“材料豐富”。三是認為觀點加事例材料就是議論文。這三個誤區導致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議論文缺少分析說理,文體特征不明顯。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第一,在遵循事實論據選擇的基本原則(指向性原則、真實性原則、典型性原則)的基礎上,掌握事實論據的使用方法。根據論據的特點,常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重點論據突出使用
“重點論據”是指那些最能證明論點或觀點,鮮活而具有時代性,有代表性的論據。“突出使用”就是材料敘述相對翔實,但敘述有明確的指向性,始終圍繞被證明的論點或觀點的方向敘述。如優秀作文《舉手投足之間》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中科院院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感動了所有聽眾。在楊叔子教授講述他曲折的求學經歷時,工作人員數次默默地為他更換茶水,每一次,白發蒼蒼的楊教授都會馬上站起來,恭敬地雙手接過茶,并誠懇地道一聲“謝謝”。演講結束后,楊教授起身向每個角度的聽眾深深鞠躬,以感謝大學生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德高望重的楊教授,在對待普通工作人員和多由學生組成的聽眾時的那份謙遜,讓所有人領會到了真正的大師風范。
這則材料敘述了楊叔子教授演講過程中的相關細節,但這些細節恰好符合“舉手投足之間”這個題目的指向性,所以材料很有代表性和說服力。這位考生在文中突出使用,有力地證明了分論點——舉手投足之間,展現出一個人的品格。
又如寫作“面對失敗”這道話題作文時,“春麗的故事”可以作為重點論據突出使用:
春麗是日本的一匹明星賽馬。它之所以成為明星,不是因為它能征善戰,相反,在它的賽場生涯中,它從來沒有贏過——它創下了113場連敗不勝的紀錄。按常理來說,它已經讓關心它的人失望透頂了,但大家非但不厭棄它,反而更加喜愛它。人們繼續為它吶喊加油,為它高唱《春麗之歌》。歌中唱道:“今天仍然是最后一名,還是不行啊,我是不氣餒的春麗,一心一意朝著自己堅信不疑的道路前進。還要繼續努力的春麗,夢想的終點一定會到來。”
材料中連歌詞都引用出來,顯得有些多余,實際上起到了點明論點的作用。
2.一般論據集束使用
這里的“集束使用”是指對相對陳舊,卻有說服力的論據進行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集中使用,敘述論據時高度濃縮和概括,一般采用排比句式敘述。這樣使用論據,往往簡潔有力,能增強語言氣勢和說服力。如一位考生在一篇以“獨”為話題(題目為“君子慎獨”)的作文中為證明“慎獨是一種高境界的道德修養”這個分論點,集束使用了一組材料,頗有力量:
歷覽前賢,歷史上道德彰顯之人莫不慎獨。圣人孔子,不僅在朝堂之上嚴遵“君君臣臣”之儀,在顛沛流離之途也堅守君子之禮,席不正不坐,語非禮不言。詩人屈原,雖身處濁世,慘遭罷黜流放,但仍能“沐后彈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聲斷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令污者抱頭鼠竄,令美德彪炳千古,從而成為“君子慎獨”的最好注腳。
又如優秀作文《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也起到了證明論點的作用:
居無定所的杜甫,四處游走,卻依然心念社稷,憂國憂民;“奮厲有當世志”的蘇東坡,經歷官場沉浮,人生幾度大起大落,卻依然淡然處世,一生灑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力排萬難,在獲得名譽與成就后,卻依然寵辱不驚,辛勤耕耘,一心為民。他們做到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3.正反論據對比使用
圍繞一個分論點或觀點,從正反兩方面分別舉例,往往能體現出論述的全面性和思辨性。
如一位考生在一篇題為“讓樂觀伴你去遠航”的議論文中,圍繞分論點“當苦難降臨,選擇樂觀的心態,你便有了對生活的信心與執著”,他使用了正反兩方面的論據:
一代奇才——賈誼,三十出頭就因少主墜馬抑郁而終。究其根本便是“志大而氣小”,缺少樂觀的心態,導致才華不能施展,令后人嘆惜。而同樣仕途坎坷的蘇軾卻積極豁達,其將憂樂訴諸筆端,“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他的生命因樂觀而精彩,他的人格因豁達而升華。
再看下面這個片段:
有位哲人說過,美麗的身材可以吸引傾慕者,但是要永遠吸引他們,則需要有美麗的靈魂。香港藝人中,陳冠西曾是一部分人的偶像,他的外表可謂英俊瀟灑,可現在還有誰以他為偶像?“艷照門”事件不僅讓他身價大跌,也讓香港演藝界蒙羞。相反,在香港演藝圈,成龍的先天條件并不好,他個子不高,甚至有點羅圈腿,但他敬業,基本上所有電影中的動作都不使用替身演員,不論動作多危險他都會親自披掛上陣,受過數十次重傷;他有愛心,有善舉,四川大地震發生后,成龍率先為災區捐出巨款,并迅速錄制《生死不離》這首新歌,鼓勵全國人民抗震救災。在華人演藝圈,人們親切地尊稱他為“成龍大哥”,就是因為他的內在品質和良好人緣。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在美遠比外表美重要得多,內在品行從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整體形象的高下。
這段文字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反對舉出兩個論據,較有說服力和辯證性。
第二,學會結合事實論據分析說理。前面提及的“議論文就是觀點加材料”的認識傾向,寫出的議論文往往觀點是觀點,材料是材料,觀點和材料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或者材料不能有力地證明觀點,好比油是油、水是水一樣,難以融合。只有結合事實論據進行分析,事實材料才能有力地證明論點或觀點,也才能凸顯議論文的文體特征。
如何結合事實論據分析說理呢?常見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1.先敘后議
即在敘述事實論據的基礎上結合事例進行分析,概括評點。如考場優秀作文中的片段:
文學高峰的攀登需要專注,科研更是如此。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國際勢力的阻撓與戰爭的威脅,以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家舍小家顧大家,毅然背起行囊走進西北戈壁大漠,別妻離子,隱姓埋名,將專注的熱血揮灑。條件的艱苦讓他們的血更加火熱。他們灑下了淚水、汗水、血水,身形漸瘦,但人生之路有聲有色。心心在一藝,其藝必精;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那東方的巨響震動了世界,也是對“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們滿懷報國之志、誓保國家人民安全的最好報答。那弱水三千,他們取了科學這一瓢,也因此鑄造了共和國的榮光。
這段文字先集中敘述典型論據,然后作概要評點,是先敘后議。
2.夾敘夾議
也叫邊敘邊議。如下面是以“責任感”為話題的一篇考場作文中的片段:
復旦大學教授張慶熊在談到家庭責任感時曾引用這樣一則報道,生病的母親問她含辛茹苦養育了18年的女兒:“如果我這病一時半會好不了怎么辦?”母親原以為女兒會說幾句孝順話來安慰她,誰知女兒卻說:“那就安樂死吧。”如此冷酷的口氣,仿佛這生病的母親同她毫不相干,在她的話語中,沒有一絲家庭責任感的影子。這雖然是極端的個例,但類似的現象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比如,有些子女一邊用父母的錢擺闊氣,一邊嫌父母寒磣丟了他們的臉。這些人哪知生活的不易和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他們似乎是這個家庭的局外人,因此只知索取,不懂理解,更談不上回報。如此下去,輕則貽誤自己、拖累家庭,重則禍及他人和社會。
上述片段主要從“家庭責任感”的角度來展開論述,加線的句子是議論。這樣夾敘夾議,由此及彼,結合相關現象進行了有力的分析,論述了缺乏家庭責任感的危害性。
3.正反分析
即圍繞事實材料從正反兩方面分析說理,形成對比效應,從而揭示材料的本質,強化作者的觀點。如一位考生在一篇以“感恩”為話題的議論文中運用了徐本禹的相關材料,敘述了他上大學時曾受到他人和社會的資助,為了感恩,他毅然到貴州山區支教;之后,他又響應團中央海外志愿者計劃,作為一名海外志愿者到非洲津巴布韋支教。考生這樣對材料進行正反分析:
如果徐本禹不到貴州山區支教而選擇留在城市,如果徐本禹沒有選擇作為一名海外志愿者到條件艱苦的非洲支教,那他的選擇也無可指摘。(反面分析)但他卻義無反顧地選擇從繁華的都市走進大山,毫不猶豫地選擇走上海外志愿者的道路,充分體現了他博大的感恩胸懷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正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