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孟舒 劉大勇(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的原則與生態文明建設環環相扣。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推進。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發展觀念的良性轉變,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凝練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021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充分發揮農業產品供給、生態屏障、文化傳承等功能”[1]。2018年2月4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強調牢固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同樣也是鄉村振興戰略應該堅持的原則之一。所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的就是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之間的平衡,如何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同樣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同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這一原則突出強調了要結合鄉村的具體情況和發展規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這里面也隱含了尊重鄉村自然規律的重要性,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原則不謀而合。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是題中應有之義。
生態文明建設既是鄉村振興的目標又是鄉村振興的手段。鄉村振興戰略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裕為總要求,鄉村振興戰略旨在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因此,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衡量標準,在鄉村推行生態文明建設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目標。同時,使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好家園,讓鄉村形成文明的社會風氣,離不開鄉村的生態振興,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轉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必須借助生態文明的傳播,讓大家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并把生態文明建設落到實處,才能實現建設美麗家園這一目標。
生態文明建設以鄉村振興戰略為依托。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我國緊緊貼近國計民生的戰略政策,解決的正是農村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其本質是變革原有的發展方式,改變農村固有的相對落后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觀念,以改革辦法解決發展問題,走新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就是生態觀念上的轉變,以新的生態觀念為指導,走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在村域范圍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是良好的載體,所以,要想使生態文明建設在鄉村的成效發揮到最大,那么堅持鄉村振興的戰略導向至關重要。
生態文明建設以鄉村振興戰略為關鍵。生態文明建設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要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偏廢。農村土地作為構成我國土地面積一半以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國超過1/3的人口。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七號)——城鄉人口和流動人口》顯示,全國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1991162人,占63.8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87562人,占36.11%[3]。與此同時,農村的生態基礎較為薄弱,生態環境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農村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鄉村振興戰略作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鑰匙,是生態文明建設在重點領域的突破口,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助力,因此也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環。
第一,從傳統農業的角度看,為了保證農作物品種豐富,提高農作物產量,不可避免地就會使用到化肥,而化肥使用不科學不合理則會對土壤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污染,如: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固結、河流污染、地下水污染等,濫用化肥同時也會導致農產品的品質下降,阻礙農作物的正常生長。耕作方式不合理同樣也會加深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深翻耕作,導致農地土壤表面裸露,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風險,過度開墾導致農村植被遭到破壞,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濫用化肥和耕作方式不合理的問題,就是因為在推進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只重視農業的粗放發展,將追求經濟利益擺在第一位,而忽視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對于農業發展的承載力和重要性。
第二,從產業融合的角度看,隨著一二三產業的協調推進,給農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農村的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部分重工業企業遷至鄉村,一些鄉鎮企業也在政策的扶持下在鄉村建立起來,在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有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工業用水排放不規范對水資源的污染、工業鍛造過程中的廢氣排放對空氣的污染、由于設備老化導致的化工原料泄漏也會對環境和村民的人身健康造成威脅。農村旅游業特色開發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體驗鄉村文化,大量的游客涌入給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小的壓力,餐廚垃圾的不當處理,在游玩過程中產生的汽車尾氣和燃燒廢氣同樣也對鄉村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由此可見,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缺乏重視,同樣也會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第一,從基礎設施建設角度看,相較于發展速度較快的城市,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相比之下較為落后,因此也給鄉村的生態振興帶來了不少難題。部分鄉村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仍沒有建立,大量生活垃圾隨意堆放,不僅給居民生活帶來大量的不便,也給村域范圍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了難度。同樣如此的還有農村的污水處理系統,農村的構成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相較城市較為分散,缺乏一個相對集中的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的現象時有發生,也加大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目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這方面的投入相對欠缺,不僅建設起來難度較大,而且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所以破除現在在農村存在的垃圾處理和廢水排放的問題,僅靠現在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第二,從管理體制機制角度看,目前,鄉村生態振興推進過程中,各職能部門忽略協同推進,缺乏統一性和協調性,因此,政策推行到基層時,由于標準要求參差不齊,很難執行下去,同時很難對鄉村復雜的環境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同時生態保護機制著力點較為分散,同樣一個治理方向,由不同部門負責,落實到實踐上都變成了不同的項目,這樣雖然擴大了環境治理的覆蓋面,但是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投入重復的情況。
第一,農村人口結構兩極化,受傳統農耕文明意識影響深遠。隨著農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人口的素質和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這也就直接導致了農村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外出務工、工作或者求學,只留下了一些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農村老齡人口受傳統的農耕意識的影響,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大多都不太重視對生態文明的保護,而留守兒童因為處于年幼時期,在生活方式上也會受其影響。無論是老年人還是青少年兒童,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都較為緩慢,所以,培養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久堅持。
第二,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方式有待提升。生態作為一種文明,它的普及需要借助良好的載體。但是目前我國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仍然有待加強,對生態文明意識在鄉村的普及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在鄉村宣傳生態文明意識的手段較為單一,一般為政府主導,基層單位執行的模式,借助宣傳展板、村鎮廣播,以及宣傳讀本的形式,向農民普及生態文明知識。這種普及方式雖然做到了覆蓋面廣,但是農民的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因為宣傳無論是宣傳內容還是宣傳模式都沒有考慮到受眾群體即農民的接受程度,宣傳效果與預期不符。
第三,農民學習生態文明的積極性仍需調動。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同樣也是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農民學習生態文明的積極性關系到鄉村生態振興的實施。但是無論是目前大部分的農村人口對新思想的接受程度較為緩慢還是對生態文明宣傳的接受程度不高,歸根到底就是農民本身的積極性沒有帶動起來。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過程中,多數存在的情況仍然是政府的主動灌輸及農民的被動接受,導致在這一環節過程中,農民接受新思想的積極性被遏制,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抵觸情緒,很難讓農民與大自然建立起共情的關系,自然而然也意識不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也樹立不起生態文明意識。
第一,注重化肥的合理使用,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明確規范化肥的使用量,針對不同的農作物使用不同品種的化肥,對生態環境破壞力較大的化肥要禁止在市面上流通,從根源上杜絕化肥亂用的行為,對鄉村土壤成分進行分析,根據土壤的實際情況使用相應品種的化肥,避免某一金屬元素含量過高引起土壤板結或地下水污染;引進新品種種子,通過科學技術帶動農業生產力的提升,提高農產品質量,避免因追求產量而過度使用化肥的問題;采用輪作休耕,不僅可以緩解農地頻繁使用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地本身的肥力,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摒棄深耕的耕作方式,使用現代化農機耕作,在減輕人力負擔的同時,也減少對土壤資源的傷害。
第二,加大對鄉鎮企業的監管力度,提高工業廢料的處理技術。職能部門要強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對明知故犯和情節惡劣的廢料排放行為進行嚴加處理,明令禁止重化工企業設在村民居住區和農田附近,從根源上杜絕惡性污染事件的發生;同時增設群眾監管渠道,對那些表面上符合國家規定,實際上卻“暗渡陳倉”的違規企業嚴查嚴打;強化企業自身監管,定期自檢是否達到排放標準,一旦出現問題,要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在事態擴大之前及時止損。加大多方面監管力度,以完善的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同時在對鄉鎮企業進行技術扶植時要重視對工業廢料處理技術的技術支持,鄉村的生態環境不同于城市,要注重因地制宜,針對農村特有的生態環境情況和居住情況來建設工業廢料處理系統,做到保護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協調推進。
第三,在發展鄉鎮旅游業時兼顧鄉村環境承載能力,不能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舍棄生態環境。在進行鄉鎮旅游開發時,要注重保護鄉鎮原有的生態原貌,嚴禁破環綠地植被新建旅游景點的行為;要對鄉鎮游客承載力進行合理評估,在旅游旺季時對客流量進行合理限制,采取分流分批參觀的形式,給生態系統疏解壓力的同時提高鄉村旅游業的質量;鼓勵游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輕松享受旅途上的風景,用徒步旅游方式代替自駕游,原汁原味地體現大自然的美麗,同時也解決了汽車停放困難和尾氣排放污染等問題;發展鄉村特色生態之旅,鄉村最寶貴的就是舒適恬靜的田園風光,鄉村獨有的生態風貌是發展生態旅游業的良好切入點,在保護原有生態平衡的同時推動了經濟發展,同時也滿足了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是一舉多贏的舉措;在旅游景點設置提醒標語和垃圾桶指示牌,禁止游客亂扔垃圾、破壞綠地等行為,違反規定的游客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第一,完善鄉村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拓寬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的路徑,多渠道引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注重處理鄉村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的環節,如垃圾處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在擴大資金投入的同時,也要重視先進技術的引入,配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投入的獎勵激勵機制,吸引高技術人才投入到鄉村環境建設中來;建立集中統一的垃圾處理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完善鄉村生態保護系統,及時處理鄉村現有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不當的問題,滿足村民對美好家園的向往,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以政策扶植生態振興,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發展綠色經濟,構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體系,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以經濟發展帶動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及時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實事求是制定政策,因勢利導靈活施策,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修復政策,同時要及時挽救正在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盡量將破壞的結果降到最低,緩解環境修復的壓力。
第二,完善鄉村振興體制機制,做到各部門協調推進,優化環境治理資源配置。在進行鄉村生態振興過程中,各職能部門要協調統一推進,目標明確,方向一致,實施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過程中,形成集中統一的合力,使治理效果達到“1+1>2”的效果;優化環境治理資源配置,將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進行有效整合,擴大資源配置的覆蓋面,填補因資源配置不合理而產生的基礎設施建設空白,也防止因項目重疊而導致的資源浪費的情況。完善鄉村生態振興的組織結構,將生態文明效果與基層干部的政績掛鉤,增強基層干部對生態振興的責任感,保證生態振興的有效推行。
第一,堅持對農業人口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制定合理的培養政策和培養目標,針對現行農村人口生態文明意識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做到精準施策,治標與治本相結合;創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環境,以實踐教學的方式,以鄉村實際存在的環境問題為范例,分析原因,拋出問題,引導村民意識到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性,形成獨立的環境保護意識,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修復能力;配合相應的獎懲機制,鞏固生態文明建設教育成果。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強調的是可持續性,所以一旦出現生態文明意識的退化,也就代表了生態文明教育的失敗。在生態文明教育完成之后,對積極投身鄉村生態振興的村民要給予適當獎勵,并作為模范人物向全國范圍推廣。反之,如果仍舊存在破壞生態環境,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的情況,也要給予相應的處罰。
第二,優化生態文明的宣傳方式,加大對生態文明的普及力度。要借助新媒體平臺推廣生態文明,拓寬生態文明的宣傳路徑。可以采用拍攝生態保護主題的短視頻和微電影,以現代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潛移默化地讓村民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用文化助推文明傳播;主流媒體在生態文明傳播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豐富農業頻道的節目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播放公益廣告的形式來推廣生態文明,把推廣生態振興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鄉村作為典型示范,讓農民通過真實的案例切實感受到生態振興帶來的實惠。
第三,注重調動和保護農民培養生態文明意識的積極性。重視農民在鄉村生態振興中的主體地位,在推進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文明宣傳過程中,要以農民的可接受程度為先,要將培養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落到實處,吸引農民參與生態文明宣傳和生態文明建設;讓農民意識到生態振興與自身的利益緊密相連。將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經濟建設掛鉤,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讓人們體會到生態文明帶來的切實利益;提高農民在鄉村生態振興實踐中的參與度,讓農民在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中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便利,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僅是鄉村生態振興的建設者,更是生態振興紅利的享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