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黎
摘 要:本文聚焦新時代工匠人才培育,介紹紹興市職業教育中心通過重厘目標、重構路徑、重設條件,堅持守正,開拓創新,開展對建筑類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和實踐研究,打造中職院校培育新時代“魯班工匠”的實踐范式的具體做法,以期更好地為區域建筑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撐。
關鍵詞:新時代“魯班工匠”? ?培育路徑? ?“三教”改革
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2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培育新時代建筑產業工人隊伍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一支秉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建筑工人大軍。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笆濉逼陂g,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建筑業正加速從傳統粗放型施工向集約精細的工業化生產轉型升級。然而,建筑業一體化復合型技能人才的缺乏導致產業碎片化、產業鏈脫節的現象,卻成為制約建筑業發展的主要瓶頸。進入“十四五”,要深化建筑業現代化改革,推動現代住建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加快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而職業院校作為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當積極承擔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技能人才的使命。
一、新時代“魯班工匠”的內涵特征
魯班是中國建筑鼻祖,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勤勞智慧的象征和精神價值的代表,是富于智慧、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創新的工匠楷模的化身。本文所指的“魯班工匠”是指進一步傳承、弘揚魯班“愛崗敬業、創新創造、專注專研、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和高超技藝的建筑業高技能人才,而新時代“魯班工匠”就是符合建筑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求的具備工匠精神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技能人才。其特征是既要能守正傳承以魯班為代表的古代建筑工匠精湛技藝,擁有勤勞智慧、造福社會的美德和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又要能創新適應和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發展,具有勇于創新、敢于跨界的精神。
二、新時代“魯班工匠”的培育路徑
(一)重厘定位,確立新時代“魯班工匠”培育目標
筆者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分析建筑業技能人才所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發現中職院校建筑類學生就業大都為一線技術崗位,多從事于施工員、資料員、質檢員、安全員等崗位工作。他們應具備敬業精神與協作意識、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圖紙識讀和會審能力、施工進度計劃編制和控制能力等相應崗位能力和基本職業素養,還應具備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應用能力,如裝配式建筑技術應用能力、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應用能力等。
同時,通過行業企業專家訪談,筆者了解到傳統的建筑模式正加速向新型建筑工業化轉型升級,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和智能、低碳、集約、高效的現代住建產業集群式發展正在大力推進,建筑產業不斷呈現出融合發展的態勢。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建筑產業技術工人隊伍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根據人才鏈對接產業鏈的要求,基于當前建筑產業與智能制造、綠色發展、文化交互等多維融合的趨勢,預測未來建筑產業需要更多既能傳承傳統建造技術又能服務國家戰略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由此確定新時代建筑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守正創新的新時代“魯班工匠”。
(二)重構路徑,構建“一核兩翼、四階遞進”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新時代“魯班工匠”培育路徑的根本遵循。以建筑裝飾專業為例,紹興市職業教育中心(以下簡稱學校)結合調研結論,在尊重技能人才認知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探索建構“一核兩翼、四階遞進”人才培養模式,即圍繞新時代“魯班工匠”培育一個核心目標,依托“學校、企業”兩翼平臺,以技能成熟度和能力進階性為依據,確立“新手匠苗→熟手匠士→能手匠才→高手工匠”四階遞進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
基于新時代“魯班工匠”培養的“一核”目標,根據職業能力分析,按照“課程內容與國家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工作過程、學歷證書與技能證書”三個對接的要求,修訂建筑裝飾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技能方向課程、選修拓展課程和綜合實踐課程五個模塊。用好“學校、企業”兩翼平臺,將工匠文化引入校園,校企合作設立“魯班工匠日”、舉辦“匠心技能節”等,使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工匠文化的熏陶。同時,融合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世界技能大賽標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等,以項目課程形式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實施“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提高培養針對性。例如,校企雙導師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崗位實踐,開展體驗教育、實踐教育等,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實踐教育等環節,使精神培育與技能學習有機融合,并使其內化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無形力量,為學生上崗就業打好基礎,助力實現遞進式培養目標。
(三)重設條件,優化新時代“魯班工匠”培育資源
1.推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
根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打造優質教學創新團隊”的要求,積極推進教師改革,聯合區域中、高職院校教師,組建由“中職教師+高職教師+企業技術人員+行業(研發機構)專家”組成的“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立定期聽課制度,圍繞“一體化教學”“跨界融合教學改革”等主題開展研討,加強橫向溝通,開展跨區、跨校聯合教研,搭建共同學習、互相提高的平臺。加強校企師資交流,學校教師利用暑假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在實踐中了解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專業操作技能。推出市級公開課、觀摩課,開闊教師視野,拓展教學思路,促進專業與企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復合跨界的工匠之師,為“魯班工匠”培育提供師資保障。
2.推進項目化活頁式教材改革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紙質教材和教學資源已無法滿足師生教學需求。教學創新團隊與企業合作,積極開發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融入思政元素的活頁式項目教材,并配套微課、課件、習題等數字資源。同時,依托學習通、之江匯等教學平臺,推出線上線下課程和網絡同步課程等,供師生課前課中課后使用,為“魯班工匠”培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例如,團隊以保護區域古村為載體,以裝飾施工過程為導向,根據古村公共建筑與居住建筑的實際需要,將木工課程構建為文化禮堂木吊頂制作等九個教學項目,并開發活頁式項目教材《裝飾木工實訓》及配套數字資源。又如,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引入制圖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的《施工圖識圖應用實戰》獲市級教材成果一等獎,配套推出的網絡同步課程收獲好評。
3.推進教學方法變革與教學環境改善
創新課堂形態,實施“理、虛、實”一體化教學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充分運用虛擬仿真、AR、VR等信息手段,“理、虛、實”結合,解決學生空間想象力弱的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依托在線學習平臺推出線上課程,學生線下無法即時掌握的教學難點和困惑通過線上反復學習得到鞏固,解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弱的問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積極推動教學環境變革,為“魯班工匠”培育創設多樣化的教學環境。一是對標世界技能大賽要求,加快木工實訓基地建設步伐,形成“理論區→設計區→備料區→實操區”一站式校內魯班實訓基地,同時將黨建結對村納入校外實踐基地,創設“木工第一課堂、鄉村第二課堂”的育人環境。二是將新建校區作為實景式教學工場,實現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教學。例如,專業教師與企業導師共同在新建校區施工現場講授《主體結構驗收—墻體實測抽查》,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工程驗收標準,學以致用,對完成主體結構驗收的砌塊墻和ALC墻板進行實測抽查,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增強學生職業使命感。
三、新時代“魯班工匠”的培育成效
(一)促進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學校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穩步提升,各項專業技能考評合格率在95%以上且有持續上升趨勢。在相關核心技能賽項比賽中成績優異,如包攬全市學生建筑BIM比賽一等獎;建筑CAD賽項保持市域前列位置,獲得省級一等獎;裝飾技能之家具制作獲世界技能大賽省選拔賽第一名,入圍國家集訓隊;學生參加木工中級考證通過率為100%。
(二)推動專業建設成果不斷涌現
一是教學環境不斷優化。完善“整體式+雙棲式”的教學環境,新建或改建已有校內實訓室,建成整體式的校內魯班實訓基地,新增合作企業、結對村作為校外實訓基地,滿足學生不同崗位實訓需求。二是專業輻射不斷擴大。各類專業成果的產生,進一步夯實了專業發展的基礎。教學創新團隊連續兩年獲市級優秀團隊榮譽。
四、小結
通過新時代“魯班工匠”培育行動,學校重厘目標,重構路徑,重設條件,開展技能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形成了一條可供借鑒的實踐路徑,以期為建筑業發展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然而,技能人才培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不斷適應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對人才培養模式不斷進行優化與完善,為推動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吳斌.新時代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策略探討[J].黑龍江科學,2021(15).
[2]白文婭.中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探討:新時期新興產業影響下[J].現代商貿工業,2017(4).
(作者單位:紹興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