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康

血小板功能檢測的意義
血栓是臨床高發病,且致殘率高,可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子,因此目前在臨床血栓治療中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但隨著抗血小板藥物的應用不斷深入,部分患者開始出現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究其原因,與患者對藥物接受的個體差異密切相關。
臨床調查發現,在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中,30%的個體存在藥物治療無效問題,10%的個體存在用藥后出血問題,這一系列用藥不良反應的出現將可能誘發相關并發癥,加重患者病情。可見,血小板功能檢測具有重要的價值。但目前有95%以上高危人群與血栓患病群體未及時開展專業的血小板功能檢測,導致其在臨床血栓治療中,往往不利于治療效果保證。鑒于此,醫務人員需加強血小板功能檢測在臨床患者與社會群眾中的普及,使其認識、了解與重視血小板功能檢測,切實提高血栓預防與治療效果。
此外,血小板功能檢測還有以下作用:有助于血小板采集、儲存與輸注的監控;有助于出血性疾病診斷與監控;有助于術前與術后患者凝血功能檢測。伴隨著醫學領域學者對血小板功能檢測的研究逐漸深入,血小板功能檢測意義愈發多元,其與受損組織重建、炎癥、免疫反應、肝損傷后再生、血管修復、腫瘤轉移等方面均有關聯,且后續血小板功能檢測將呈現出更加重要的臨床意義。
血小板功能檢測方法
基于臨床對血小板功能檢測的重視程度提升,當前血小板功能檢測已經成為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期間的必備項目。在此現狀下,血小板功能檢測方法得到豐富,切實提高了血小板功能檢測效率與質量,保證了血小板功能檢測結果的精準性與可靠性。現將當前臨床上常用的血小板功能檢測方法總結如下。
光學比濁法
在血小板功能檢測中光學比濁法被稱為“金標準”,但在實際應用中具有操作難度大、專業技術要求高、操作環節復雜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無法切實反映人體內真實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光學比濁法實際操作中,需要將血漿倒入比色管內,向管內加入誘聚劑,觀察血漿濁度變化,形成血小板聚集的動態曲線。
全血比濁法
全血比濁法實際操作需要提前在試管內加入混有血小板激活劑與纖維蛋白原包被的小珠,隨后向試管內倒入全血標本,觀察血小板是否聚集在小珠表面。全血比濁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認為是光學比濁法的升級,是一種能夠實現快速血小板功能檢測的技術,主要檢測藥物對P2Y12受體的作用。結合臨床應用可知,通過全血比濁法開展血小板功能檢測,整個檢測過程可控制在3 min,是目前血小板功能檢測方法中用時最短的檢測方法。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檢測設備較為昂貴以及國內未實現普及,因此國內應用經驗缺失。
血小板功能分析儀
血小板功能分析儀是一種血小板功能檢測設備,其能夠在高切變率下并利用多種激活劑完成血小板功能檢測。在實際應用中血小板功能分析儀多用于血小板黏附、聚集、栓子形成,與此同時,也被常用于評價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效果。
血小板功能分析儀應用優勢為:操作簡單、操作流程簡捷、敏感性高,其獨特的優勢在于能夠檢測出血小板功能失調具體誘因,確定其是藥物所致還是原發性因素;不足為:預測效果不佳以及檢測結果受到干擾較大,因此在實際血小板功能檢測應用中無法對出血性疾病進行精準預測,以及受血小板數量與紅血細胞壓積等影響,檢測結果可靠性缺失。
血栓彈力圖
血栓彈力圖作為目前常見的血小板功能檢測技術,其由國外專業人員于1948年發明出來,并于2004年在臨床上得到普及應用,是一種通過檢測全血中血凝塊物理特性,同時動態分析凝血與纖溶全過程的技術手段。血栓彈力圖的切實應用在血小板功能檢測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為其使臨床血小板功能檢測速度與檢測結果精準性上升一個臺階。現將血栓彈力圖實際應用類型總結如下。
(1)凝血全貌普通檢測:采血方式為自然全血時所用試劑為激活劑Kolin,用時5 min以內,采血方式為枸櫞酸化全血時,試劑類型為激活劑Kolin+CaCl2,用時為15~120 min。
(2)肝素酶檢測:采血方式為自然全血時所用試劑為激活劑Kolin,用時5 min以內,采血方式為枸櫞酸化全血時,試劑類型為激活劑Kolin+CaCl2,用時為15~120 min。
(3)抗血小板治療中血小板圖檢測:采血方式為自然全血或肝素化全血,所用試劑為激活劑F/凍干ADP/凍干AA/蒸餾水,前者檢測用時小于5 min,后者檢測用時在15~120 min內。需注意的是,在采血過程中,血液樣本所處試管一般為普通試管與肝素酶試管,其中肝素酶試管為綠蓋試管,其內含有肝素,因此在試管選擇上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血小板功能檢測注意事項
血小板功能檢測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意義,因此為保證血小板功能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以便為后續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參考,需要明確血小板功能檢測注意事項,進而確保血小板功能檢測質量。現將血小板功能檢測中的注意事項總結如下。
(1)保證血小板功能檢測設備功能正常,運轉正常,無障礙。
(2)開展血小板功能檢測前需要采血,為此需指導患者在采血前保證空腹2 h以上或餐后2 h以上。
(3)在采血后必須及時將樣本送檢,確保血小板功能檢測在2 h內開展。
(4)控制血小板功能檢測環境溫度,室溫需控制在20℃~26℃。
(5)血樣采集后,應避免搖晃、震蕩。
(6)門診患者需要自行到檢驗科完成血小板功能檢測,住院患者病房內應設有床旁檢測以期進而完成床旁隨時檢測。
(7)明確采血順序,先血常規后血小板功能,任何時候血小板功能檢測采血不應為第一管血。
(8)在血小板功能檢測時,需要詳細掌握患者病史與用藥史,患者應主動自述,以此便于確定各項因素對血小板功能改變的影響。
臨床需不斷優化與完善血小板功能檢測注意事項,各單位在開展血小板功能檢測時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與標準進行,患者在行血小板功能檢測時應遵醫囑,根據專業指導完成相關檢測,確切保證血小板功能檢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性,進而為后續疾病預警、診斷、治療提供有價值的檢測報告與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