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斯格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中華5000年的燦爛歷史,不僅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精神文化寶庫,更留下了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是弘揚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和具體實踐,對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重要意義。2004年,我國正式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并開始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由此正式拉開了我國“非遺”保護的大幕。長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海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結合生態文明、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等重點工作、中心工作,正確認識和看待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晚的短板,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充分發動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廣大群眾合力,深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在有序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日漸完善、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強,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海西州已建成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保護示范基地1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傳承基地)2個、省級民族手工藝品加工生產扶貧基地10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基地36個,打造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扶貧就業工坊1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坊6家、省級青繡工坊4家、省級青繡培育企業6家、省級文化和旅游產業示范基地3家,同時申報實施第一批省級傳統工藝振興項目6項。
目前,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項,分別是:蒙古族英雄史詩汗青格勒、那達慕、蒙古族民歌、傳統牛毛帳篷編制技藝、德都蒙古全席、中醫診療法、蒙古族服飾。現有蒙古族祭敖包、蒙古族刺繡、青海蒙古族長調音樂、海西藏族民間諺語、天賜駿馬傳說等3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121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名錄。全州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人(已故2人),省級非物質文化代表作傳承人45人(已故6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65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被稱為無形的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近年來,青海省參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下發了一系列政策指導文件,為全省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定準了基調、找準了路徑。按照系列政策文件精神,海西州政府積極響應,2007年建立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先后組建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評審委員會和海西州非物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堅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依法保護、守正創新,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有效推進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1.開展專項培訓。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業務工作人員、傳承人、民間藝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核心力量,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有針對性地連續開辦海西民間花兒、民歌以及刺繡、皮雕和牛毛帳篷制作等專項培訓班20余期,上千余人接受培訓,覆蓋全州文化業各領域。
2.開展基層培訓。各市、縣、行委舉辦多期刺繡和民歌、花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培訓班,鼓勵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業人員和公益組織,依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宣傳及開發利用。
3.開展業務培訓。申請專項培訓資金,在海西州德令哈市舉辦了海西州攝影技能提升培訓班。依托對口援建平臺,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辦了海西州群文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業務人員、傳承人培訓班,進一步加強全州群文干部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業務人員隊伍建設,提高群文干部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業務人員業務能力。
1.保留原真性。建立健全以德都蒙古為主體的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體系,客觀真實記錄德都蒙古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和傳承脈絡。2016年,海西州獲批省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德都蒙古(海西)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2.注重全面性。在以往德都蒙古文化保護成果基礎上,深入挖掘、分門別類、系統梳理、整體保護、完善機制、集中展示、推動傳承,使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進一步活態化、實物化、成果化、生活化,實現保護區“項目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
3.注重認同性。通過深入挖掘和傳承保護德都蒙古文化資源,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切實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實現了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1.場所的打造。2021年,邀請民族刺繡、木雕、氈繡以及曲藝、花兒等23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入駐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打造傳承館、那達慕主題文化館、青繡館、體驗館、文化展示長廊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載體,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搭建德都蒙古文化傳承保護平臺,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力水平。
2.品牌的打造。近年來,海西州連續舉辦“柴達木之夏”文藝匯演、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周、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節、那達慕大會、智格魯如文化藝術節等群眾性文化品牌活動。開展了“花兒會”“祭敖包”“賽馬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活動,做到了活態性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此基礎上,海西州積極打造具有濃郁民族文化特色的非遺品牌,實行市場化運作模式,依托實體店+電商網絡平臺,成功舉辦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購物節,進一步擴大了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的影響力,提高了當地農牧民群眾收入。
3.成果的保護。圓滿完成格爾木市、德令哈市和都蘭縣、烏蘭縣、天峻縣等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尋根”普查(書籍)工作和蒙古族婚禮、汪什代海婚俗、海西蒙古族刺繡等數字化保護工程,先后組織省內外專家學者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編著出版了《柴達木民間文化》《海西那達慕畫冊》《天峻藏族拉伊》《汗青格勒史詩口頭傳統文化》《德都蒙古民歌精選》(CD)等非物質文遺產類書籍和光盤40余本(套),讓古老的非物質文遺產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進一步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
1.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傳承至今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深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的文化根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與中小學教育有機融合,是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優質文化資源提升在校學生美育水平的重要途徑。海西州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教育資源的有效融合,在各市縣民族中學開設民族棋類、樂器類等興趣班,在初中、小學開設書法、聲樂等興趣課堂,有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同時拓展了校園文化內涵,豐富了學生的興趣愛好。
2.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多形式、全覆蓋。海西州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和微信、抖音、快手等平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組建5支“文藝輕騎兵”團隊,團隊成員均來自海西州各基層,自創自演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文藝節目,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提高了老百姓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與鄉村振興、旅游產業結合不夠,在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方面還需加強,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價值方面做得還不夠。
就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現狀看,存在以下問題:資源保護、傳承展示、宣傳推廣、合理利用和政策制度五大體系相互銜接不夠。對一些珍貴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缺少針對性管理。對文字、圖片等資料的管理缺乏科學性、規范性和統一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依賴于傳承人的培養培育,但由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年輕人大多都在外求學、工作,留在本土潛心學習本民族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越來越少,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存在斷代的現象。
積極主動爭取國家和省級層面的支持和投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改革,加大財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放寬準入限制,拓寬籌資渠道,努力構建多元文化事業投入體系。
堅持以基層為重點,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則,合理配置城鄉文化資源,加大公共文化資源向農村牧區傾斜力度,增加農村牧區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牧區)流動,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深入挖掘海西州豐富文化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產業的開發重點,以文化創意為基礎,以國家、省、州、縣四級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按照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要求,委托培養、聯合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傳習所),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技藝展示、培訓講學、創作研究、交流合作、技藝創作等多項活動,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形成以業聚才、以才興業、人才輩出的良好人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