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馨雨
摘? 要:美術教學是開展美育的主要途徑。如何將美育滲透到小學美術教學中是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文章論述了美育的目標和意義,并提出了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可行性策略,力圖促進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美育;小學美術;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
一、美育的目標
美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熱愛美、創造美。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美育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美學知識,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提升其綜合素養。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意義
1. 樹立審美觀念
小學美術教材中包含許多美學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深挖教材中的美學知識,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促進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2. 提高審美水平
將美育滲透于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領會美的感受,知道什么是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于表層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幫助學生領會隱藏于藝術外表之下的內在價值,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能夠對美好事物予以鑒賞,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效果。
三、小學美術教學中美育的滲透策略
1. 賞析作品,發現美
欣賞教學是一種基礎且重要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結合美術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發現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以下統稱“教材”)六年級上冊“山山水水”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自然美景或是優秀的山水藝術作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為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關于我國大好河山的美術作品,使學生在欣賞自然美景與藝術作品時,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在此基礎上,教師也可以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積極地去尋找、去發現、去欣賞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形成審美意識,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2. 創設情境,感受美
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展開探究和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達到美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奧運精神”這節課時,為增強學生的體驗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歷屆奧運會開幕式經典畫面的剪輯視頻,由此既可以讓學生在影音元素的體驗中感受美,又可以在弘揚愛國主義情懷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又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廢舊物的‘新生命”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廢舊物打造精美的藝術作品,并以小型展覽的形式進行作品的布置與陳列,以營造一種藝術作品展會的情境,讓學生觀看彼此的作品,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
3. 自主創作,表達美
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單單要能夠發現美和感受美,還需要通過欣賞美術作品,主動地參與創造美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上冊“風景寫生”這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想自己外出旅行,或者在生活中意外捕捉的美景,然后利用已學的美術技巧將之呈現在畫紙上,以此鍛煉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表達力和實踐力。再如,在教學教材六年級下冊“我設計的服裝”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想象成一名服裝設計師,要為模特設計一款別出心裁的服裝,服裝款式、風格、顏色及應用元素不限,要求學生能夠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結束語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滲透美育,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教師應將美育融入美術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賞析作品、創設情境、自主創作等策略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可以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強化學生的藝術素養,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蘇佳麗. 如何進行小學美術課的分層教學[J].內蒙古教育,2020(18).
[2]李劍峰. 走進學生的心靈,呵護學生的童真[J].內蒙古教育,2016(11).
[3]劉馨陽. 創新教學方式讓小學美術課更富有活力[J]. 美術教育研究,2018(2).
[4]伍媛奇. 小學美術教學“有效想象”的思考與實踐[J]. 新課程(中),2011(5).
[5]朱非. 小學美術教學之我見[J]. 西部素質教育,2017,3(19).
[6]任盼. 淺析如何在小學美術課中開展手工制作教學[J]. 問答與導學,2019(31).
[7]賀慶華.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