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燕
近年來,定西市安定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的目標,按照“城市做園林、農村做生態”“三林共建,六化并舉”的思路,堅持綠化不動搖,咬定青山不放松,大力發揚“敦厚、包容、堅韌、自強”的“安定精神”及“三苦”精神,一屆接著一屆抓、一年接著一年干、一輩跟著一輩栽的執著韌勁,全力實施國家林草生態工程建設,努力打造隴中生態安全屏障。
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全區轄12 鎮7 鄉和3 個街道,總人口47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 萬人,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已于2019 年實現整體脫貧。根據最新國土“三調”數據,全區林地123.63 萬畝,草原108.16 萬畝,濕地1.93 萬畝。實施“三北”、天保、退耕等國家林業重點工程153 萬畝,累計造林保存面積達到180 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18%,森林蓄積量42.42 萬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平均蓋度73.8%。其中,“十三五”期間,全區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植被恢復工程、造林補貼等國家林草重點工程27.55 萬畝,人工種草1.5 萬畝,森林撫育0.25 萬畝,林帶綠化440 公里,投入資金1.3 億元。
(一)突出“四個關鍵”,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一是堅持區域化布局。堅持“全域規劃、區域布局、流域發展”和“點、線、面”結合,“造、封、改”并舉,分年度編制《林業生態建設規劃》,統籌推進城鎮面山、道路兩旁和房前屋后綠化改造,重點建設以天然灌草資源封育為主的西南部鄉鎮生態恢復區,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為主的北部鄉鎮生態治理區,以城區“四山”和鄉鎮村重點山體面山綠化為主的城鎮生態功能區,以通道面山為主的國省道和縣鄉道重點打造的長廊生態屏障區,有效構建了布局合理、功能多樣、協調互補、以點帶面的林業生態發展格局。
二是注重標準化實施。采取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和喬灌草結合的辦法,嚴把整地、施肥、選苗、栽植、澆水、覆土六道關口,各環節統一標準,探索形成“挖大坑、施大肥、栽大苗、澆大水”的“安定經驗”。同時,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全程培訓指導,廣泛應用高位水池、滴灌工程等抗旱造林實用技術,推動生態造林實現標準化、規范化。
三是突出規?;七M。堅持整山系、整流域推進,打破鄉鎮、村社界線,集中區域、成片造林、規模推進。2000 年以來,全區完成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綠化153 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8.7 個百分點,打造了響河梁、朱家山、趙家鋪、城區四山、鹿馬岔和天定、平定高速通道面山等一批連片化的萬畝精品工程。
四是加強專業化管護。突出建管并重,科學制定林區管護方案,建立部門、鄉鎮劃片管護機制,明確責任單位和管護區域,健全完善森林資源保護培育體系。結合國有林場改革,規范車道嶺、西巖山2 個林場運行,強化城鄉重點區域森林資源培育、保護和管理。同時,選聘2178 名生態護林員、306 名草管員、193 名公益林護林員分別落實99.05 萬畝林地、107.7 萬畝天然草原、89.83 萬畝重點公益林的管護責任,常態化開展巡查護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特別是在森林草原防火期內,開展防滅火宣傳教育活動,嚴格火源管控,嚴格值班值守,落實屬地管理職責,使全區森林資源實現網格化、精細化、動態化日常監管,確保了林草資源安全。
(二)運用“四種模式”,構建多元造林格局
一是幫扶援建造林力度大。近年來,借助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國企幫扶東風,有效利用浙江金華、福建福州等市和農業銀行對口幫扶援助機會,銜接落實資金5960 萬元,區級配套700 多萬元,把生態造林與產業結構調整、小流域綜合治理、封山育林管護結合,完成造林綠化7.36 萬畝,打造了金華林、福州林、農行員工林、同心光彩林等一批精品示范工程。
二是生態工程造林效果好。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實施、工程化推進,累計爭取退耕還林(草)、“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造林綠化資金5.5 億元,采取喬灌草結合、多樹種混交的方式,打造了九華溝、錦雞塬、金盆山等萬畝以上的生態造林示范工程。
三是單位包干造林帶動強。按照定單位、定區域、定時限、定樹種、定標準“五定”原則,建立劃片包干機制,調動機關事業單位、駐地企業等各方面力量,將城區“四山”劃定的309 個片區包干到309 個部門單位,落實包栽植、包成活、包撫育、包管護“四包”責任,分區分片、持續開展提質改造、補植補造、撫育管理,打造了8 萬畝結構合理、生長良好、功能完備的城鎮面山生態功能區。
四是社會力量造林覆蓋廣。堅持政府主導、全民動員、社會參與,組織發動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城鄉廣大群眾在城鄉面山、莊前屋后和“四旁”開展義務植樹,每年義務植樹150 萬株以上,對栽植的樹木全部納入城鄉撫育管理范圍,形成了全民發動、全員參與、人人有責、齊抓共管的造林綠化格局。
(三)落實生態補償,增強全民生態意識
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的實施,帶來的良好生態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退耕還林還草20 余年的建設和實踐,人民群眾親歷了身邊由“黃”變“綠”,由“綠”變“美”,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的社會風尚日漸濃厚,修復生態、保護自然成為廣泛共識,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已成為群眾的普遍追求?!笆濉币詠?,全區落實新一輪退耕還林補助7189.24 萬元,戶均0.8 萬元;新一輪退耕還草補助1275 萬元,戶均1.02 萬元;完善退耕還林政策補助9436.5 萬元,戶均0.17 萬元;退耕還林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703.8 萬元,戶均0.03 萬元;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公益林管護補助2337.58 萬元,戶均0.035 萬元;森林生態效益補償3647.9 萬元,戶均0.054 萬元;退耕還林納入森林撫育補助2372.39 萬元,戶均0.043 萬元。通過直補到戶的政策性收入,不僅做到了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而且充分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林草資源管護的積極性,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增強了廣大群眾的生態意識。
(一)國家資金投入相對標準低。安定區屬干旱半干旱地區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典型,自然條件相對差,造林成本高,當前造林一般每畝成本需要上千元,但國家投入的“三北”、天保、退耕等國家重點林業工程最高標準只有900 元/畝,加之經濟相對滯后,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全區造林綠化,亟需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從根本上加快全區造林綠化步伐。
(二)森林質量改造提升任務重。以前年度實施的“三北”、天保、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國家每畝投資少,造林標準相對低,密度小,造林樹種單一,以松柏純林為主,林分質量較低,需大力推進側柏等針葉純林的多樹種改造,優化林分結構,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加快構建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林分。
(三)森林草原資源管護難度大。一是隨著全區森林草原生態建設持續推進,森林草原面積逐年增加,植被生長茂盛,林下可燃物大量堆積,火險等級居高不下,加之安定區地形地貌比較復雜,點多、線長、面廣,一旦森林草原火災發生,難以有效撲救。二是隨著人工造林計劃的逐年推進,造林面積逐年增加,有害生物危害的風險加大。尤其是安定區單一樹種森林面積的增加,為有害生物如刺槐勾天牛、柏膚小蠹、榆毒蛾等滋生提供了發展空間,對森林資源造成嚴重危害。三是林草執法力量薄弱,加之執法體制機制尚未健全,致使違法使用林地和毀壞林木問題無法第一時間發現和制止,非法采砂采礦等破壞林草資源的現象時有發生。
今年既是“十四五”關鍵之年,也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年,全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做好全區當前各項工作對今后一段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力開展國土綠化,加快生態工程建設
嚴格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全面落實安定區“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實施“綠滿隴中”行動。堅持“生態立區”戰略,按照“宜灌則灌、宜喬則喬、宜草則草、宜花則花、喬灌草花結合”的原則,優化林分結構,提高林草質量。根據不同區域、立地條件和建設類型,進一步優化林業生態建設規劃,由近及遠,突出重點,整體推進,積極構建城區面山綠化以生態科創城景觀生態系統提升項目為主打造城區生態功能區;通道綠化以通定高速公路面山綠化為主打造長廊生態屏障區;西南部鄉鎮以生態修復為主打造生態恢復區;北部鄉鎮以鄉鎮村區域為主打造生態治理區;農村以“四旁”綠化為主打造鄉村生態宜居區等“五大功能區”。按照“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按規劃分年度定計劃,按區位分鄉鎮定任務,按條件分地類定樹種,加大定西城區面山景觀提升工程、通道面山綠化工程、鄉鎮村區面山綠化工程、森林鄉村建設工程、退化林分修復精準提升工程、以花椒為主的經濟林富民倍增計劃等“六大”工程的實施力度,切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加強撫育管護力度,建設和保護好生態環境。依托“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化林分修復、造林補貼、森林撫育等國家林業重點項目,借助東西部協作生態林建設機遇,打好區域治理整體戰、綠色發展持久戰,使重點區域生態功能明顯提升。
(二)全力實施生態扶貧,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一方面要實施好生態護林員項目。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原則,加強對生態護林員的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生態護林員履職盡責能力,持續深入開展防滅火宣傳活動,積極開展鼠害、病蟲害等有害生物防治,并加大對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管控及養殖場所的監管,充分調動生態護林員的工作積極性,有效發揮林草管護“主力軍”作用。同時,要積極探索有效的管護措施,建立健全管理、考核、責任追究等工作機制,不斷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切實做到“山有人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進一步規范全區林草資源管護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鄉村造林綠化水平。重點圍繞林業生態治理、草牧業發展、林果產業發展、生態旅游、種苗基地建設、林區道路建設等方面,持續推進渭河源林草生態扶貧鞏固提升項目;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創新義務植樹形式,加大農村“四旁”植樹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開展“互聯網+義務植樹”“螞蟻森林”等活動,加快城鄉綠化步伐;推進森林城市、森林小鎮、森林鄉村建設,抓好鄉村面山、村址周圍、易地搬遷安置點、莊前屋后等重點區域治理美化、景觀化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狠抓森林資源管護,確保生態資源安全
一是注重森林資源防滅火宣傳教育。全面落實森林草原防火屬地管理責任,切實落實城區四山森林草原防滅火責任,明確鄉鎮森林草原防滅火重點區域,依托森林草原火災風險普查成果,充分運用互聯網和現代技術手段,建立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體系,快速有效消除隱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撲火裝備,加強物資儲備,配足配強森林消防專業隊伍和護林員、草管員隊伍,提升森林防滅火的綜合防控能力。完善森林草原火災應急預案,加強專業防滅火隊伍建設,強化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定期不定期開展森林草原防火培訓、宣傳活動,普及森林草原防火知識,在宣傳引導、隱患排查、值班值守上再下功夫,不斷提高全民防火意識,實現由政府組織防火向全社會和多部門聯動防火轉變、由群眾撲火向專業撲火轉變、由人力滅火向機械滅火轉變、由地面滅火向地空立體滅火轉變,全力以赴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二是強化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防。全面落實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屬地管理責任,要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強化林草資源保護的整體規劃,建立林草有害生物災害預測預報體系,強化林草有害生物檢疫,整體防控、除治、防范工作,同時明確發展目標,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厘清保護邊界,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森林、草原保護和監管,完善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應急預案,建立健全防控防治長效機制,確保重點生態區域面積不減、功能不降、性質不變。
三是加強林業執法隊伍建設。推進依法治林,扎實開展專項森林督查整治行動,實施森林保護管理聯合執法,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推進林業綜合執法改革,充分發揮森林公安作用,嚴厲打擊毀林開墾亂占林地草地、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等違法違規行為,嚴肅查處破壞林業生態資源等各類違法行為,同時嚴格控制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和自然保護地,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大林地保護與修復力度,維護林草資源安全和林區穩定。
四是提升森林資源管護能力現代化。充分利用林業資源監管平臺,積極補充完善各類數據資料,對林業資源進行實時監管,加快實現林業資源管理現代化、智能化水平。探索智慧林管建設,建立“互聯網+”林草資源實時監控網絡,建立衛星遙感監控和實地核查相結合的林草督查機制。落實國土“三調”成果與林草資源“一張圖”融合,進一步完善林草資源“一張圖”動態監測體系,實時掌握林草資源動態變化,走好綠色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協調發展的文明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