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王艷利 賈鵬芳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 咸陽 712000)
新一輪信息技術和產業變革使數字經濟快速迭代發展,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也不斷涌現,這對職業教育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為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動態更新職業教育專業要求,積極開展新時期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教育部于2021年3月正式印發了《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
新版專業目錄中財經商貿大類的財務會計類4個專業,有3個專業為更名、1個專業為保留,與高職本科財務會計類專業銜接培養會計應用人才。傳統的“會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會計專業名稱的修訂對“大智移云”新形勢下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和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21年12月財政部正式印發了《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年)》, “大智移云”技術催生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會計理論、會計職能、會計組織方式、會計工具手段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迫切需要會計從業者深入使用新技術,推動會計工作迅速實現數字化轉型,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數智化復合型財會人才迫切需求。
新版專業目錄給傳統會計人才的培養帶來新的挑戰,在改革中,發現當前高職智能會計人才培養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目標定位不夠明晰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需要明確。當前,在大數據與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有些高職院校將會計與智能技術簡單結合,形成“會計 + 智能技術”的定位;有些高職院校認為會計僅是一個應用方向,應以技術為主,形成“智能技術 + 會計”的定位;還有很多高職院校在徘徊中,無法快速推動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而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應以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的思想體系為理論基礎,以數字化經濟為前提、業財融合為基礎,“大智移云”技術為支撐,使會計服務與管理的功能有效發揮。這就要求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教學改革應以會計為根基,與數字智能技術深度融合。
2.2課程體系不夠科學
課程體系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礎和載體,在新版專業目錄下,高職院校會計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很難滿足社會需求。一是在課程體系設置上,高職院校均處在摸索階段,而規范化與標準化的大數據與會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還需要經過實踐與更新。目前課程體系中,財務核算類課程仍然處于主導地位,管理會計類課程、智能技術類課程均需要加強建設。二是課程開發力度不夠,會計專業知識與大數據智能技術等知識相互孤立,缺少會計與大數據跨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三是在課程體系銜接方面,智能技術類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與會計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及專業拓展課程等在銜接方面仍不夠緊密。
2.3師資建設不夠扎實
師資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保障。高職院校教師對新版專業目錄更名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探索的主動性差,對數字智能化技術及會計與大數據技術交叉融合方面研究較少。一是高職院校教師具有豐富的會計專業教學實踐經驗,但對數字智能化技術并不熟悉,不具備智能會計教學能力,尤其老教師不愿意承擔智能化信息化的課程。二是新進的青年教師,學科背景單一,缺少實踐工作經驗,在智能數字化技術方面研究較少,很難融合會計與數字智能技術。
2.4實訓基地建設相對滯后
實訓基地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目前,現有實訓室設備陳舊,不能滿足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教學的要求,更沒有與數字智能化課程教學和實訓相匹配的實訓設施設備。一是經費投入不足,智能化的實訓基地建設困難。現有實訓設備運行緩慢,面臨升級改造,實訓經費投入有限。現有軟件均為會計領域軟件,大數據領域軟件空白,需新增“財務大數據”、“財務機器人”軟件等。二是實訓室建設缺少規范性和系統性。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實訓室建設方案制定后,遲遲不能推進建設,大量的時間耗費在反復修改方案,但沒有實質的建設進展。
2.5產教融合相對薄弱
產教融合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在數字智能時代,大多數會計專業的產教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有校企合作項目的開展,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師資沒有互通。“校企合作”項目單一,深度不夠,阻礙校企師資融合。二是資源沒有互通。基于財務數據的保密性,財務制度的約束性,使高職院校很難充分利用行業或企業的數據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等,因此在教材建設、案例建設、訂單班培養等方面不能突破,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產教融合”大部分停留在理論層面。
3.1在調研基礎上,專業升級改造逐步進行。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逐步升級、專業教學條件實現逐步配套。
3.2專業內涵升級改造與條件建設改造同步。人才培養再定位和課程體系的重構,與教學條件、師資團隊建設同步進行。
3.3數字化改造與崗位技能發展性(適應性)調整相吻合。讓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融合,大數據技術為會計專業服務。
3.4體現“崗課賽證”融合。適應財務新崗位,設置人才培養新課程,融入“1+X”考證內容、技能大賽標準內容和雙創大賽標準內容等。
4.1智“培”—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1.人才培養目標升級
在教學模式體現信息化教學理念、知識傳授融合數智化技術、會計人才具有雙創能力等要求下,對我院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改革,升級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面向關中及西咸新區中小企業、代理記賬公司、財務咨詢公司、事業單位等開展以“大智移云”等新興信息技術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出納員、會計員、大數據財務分析員等數字化轉型的財務管理職業群,能夠從事大數據時代的會計核算和管理、業財協同處理、大數據財務報表分析等工作的智能財務應用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人才培養規格升級
依據大數據時代的高職會計職業新崗位,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基礎知識,掌握現代商業環境中,特別是在會計的常見業務場景中,學生能利用大數據驅動業務的理論體系、知識、思路和方法。重構職業能力,要求學生具有財務數據的采集、清洗、整理、處理、呈現、分析和應用能力,具有智能財稅處理能力,具有利用現代商業環境中常用的大數據工具,完成大數據工具實際操作的能力。
4.2智“課”—課程體系重構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課程內容和知識體系必須與大數據時代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構建分類分層的課程體系,將專業基礎課、核心課中與信息化相關的3門課程《Excel在財務軟件中應用》、《會計信息化》、《ERP供應鏈管理》授課內容進行調整,比如:《Excel…》課程融入python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大數據分析思維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專業核心課程中新增《大數據財務分析》、《VBSE財務綜合實訓》2門智能財務課程,培養學生利用大數據進行信息分析,獲取知識、管理決策的能力。專業選修課程融入大數據的思維和知識,《統計基礎》更名為《統計與大數據分析》,《財務報表分析》更名為《大數據財務報表分析》,新增《智能財稅》課程。
4.3智“證”—技能證書升級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初級職業資格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機銜接, 1+X財務數字化應用(中級)、1+X業財一體信息化應用(中級)、1+X財務共享服務(中級)、1+X商務流程自動化機器人應用等技能等級證書(中級)有機銜接,實現書證融通。開展“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學習成果轉換課程學分信息的確認,開展學分轉換,豐富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
4.4“智師”—創新教學團隊
結合1+X培訓組、技能大賽指導組、課程建設組,打造3支教學團隊:業財稅一體化團隊、智能共享財稅團隊、財務大數據團隊。
4.4.1 內部培養
加強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充分利用政校企合作的優勢資源與環境,建立“互聘、互兼、頂崗、互認”校企合作雙向交流機制。一是教師利用暑期赴校企合作企業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開展專業調研、企業實踐。二是積極組織骨干教師參加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財務智能化主題的專業培訓,以增強教學團隊大數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4.4.2 外部引進
一是與電子信息學院積極協調,跨學院共享大數據專業教師,比如Python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由大數據專業的教師承擔。二是聘請校企合作的企業骨干作為企業導師,來校承擔大數據方面的課程,并通過導師制的方式,一對一指導校內會計專業教師盡快掌握新技術,聯合備課、聯合科研,適應專業的新變化。
4.5智“訓”—實訓條件升級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亟需建設智能財務共享中心、財務大數據中心等高標準、先進的專業實訓室,竭盡滿足學生校內實訓的需求,搭建真正的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路徑。積極組織專家論證實訓室建設方案,爭取學院政策和經費的支持,高標準建設數字智能化的實訓基地,改善實訓條件。
總之,數字化經濟驅動全球新一輪的變革,引起企業數字化轉型,催生了新的會計崗位。在新版專業目錄中,高職“會計”專業更名為“大數據與會計”,其內涵發生重大改變,因此,人才培養目標需重新定位,課程體系需重新優化,教學資源需配套建設。高職會計專業應及時順應行業發展變化和未來趨勢,實時調整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路徑,為會計行業發展培養出智能財務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