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榮
古樹名木既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積淀深厚的象征,也是滄桑歲月最為忠實的見證者。作為綠色文物、生動的活化石,古樹名木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科研、人文、地理、旅游價值。針對秦安縣個別古樹樹齡大、根系生長力衰弱、抗逆性差的現狀,我們積極探索開展了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
秦安縣堅持把《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貫徹落實擺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縣政府分管領導負總責,縣林草、住建部門全力抓,縣生態環境、文化旅游、農業農村、公安、財政等部門和有關鄉鎮配合抓,縣人大常委會依法監督抓的工作格局。同時,縣財政加大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的支持力度,將管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列支50 萬元作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經費,為古樹名木長效化管護提供資金保障。
堅持把上述條例列為縣人大常委會會議和縣政府會議會前學法的重要內容。同時,組織縣直有關部門及各鄉鎮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等媒體及懸掛橫幅、張貼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深入開展條例宣傳進鄉村、社區、學校、林區、旅游景點和宗教活動場所“五進”活動,廣泛普及古樹名木保護知識。發放宣傳資料2萬余份,營造了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環境,有效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
根據國家、省、市關于古樹名木資源普查文件精神,及時制定印發了《秦安縣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實施方案》,組織縣林草局、縣住建局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古樹資源進行認真詳細摸底普查。嚴格按照《古樹名木普查技術規范(LY/T2738-2016)》的要求進行操作,在各鄉鎮緊密配合下分赴15 個鄉鎮逐村逐單位、逐樹進行現場調查,重新記錄最新數據,并采用GPS 進行定位,拍攝數碼照片,測量樹高、胸圍、冠幅、定位等數據,認真詳細地填寫調查卡片,確保應查盡查,做到不遺不漏,記錄詳實準確。
經普查發現,全縣共有古樹179 株,沒有發現名木。全縣古樹涉及興國、千戶、安伏等15 個鄉鎮。共有15 個樹種,具體為側柏93 株、國槐33 株、龍爪槐4株、千頭柏17 株、漆樹2 株、檉柳(三春柳)2 株、酸梨樹10 株、杏樹2 株、榆樹5 株、楸樹2 株、白皮松1 株、垂柳2 株、旱柳2 株、核桃2 株、桑樹1 株。按級別分:國家一級18 株,占10.05%;二級17 株,占9.5%;三級144 株,占80.45%。目前,已查清了全縣古樹名木資源基本情況,并對普查的古樹名木進行了登記造冊,建立了全縣古樹名木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及監測體系,并錄入甘肅省古樹名木普查信息采集系統,建立了縣級資源數據庫。
近年來,針對個別古樹瀕臨干枯、病害侵蝕嚴重等情況,組織相關單位、鎮村組開展古樹名木病害防治、修枝整形、支撐加固、土壤改良等保護和復壯工作,全縣古樹得到有效保護。同時,組織縣林草、住建等部門編制《古樹名木掛牌保護及修復實施方案》,明確相關單位、鎮、(社區)村組及個人責任,詳細劃定各類古樹名木保護級別,并針對古樹名木種類、數量、樹齡、位置等實際情況,按照“一樹一檔”原則,提出了調查登記、組織鑒定、報審公布、建檔掛牌、搶救復壯、日常養護、保護監督、宣傳教育等具體工作措施。
一是古樹保護意識不強。部分群眾在古樹根部堆放生活垃圾,對古樹名木生長環境造成污染;個別古樹上架有通訊電纜和高壓線,對古樹名木生長不利。二是古樹保護資金短缺。縣政府雖然在縣財政緊張的條件下,投入50 萬元作為古樹保護專項經費,但是對于全面專業有效管理179 株古樹來說,還是杯水車薪,致使個別古樹由于根部生長環境不良,存在樹皮脫落、蟲蝕等不良現象。三是古樹自身衰老與生命力減弱。隨著樹齡增加,樹木生理機能逐漸下降,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越來越差。再加上蟲害白蟻、螞蟻等的侵襲,降低了古樹名木的抗性水平,威脅其生存。
1.拓寬宣傳渠道。除充分采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宣傳方式外,積極利用社會各界的力量,動員企事業單位參與有關保護古樹名木的公益性廣告,弘揚愛樹、植樹、護樹的優良傳統,宣傳古樹名木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研價值。
2.創新宣傳方式。組織編寫發放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科普宣傳資料,重點在宣傳文化、挖掘歷史、講好故事、普及法律等方面聚焦用力。
3.充實宣傳內容。重點挖掘古樹名木的生長歷程、變遷、典故、傳說、價值以及周邊的環境與森林資源特色,不斷總結古樹名木的歷史文化、生態效益、保護措施及其鄉愁記憶中的重要作用,使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更加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關注古樹名木、珍愛古樹名木、保護古樹名木的良好氛圍。
1.提高法治意識,堅持依法保護。縣政府要依照《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盡快出臺關于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地方性法規、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法規規章制度體系,縣林業、住建局要認真履行法定職責,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2.積極開展巡護檢查,嚴格落實獎懲。縣林業、住建局應會同有關部門不定期對本地古樹名木保護情況開展巡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對保護工作突出、成效明顯的,予以通報表揚;對保護工作不力的,責成立即整改。
3.強化執法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根據《森林法》和《森林法實施細則》及《天水市古樹名木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巡查,依法嚴厲查處非法砍伐毀壞、盜伐等損壞古樹的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1.加強監測。定期對古樹名木的生長環境、生長情況、保護現狀等進行動態監測和跟蹤管理,實行定期報告。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施古樹名木生長因子及生態環境因子的實時監測,摸清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和保護現狀,為古樹名木保護提供參考數據。
2.積極探索建設古樹主題公園。適時開展“最美古樹”評選,要積極探索開展建設以古樹名木資源為主題,配以周邊其他樹木(植物),經科學保護和適度建設,具有游憩、觀賞、科普教育等功能,可成為城鄉植物生態景觀名片的古樹名木主題公園,以珍稀且人文影響度較高的少株古樹為主題的古樹公園或古樹園,助推省級園林城市創建、生態文化村建設、鄉村振興和古村落保護。
3.積極探索建立古樹名木保護補助機制和推進古樹名木認養。按照古樹名木分級保護的原則,將古樹名木保護經費納入年度預算,成立古樹名木保護基金。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古樹名木保護補助機制和推進古樹名木認養。在全社會范圍內籌集資金,通過財政預算,單位、社會團體、個人捐資等籌集古樹名木保護補助資金,有效拓展古樹名木管護資金投入渠道。積極推進古樹名木認養,動員單位和個人認養、認捐古樹名木。
1.全面實施《古樹名木養護復壯技術規范》。按照“一樹一策”原則,科學制訂日常養護方案。通過采取科學有效的水肥管理、生長環境管理、病蟲害管理等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積極開展古樹名木復壯工作。對易被雷擊的高大、孤立古樹,要及時采取防雷保護措施。對長勢衰弱的古樹,要通過地上環境綜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有害生物防治、樹體支撐加固等措施,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復壯工作,逐步恢復其長勢。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并嚴格實施分級管理、日常巡護管理、“一樹一策”搶救復壯和檔案管理等制度。
3.全面落實管護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落實古樹管護責任單位或責任人,與管護責任單位或責任人簽訂責任書,并將其納入五級林長的重要管護清單和業績考評。
4.做好管護人員業務培訓。邀請省、市林業及園林綠化的專家,舉辦全縣古樹管護管理人員參加的古樹名木保護技術培訓班,提高管護人員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