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比爾?尼爾森日前再次發表涉華負面直論,宣稱中美“正處于一場太空競賽弋不要讓中國“打著科學研究的幌子”抵這月球等。這種對中國外空事業的構陷污蔑浸透著零和博弈和冷戰思維,背后有著復雜心態和成因,并將繼續對中美科技競合產生嚴重影響。
第一,中國太空科技自立自強使美國產生酸葡萄心理。隨著太空探索不斷深入,我國航天強國的建設水平也在加速提高。以太空站為例,20世紀90年代,美國、俄羅斯等16個國家參與籌建國際空間站,當時中國也曾申請加入但被拒之門外。隨后我們便走上一條艱難的自主設計建造之路。2022年中國航天圓滿完成問天、夢天實驗艙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天舟系列貨運飛船等一系列發射任務,中國空間站主體建造全面完成,預期在軌時長10年至15年,并在同等重量下實現了比國際空間站更大的空間。由于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明年面臨退役,中國空間站“天宮”未來將成為全球唯一的在軌空間站,也是我國成為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志。
不同于對參與國之外各國均不開放的國際空間站,“天宮”空間站是歷史上首個對所有國家開放的空間站。事實上,申請參與“天言”科學實驗的國家中也包括美國。第一批共有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開放、中國空間站表明中國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目標在于和平利用太空,這種做法也得到包括聯合國外空司司長在內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賞。面對中國太空技術實力展現和國際威信與話語權的提升,美國政府在各種場合難掩護持太空霸權的強烈危機感和酸葡萄心理,渲染“中國威脅論”的污名化言論屢見不鮮。
第二,對華科技競爭的僵化思維和刻板印象使美國遭受反噬。過去幾十年間,美國航空航天領域幾乎所有技術都被列入對華出口管制范圍。美國國會1999年炮制的《考克斯報告》,污蔑中國同美國開展衛星合作是為竊取相關核心技術,并稱不再和中國在此領域進行任何官方合作。但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的報告顯示,出口管制帶來反噬,導致美國相關領域的銷售和市場份額大幅受損。2000年美國衛星和衛星零部件出口降至2.466億美元,較1998年下跌近10億美元。美國在全球衛星市場的份額也從1995年的73%大幅降至2005年的25%,被歐洲國家迅速取代。
而我國航天技術研發、空間技術應用以及空間服務等都在自立自強中取得迅猛突破。航空航天輕質材料及制備技術的專利申請量近20年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22年1月以1368件高居第一位,美國為1113件。
第三,美國國內所謂的“政治正確”持續打壓對華科技合作。美國第118屆國會會期1月3日開始,想成為眾議長但經過多輪投票仍未過關的共和黨議員凱文?麥卡錫之前就已宣布眾議院將成立一個“中國事務專責委員會”,聚焦所謂“應對中國挑戰”。回顧2022年,盡管美國政壇因為黨爭極化而經常出現嚴重分歧,但對抗中國似乎成了國會兩黨共同的“政治正確”。自2021年上屆國會開始,,參眾兩院共有超過400項與抗衡中國有關的法案,其中至少120項獲得兩黨支持。獲得通過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國家關鍵能力防御法案》重點均在強化美國科技實力以對抗中國“威脅”,絞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減緩技術升級與軍事能力。不久前剛獲總統拜登簽署的《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也提到要提升美國實力與中國在全球領域抗衡。
第四,美國科學界,“科技進步非深化國際合作不可”等理性聲音不容忽視。202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梅什卡蒂接受采訪時表示,即使在冷戰最激烈的時期,美國國家科學院也保持著和蘇聯的多項科學合作,“我不明白為什么我們和中國之間不能合作”。這種清醒表態既代表著美國科學家們不愿被政治裹挾,也是未來中美科研開放與合作的希望所在。
中國攜手聯合國向各國敞開中國空間站大門,是我國航天科技國際合作的開創性舉措,是從獨立發展邁向全球合作的重要標志,彰顯了我國航天自信開放的姿態,也是我國在外空“新疆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新型國際關系理念的具體體現。對此,美國不應以小人之心妄自揣度,固執地活在自己“妖魔化中國”的堂吉訶德式臆想里。美司法部持續三年的“中國行動計劃”導致大量高科技人才流失殷鑒不遠,美方種種與現實和時代潮流相悖的假想上腦和污蔑攻訐,只會自毀形象和創新能力,最終自食其果。▲(作者是國際關系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