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因飾演福爾摩斯一角而被中國觀眾稱為“卷福”的英國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最近卷入一樁“烏龍”事件。《英國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等英國媒體報道,“,卷福”祖先曾在巴巴多斯經營一個有著250名奴隸的甘蔗種植園并獲取大量利益。據稱如今巴巴多斯正向“卷福”這些富有的奴隸主后代尋求賠償。這樁新聞在歐美影視界掀起連帶效應,曾多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美國演員愛德華?諾頓也被媒體爆出是奴隸主后代。
然而,據巴巴多斯媒體近日報道,接受英媒采訪的巴巴多斯國家賠償委員會副主席大衛?科米西昂親自辟謠此事,稱他的話被英媒斷章取義和編造,加勒比國家確實曾向一些西方政府或公司提出過索賠要求,但并不涉及個人或家族。
這是一樁被西方媒體制造出來的“烏龍”事件,卻觸及歐美敏感的歷史創痛。殖民主義是人類近現代歷史中難以回避的一頁。盡管西方殖民統治已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全球反殖民運動中被徹底終結,但殖民主義所造成的傷害至今依然存在,很多困擾非西方社會的現實問題都與被殖民史息息相關。這些歷史記憶既是很難被抹去的,也是不應被遺忘的。
非西方世界對西方世界提出就殖民和奴役歷史道歉和賠償的要求,既是對歷史補償的尋求,也是對歷史正義的追求丁受償方既包括被傷害的國家和民族,也包括西方國家內部的族群等。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內部興起的左翼政治運動,往往把索賠作為政治訴求之一。相關努力也獲得了一些回應,比如在一些西方國家內部,有族群得到了部分道歉和賠償。一些西方國家領導人也作出過對前殖民地國家道歉的姿態。盡管國家賠償的要求至今沒有得到西方國家政府的正面回應,但對于殖民主義的非正義性質還是形成了共識。畢竟,西方在自身現代化過程中對非西方世界的傷害是無淫被否定和視而不見的。
然而,像英媒這樣在影視圈中靠編造新聞抓“奴隸主”就能掃清殖民主義余毒?殖民主義的歷史年代已經久遠,更重要的是反思殖民主義影響,真正去除殖民主義“幽靈”。如今那種以霸權姿態和所謂“文明”優越感凌駕于其他社會之上的偏頗價值存在,根本上是殖民主義心態和思維在作怪。一方面,以“西方中心主義”的觀念和意識,否定有其他現代化道路存在,、不允許其他社會遵循適合自己的發展模衣,以霸權姿態尋求與其他國家作“零和博弈”式的爭斗,試圖阻礙其他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粗暴干涉他國內部事務,以“教師爺”和“救世主”的心態對發展中國家進行霸凌。這都是殖民主義“幽靈”作祟的表現,西方社會對此應該有更多的反思、更多的追問。
真正消除殖民主義影響,絕不僅僅是一件“政治正確”行為。尋求在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推動文明對話、文明互鑒,尋求不同發展道路間的和諧共存,應是當今世界的重要主題。“卷福”事件是個“烏龍”,但反思殖民主義不是。▲(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2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