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報黨刊是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手段,是宣傳工作重要的思想武器和陣地,見證、記錄了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研究黨報黨刊發展史,總結黨辦報辦刊經驗,對于繼承和弘揚黨辦報辦刊優良傳統,進一步在記錄時代、服務大局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黨在延安的13年間恢復、改版、創辦了一大批黨報黨刊,報刊和新聞事業得以迅速發展。文章從豐富的資料中選擇報刊頂層設計、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宣傳效果等方面的實踐和經驗加以梳理研究,得出辦好黨報黨刊、提高黨的思想宣傳工作水平要持續加強黨管媒體,在辦報辦刊中始終如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重視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媒體人才的結論,旨在為融媒體時代黨報黨刊繼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適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對黨報黨刊需求的新變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延安;解放日報;新聞班;通訊員;群眾讀報
中圖分類號:G219.29;K26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054-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2022年校(院)級研究課題“延安時期黨報黨刊發展及當代啟示”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XJYJ51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高度重視黨報黨刊,中國共產黨黨報黨刊的發展史貫穿于黨的奮斗歷程,是黨的歷史的組成部分。黨在延安的13年,面對異常艱難的斗爭形勢,克服困難,恢復、新出版、改版黨報黨刊近百種,這些報刊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在闡明黨的理論主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反對與打擊敵人等方面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延安時期,黨報黨刊之所以快速發展,得益于在此期間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中國實踐和新聞思想不斷成熟,通過對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探索,逐步形成了黨的新聞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為促進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走向成熟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1]。
(一)黨的主要領導人對黨報黨刊創辦發展制定方針路線
延安時期,黨的領導人依據形勢的變化和報紙出版發行情況,探索新聞出版和宣傳工作規律,對黨報黨刊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毛澤東親自抓新聞宣傳工作。他起草了《關于出版<解放日報>和改進新華社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解放日報》和新華社由解放日報編輯委員會負責管理,明確黨的一切政策,都由《解放日報》與新華社的口徑向全國傳達,這即是明確了黨管媒體的原則。黨的聲音必須由權威媒體進行表達,提供主流意見,從而發揮輿論引導作用。1942年,在延安整風運動中,新聞界進行了思想整頓和黨報改革。在此之前,《解放日報》依照國際報業模式,以大篇幅報道國際新聞,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不足,對根據地和人民群眾的報道不夠,距離一份“完全的黨報”還有很大差距。中宣部當年3月發出的《為改造黨報的通知》中指出,“報紙的主要任務就是宣傳黨的政策,反映黨的工作,反映群眾生活。要這樣做才是名副其實的黨報”[2]。通知要求,要貫徹堅強的黨性、密切與群眾聯系,將《解放日報》鍛造為黨手中最銳利和最有力的武器,也就是明確了黨報黨刊必須貫徹黨性原則和人民性原則。在黨的指導下,4月《解放日報》發表了社論《致讀者》,標志改版,改版后的報紙明確報道“以我為主”,也就是以報道中國革命為主,以報道邊區活動為主,以報道老百姓關心和事關老百姓利益的內容為主,突出了黨的工作,群眾成為宣傳工作關注的“對象”和關心報刊“朋友”。
除了毛澤東以外,延安時期其他領導人也對黨報黨刊提出要求,為黨報黨刊發展舉旗定調。張聞天指出,在了解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針對宣傳鼓動對象,要破除教條主義,利用黨報黨刊向群眾做好宣傳。劉少奇強調,黨報必須宣傳中央的決策和政策。周恩來強調,黨報的根本屬性之一,就是必須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
延安時期黨的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貫徹政治家辦報理念,明確和強調黨報黨刊必須無條件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牢將輿論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斷探索和豐富黨的新聞理論和實踐經驗,是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的重要階段。
(二)黨報黨刊負責人和延安時期主要報人對黨報黨刊發展做出的有益嘗試
隨著陜甘寧邊區的建立發展,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數不斷增加,延安作為邊區首府,既有經過長征到達延安的宣傳干部,如陸定一、博古等,也有從重慶來的楊放之等,此外聚集了一批知識青年,這些人組成的報人群體,為延安時期新聞實踐工作注入了強大動能。
李維漢負責編輯《共產黨人》期間,撰寫了《宣傳鼓動工作筆記》,他提出,馬克思主義高度重視宣傳工作,黨的宣傳隊伍要加強自身理論武裝,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綱領去教育群眾、改造思想。負責《解放日報》改版的陸定一提出黨報是黨的喉舌以及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體現了黨報人民性的特質。博古執筆的《解放日報》改版社論《致讀者》中提出,黨報要貫徹黨的路線,反映群眾生活,加強思想斗爭,改進全黨工作。胡喬木要求《中國青年》重點宣傳中共中央在抗戰期間的路線、方針、政策等。丁玲認為《解放日報》副刊(文藝刊)要團結、發現、培養新作家,刊發反映八路軍、新四軍斗爭和邊區各根據地生活情況的文藝類稿件。
毛澤東在《解放日報》發刊詞中闡述了黨報的使命即中共報人的使命,延安報人群體牢記使命和責任,根據斗爭形勢和新聞實踐的要求,積極轉變觀念,探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踐,逐步厘清對新聞宣傳工作的科學認識。
中國共產黨深刻意識到新聞輿論宣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指導下對黨報黨刊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確定了黨報黨刊的發展方針,新聞人才成為落實黨報黨刊發展至關重要的條件。從當時的現實情況看,雖然心懷理想、長途跋涉來到延安的不乏知識青年,但是從事過、能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數量極為有限。在缺乏新聞基本知識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普遍邊工作、邊學習。因而延安時期培養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堅強黨性修養和新聞業務素質的人才成了黨報黨刊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正規培訓”:開辦新聞班
囿于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一直到黨中央離開延安,陜甘寧邊區也沒有正式的新聞院校或新聞院系。為了培養新聞人才,在校長李敷仁的主導下,延安大學于 1946年首次增設新聞班,由著名記者范長江擔任班主任。新聞班的教學“理論課以專為主,業務課以兼為主,專兼互補”[3]。新聞班開設了采訪、新聞與寫作、通訊工作、資料工作等課程,理論課由教師講授,新聞業務課教師則聘請具有新聞實務經驗的人員。
從建立初期到1948年,新聞班的教學伴隨著行軍、支前、生產,一直是緊張而高效的,學生們牢記校長的要求,在工作實際中學習新聞知識,將工作與學習密切結合,撰寫了不少新聞、通訊以及調查報告。經過實踐淬煉,學員們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新聞班在艱苦磨難的考驗中成長得迅速而扎實。1948年7月,新聞班重回清涼山下,新聞班也由11人增加到46人,課程也進行了規范化調整,可惜這種狀態只持續了四個月。但是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通過大學新聞班這種形式突出實踐學習,是培養新聞人才的一個較為理想的渠道,也為后來黨的新聞教育走向正規化奠定了基礎。
(二)“立竿見影”:建立通訊員隊伍
延安大學新聞班人數最多的時候,也只有46人,且處于邊學習邊實踐的狀態,同時,黨報黨刊專職記者不多,急需“發動組織和教育那廣大的與人民血肉相連的非專業的記者,積極為報紙工作”[4],在此背景下,通訊員群體應運而生。通訊員的主體是干部、教師,甚至勉強能寫字的群眾也被發展成通訊員,通訊員成為延安時期新聞工作者的主體。大眾通訊員雖然人數多,僅1940年就發展了600多名大眾通訊員,但是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完成新聞報道的難度比較大。為了提高通訊員的能力,更好地滿足宣傳工作的需要,對大眾通訊員的培訓迫在眉睫。通訊員培訓工作,一方面由著名新聞人進行大型培訓,如張聞天就曾在延安對200多名通訊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另一種方式是小范圍座談,這類座談培訓會主要是各單位、各報社、各地區分別組織,這類培訓范圍小,人員相對集中、好組織,但是因為主講人的水平相對有限,效果不如上一種模式。第三種模式則是由新聞人送學上門的形式,記者在下鄉采訪之余,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和在當地采訪中的收獲,對通訊員進行培訓,這種培訓的人數較少,更為聚焦,更有針對性,對于通訊稿中存在的問題甚至可以一一指出。
(三)“有益補充”:借鑒外國新聞經驗
傳播學肇始于外國,理論、實踐以及前沿研究也在外國,因此在缺乏系統理論、傳播實踐的時期,借鑒外國新聞經驗也是一種有效的補充方式。《解放日報》創辦初期,缺乏經驗和獨立辦報實踐,以模仿外國通訊社的辦報模式為主,后來這種方式在改版時進行了改變。但是也不能認為,借鑒外國的辦報模式一無是處。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建立具有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新聞隊伍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借鑒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此外,當時有一些外國新聞記者,沖破層層阻礙從國統區進入延安,對黨的領導人和延安方方面面進行采訪,向世界介紹真實的延安。這些外國記者的采訪模式和撰寫的新聞報道就成了延安新聞人學習的范例。1946年美國著名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采訪期間,就曾受邀給新華社、解放日報社的業務人員作關于新聞寫作的專題講座,對新聞實務工作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對當時的新聞工作者來說,這是一場收獲頗豐的講座。“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一課,為我從事新聞工作打下了基礎?!盵5]但是因為當時的實際情況,直接聽取外國記者的講座的機會十分難得。此外,新聞工作者在業務學習時也安排外國通訊社刊發的文章進行學習討論,學習外國范例、借鑒國外經驗主要是一種間接的學習和參考。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報紙具有教育、發動群眾的作用,要重視人民群眾在黨報黨刊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延安時期,黨報黨刊強調必須“密切地與群眾聯系”,“根據黨的方針倡導各種群眾運動”[6]。
(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整風運動開展前,《解放日報》以國際新聞為主,國內新聞為輔,對群眾生活關注、反映的不足,這也正是《解放日報》改版的主要原因之一。毛澤東指出,要根據人民的需要辦報,否則報紙便沒有意義,便是脫離群眾?!督夥湃請蟆犯陌娴哪繕司褪窃鰪婞h性與反映群眾。延安時期黨報黨刊發展強調將黨性和群眾性統一起來,群眾路線也成為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最具原創性的貢獻。新聞工作者走出報刊社,深入田間地頭,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與群眾的交往中發現新聞,進行采訪報道,為老百姓“言傳”。除了專業的新聞記者采寫新聞,大量組織通訊員為報刊撰寫稿件外,黨報黨刊也充分信任群眾,發動群眾積極為報社提供稿件和新聞線索。一時間,報刊收到的由群眾采寫的文章數量大幅增加,而專業新聞工作者的主要任務則是幫助這些稿件“理發”,即進行修改,達到刊發的標準。學術界認為,在整風運動中,目標之一就是從思想深處改變知識分子與勞動群眾的關系,使知識分子自覺密切與群眾之間的聯系,牢固樹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觀念。
(二)群眾讀報運動
延安時期,群眾整體的文化水平不高,識字率低,大部分百姓沒有能力閱讀書報。與此同時,報紙紙張價格高,且貨源不穩定,致使報刊本身的印刷數量較少,那么如何將黨報黨刊送到群眾身邊,讓他們知曉黨的路線政策,基層公共讀報就成了一種將實際和實績結合得很好的模式。為了開展黨報閱讀工作,中共中央、中宣部以及邊區政府分別出臺文件,將為群眾讀報和通訊、發行工作一同布置。具體以組織讀報識字組為主要形式,據陜甘寧邊區1944年統計,讀報識字組3311組,每個讀報組幾人到幾十人不等,通過集體組織、固定時間、規定地點,由基層干部、知識分子、黨報黨刊通訊員等為群眾讀報,在讀報的過程中,多將報刊內容和時事政策解讀相結合,以幫助普通群眾更好地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讀報組還會將黨報黨刊內容辦成黑板報,作為一種彌補黨報黨刊發行數量少的方法,黑板報將報刊上的文字謄抄,也會配一些圖畫,形式上更簡單活潑。這些黑板報往往設置在公共場合,一方面是讓識字群眾自行閱讀,另一方面也是公共讀報的重要場合。
公共讀報活動,一方面解決了群眾識字少讀報難的困難,同時亦解決了向群眾宣傳動員的難題。群眾通過基層讀報活動,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也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在前面的論述中提到,黨報黨刊越發注重群眾性,撰寫的文章多關注群眾生產生活的具體問題,與自身生產生活有關,因此公共讀報活動受到群眾普遍的歡迎和喜愛,甚至通過公眾讀報,不少群眾識字以后,又加入了讀報和辦板報的隊伍。這種基層公共讀報活動,適應當時邊區群眾的文化水平,適應群眾需要,增強了黨報黨刊的社會動員能力。
(三)“照顧大多數工農群眾的口味”
延安時期黨報黨刊的主要閱讀群眾文化水平不高,報刊在文字上更要“照顧大多數工農群眾的口味”,在形式上要通俗易懂、簡單活潑。如改版后的《解放日報》逐漸減少新聞戰報,增加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戰地通訊,而副刊則以版面形式固定刊發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文章,副刊設有《信箱》《問答》《批評》《社會服務》等欄目,增強與讀者的互動。為了辦好副刊,增強黨報的閱讀性和趣味性,中共中央領導人帶頭為副刊介紹文章、寫按語、出題目,幫欄目約稿。除了《解放日報》更接近群眾外,其他報刊也將反映群眾生活的陜北說書、信天游、劇評、小說、雜文等印成鉛字,鼓舞人民進行生產和斗爭。反過來,群眾看到自己熟悉喜愛的文藝形式見諸報端,又激發了他們繼續創作的熱情,一時間,群眾熱情創作,通過打油詩、信天游展示自己愈發高漲的生產和抗日熱情,這也顯示了報刊在輿論引導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
走向民間、聯系群眾,辦出群眾喜聞樂見的報刊,成為延安時期黨報黨刊獨具一格的特征。既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又團結群眾、成風化人,這種獨特的新聞觀念與實踐正是在延安時期確定下來的。
(一)堅持“黨媒姓黨”
黨報黨刊是意識形態的重要載體,黨報黨刊等媒體要堅持正確的導向,必須牢牢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要將新聞輿論的話語權牢牢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解放日報》改版前的教訓充分表明,如果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新聞輿論和辦報模式,不反映黨和人民的意志,就會使黨的凝聚力、向心力降低,就會失去群眾的信賴,就會帶來嚴重損失。在《解放日報》的《致讀者》社論中,首次提到了黨報必須具備四種品質:黨性、群眾性、戰斗性和組織性,并將之作為是否是“真正戰斗著的黨的機關報”的判斷條件。不僅黨報如此,黨的媒體都應如此,必須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堅持為黨、為人民發聲,忠實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二)堅持黨報黨刊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經過長征的洗禮,黨中央充分認識到,“左”的教條主義曾經給中國革命帶來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必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在實踐中認識到宣傳工作也要“中國化”,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同黨的宣傳工作具體實踐相結合,緊緊圍繞如何利用黨報黨刊發動群眾、組織斗爭、領導革命、指導工作等重大課題給出“中國式”的答案。延安時期,明確黨報黨刊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不僅宣傳部門要求普通記者和群眾打成一片,還有不少后來成長為著名的新聞工作者都是從基層通訊員做起,他們本身就植根于普通群眾,植根于廣袤大地,在新聞人和人民群眾的良性互動中,黨報黨刊逐步實現“貫徹我黨政策與反映群眾活動”的目標。當代新聞工作者更應該深入基層、聯系群眾,通過踐行“腳力、眼里、腦力、筆力”四力,站穩黨報黨刊立場,宣傳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為人民發聲,多產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切實發揮好黨報黨刊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三)堅持加強黨報黨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從延安時期黨報黨刊艱難的發展歷程和對新聞人才的培養來看,不難得出結論:當理論明確的時候,人就成了落實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延安時期中央領導率先垂范在報刊上寫社論、闡發理論,宣傳黨的理論、主張和政策;一批具有經驗的新聞人結合實際,傳幫帶出一大批新聞人才;這些后來的新聞人才,在當時新聞教育條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向前輩新聞人學習,深入田間地頭,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逐漸認識新聞事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逐步熟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斷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辦刊辦報效果。當代新聞工作者,更要重視和加強學習,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在引領正確輿論導向上發揮新聞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要勇于接“大活”,隨時準備迎接不同領域、不同新聞體裁的報道任務,下沉實地采訪、與群眾促膝長談、獨立謀篇布局,力爭早日成為具有強大實力的新聞人。同時,新聞單位應該樹立較強的人才意識,重視和加強對新聞人才、辦報辦刊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不斷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快速引進培養適應和應用全媒體生態的高端新聞人才,能夠理解和闡釋互聯網輿論和“元宇宙”等新理念的高端研究人才,能夠提供優質內容,引領媒體變革的高端實踐人才。
延安時期,是黨中央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探索具有鮮明特色的新聞事業中國化之路的時期,也是黨報黨刊和黨的新聞宣傳理論迅速成熟發展的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當時政治、經濟、社會所處的階段,以及當時的主要任務,實事求是地對黨報黨刊的性質、任務、功能、工作原則、工作方法等作出了許多新的理論概括和闡釋,符合當時的黨情、國情和世情,為黨的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和辦報辦刊積累了經驗,奠定了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 鄭保衛,張喆喆.論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歷史地位及理論貢獻[J].中國編輯,2020(9):4-10.
[2] 黎辛.親歷延安歲月[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13.
[3] 邊江,郭小良,孫江.延安大學新聞班: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大學新聞專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0:132-147.
[4] 陸定一.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N].解放日報,1943-09-01(004).
[5] 孫國林,郭景志.紅都延安的神秘來客之十三:斯特朗:毛澤東思想的海外“播音員”[J].黨史博采,2013(5):35-39.
[6]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50-51.
作者簡介 李曉星,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史、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