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沖擊下,傳統媒體式微,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融媒體視域下,新興傳媒技術與互聯網技術雙向推動了微紀錄片相關產業的發展,朝著有更大包容性的“融視頻”方向轉變,并在整個發展與創新過程中,不斷吸收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與體裁為己所用,探索全新的視聽體驗升級手法,并不斷通過多平臺的合作取得共贏。文章研究認為,在微紀錄片的美學創新上,更多是以用戶導向為主,與現在的融媒體發展策略與方向不謀而合。在傳播策略上,微紀錄片更加靈活多樣,采用了可以組合拆分的積木式敘事方式、追求影像平權的互動性建構、能凸顯出人格魅力的故事表達方式等去中心化的手法。立足于移動化、碎片性、及時性的視聽融合新生態,微紀錄片可以更加積極地探索融媒體視域下的融合發展與美學創新,不斷由單一走向融合,實現橫屏與豎屏、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轉換,從而更好地實現自身形態的變革與價值的體現。
關鍵詞:融媒體;微紀錄片;融合發展;美學創新;融視頻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24-0186-04
在以前的認知中,紀錄片發展過程中的新特征主要來自流通過程中的電子媒介,它可以較為全面地記錄受訪個體與家庭之間的全新關系。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媒技術發展浪潮日漸高漲,人們接觸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網絡文化也開始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對傳統紀錄片造成了較大沖擊,催動著其改變與革新,不斷融合現有文化傳播方式,并根據受眾審美觀念的改變進行美學創新。
當前,現代化媒體中,微電影、微廣告等相關的“微文化產品”逐漸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越來越熱衷于通過微傳播渠道獲取信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時間,由此進一步催生媒介生態形成以微表達為主的快節奏、圖像化、淺閱讀的傳播格局。
由于人們在多媒體世界中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信息也越來越雜亂,所以在整個媒體信息傳播過程中,受眾的注意力反而成為最為珍貴的資源。微紀錄片的發展與創新必須根據用戶目前的閱讀習慣逐漸調整,充分尊重用戶碎片化、及時性、片段式的信息獲取習慣,如此才能進一步促進微紀錄片在融媒體視域下的發展與創新[1]。
本文主要探究融媒體視域下的微紀錄片,從產業格局、美學、樣貌以及發展途徑等多方面入手,進行系統整理,總結出融媒體視域下微紀錄片的發展與創新策略。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迎來了新的征程——融媒體。融媒體在傳統傳播媒介、平臺以及渠道融合的基礎之上,通過數字化的信息整合方式,以新媒體的媒介手段為基礎,不斷創新出新的大數據智能化算法,同時匯聚并結合基于媒介產品的相關內容結構、視覺元素、聽覺內容、生存土壤以及創作形態等,通過信息技術的不斷融合與內容的推陳出新,取得從量變到質變的效果。
就目前的紀錄片發展情況而言,“融合化”已成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紀錄片的融合化,即在原有紀錄片的基礎之上,以最新的技術手段為驅動核心,通過對多樣化素材的不斷融合與二次創造,結合當下流行的視聽手法與表現形式,實現由傳統紀錄片向現代化流行紀錄片的概念轉型,從而成功轉換紀錄片類型的范式。這種新型的融合化紀錄片蘊藏的思想理念以及視聽的融合表達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創新和突破,尤其在情境互動方面,呈現出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內容[2]。
在融媒體視域下,紀錄片“融合化”的出現使得傳統的紀錄片必須革新技術,不斷拓展相應的形式以及渠道,具體表現為紀錄片傳播理念的轉變,以及整體表現手法與方式的變革。
在融媒體時代大背景下,紀錄片的主要制作主體應當將融合思維充分運用到制作過程中,對原有的微型紀錄片進行整個語境的更迭,在原有的形態基礎上,實現高質量的互動與融合,讓微紀錄片的“融合化”得到進一步的轉化和發展;在不夸大、虛構的基礎之上,微型紀錄片應當積極應用新型的技術,為紀錄片的視聽效果以及傳媒語言賦能,讓精煉的文本語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同時具備多元化的視聽效果以及傳媒效應,從而達到聚合式的突破性創新。
除此之外,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傳媒技術進入大眾視野。在微型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可以充分利用3D技術、5G高速網絡、人工智能等來打造新型的智能化視聽盛宴,豐富微紀錄片的形式與內容,讓觀眾體驗到更加多元化的感官刺激。在整個數字化產業的運行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跨平臺的網絡聯動等機制,讓紀錄片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從而達到傳播效率提升、紀錄片價值增益的效果。
(一)微紀錄片的“融視頻化”轉向
在融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媒體表現形式出現在了大眾視野中,相關的媒介產品也在不斷改革創新,開始出現豎屏視框、移動伴隨、圖文互嵌及解說字幕表意等各具特色的視頻形式。
在微紀錄片的融合發展過程中,也同樣需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媒介語言,比如融合利用圖片、動畫、影像、音效解說等各式各樣的資源,從而給予微紀錄片更多的創造性,滿足快節奏時代人們個性化、移動化、場景化的視聽需求。
因此,在融合思維的影響下,微紀錄片也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整。從《此畫怎講》《美術里的中國》到《解碼中華文化基因》,明顯感受到傳統紀錄片的敘述形式發生了改變,不僅僅只是程式化、工業化的情節敘述,而是在每一集的內容中只講述一種事物,比如一個字、一幅畫、一件珍品,將這些要向世人展示的素材與文字進行充分的融合,再以不同的角度展現,可以有效提升觀賞者的視聽體驗。
因此微紀錄片的融合發展對于其傳播力與吸引力的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也是通過不斷融合現代化的元素、形式、形態提升微紀錄片擁躉數量的重要途徑。
(二)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運用提高視聽體驗
技術發展對融媒體時代微紀錄片的整體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也直接指導著微紀錄片創作理念的改變。在傳統微紀錄片的構建過程中,沒有過多關注立體化、形象化,采用的技術手段也較為單一,導致最終的傳播效果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但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部分微紀錄片的創作者開始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MG動畫、數碼手繪、智能圖像修復等先進的傳媒技術,這樣可以復原較為久遠的傳統影像畫面,讓這些影視畫面有更好的視覺沖擊效果,增強觀看者的體驗感,讓其能夠沉浸在創作者構建的意境之中。
比如文物題材的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對于現代化先進技術就有比較深入的運用,更加注重數字化呈現與智能化還原,將擬人化的技術手法與國寶相結合,使得沉寂在博物館的冰冷文物有了鮮活的生命力。例如“太陽神鳥”金箔、三星堆青銅神樹等,可以對其進行擬人化展現,賦予其獨特的生命力,這樣才能讓這些文物有更多的生氣,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吸引更多的人能夠主動走入博物館中。
受眾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文物,加深印象,有效地打破人們傳統印象中古董的破舊感與靜態感,別樣地展現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百十件國寶背后的生動故事,豐富了人們的想象力。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運用了融媒體的聲音處理技術以及電影中的一些表現手法,使得微紀錄片的展現有了電影級別的震撼力,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沉浸在所講的故事情節之中,有利于微紀錄片的進一步推廣。
總而言之,在微紀錄片的整體構建過程之中,形態從扁平化走向立體化、從二維走向三維是一個必然的趨勢。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的場景還原處理,可以極大地增強微紀錄片的表現力,帶給觀看者全新的觀看體驗,從更多的角度刺激觀看者深入思考,不斷豐富觀看者的審美感受。
一直以來,媒體的發展通常都是以一對多的形式來傳遞信息,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多對多的信息傳遞方式已經逐漸成為目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重要組成形式。隨著信息傳遞工具的增加,人們有了更多的分享機會,因此傳統的信息接收雙方的界限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普通用戶對于相關信息的傳播參與度也會越來越高,甚至可以自由創作,有了更加廣闊的傳播平臺。
在互聯網發展基礎上,去中心化的互聯網多元文化形式已經開始逐步取代傳統集中化控制型文化形式。因此,在微紀錄片的美學創新中,應該充分重視文化形式的改變,將去中心化的美學潮流與微紀錄片相融合,深入思考現有的用戶結構以及底層邏輯,更加注重用戶使用過程中的體驗感與參與感,激發用戶的表達欲望,讓其能夠從使用者轉變為創作者,將思維活躍的年輕用戶培養成紀錄片的創作主力軍。如此,會自然而然地改變微紀錄片固有的傳播形式,以社群為基礎,進行多樣化的群體傳播[3]。
所以,通過對當下用戶進行個性化、細分化的區分,可以有效把握用戶的心理以及觀看行為、收視體驗等指標,為融媒體視域下微紀錄片的融合發展提供重要的依據,把握當下人們碎片化閱讀的習慣,以用戶的具體需求為美學風格創新的唯一導向,這樣才符合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審美趨勢,使微紀錄片朝多元化、平民化與故事化的方向轉變。
(一)設定既能組合又可拆分的結構
微紀錄片與日常的電影、電視不同,它的體量相較后者而言更小,所以在微紀錄片中不能再像傳統電影一般進行相應的敘事,線性的敘事框架已然不再適用于微紀錄片的結構,需要采用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反傳統的創新結構,這樣才能通過不同的角度描述具體事物,從一個較小的事物入手,可以借用電影預告的形式剪輯,僅僅只是對某一事物或某一段歷史進行具體的剖析。
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中就有較為具體的體現,每一集的內容都是一個獨立的章節。將東西方文明交流過程中涉及的文化分為五個重要的板塊,每一個板塊又根據其重要程度的不同有相應的二級類別,再以時間線的形式呈現整個歷史進程中的特殊人物以及故事,讓觀眾能夠從整體上了解絲綢之路的發展軌跡。
和傳統紀錄片采用的傳播方式相比,《從長安到羅馬》更多考慮到電視欄目播出具備的特殊性。部分欄目的時長限制較少,所以剪輯紀錄片時可以將每一集的時間延長,滿足部分觀眾的觀看欲望;但也有部分欄目的播出時長較短,所以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將整個紀錄片分割成多個單元,盡量縮短每一集的時間,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實際需求,讓微紀錄片能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傳播。
由此可見,微紀錄片通過這種程式化、工業化的產品形態可以實現工業化生產,既能讓微紀錄片以單集的形式出現,又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將所有的單集紀錄片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篇目,滿足現代化融媒體的傳播需求。
(二)在進行故事化表達時展現獨特的人格魅力
在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大眾文化在世界文化發展過程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狀況,不再如以往一般僅僅關注社會精英階層的日常故事,所以在微紀錄片的內容選材方面,要將“去中心化、去精英化”的新型風格元素運用到實際內容表達上,比如故事化內容書寫、戲劇化情節表演、調侃語調表達、戲仿性段落構建方式等,并在日常的選材中,融合傳統文化、歷史事件、時政新聞等,并賦予紀錄片中沒有生命的物體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其擬人化,以便于人們理解與感悟。
騰訊視頻自制微紀錄片《此畫怎講》在這一方面就把握得十分到位,它通過真人演繹的方式展現名畫中的內容與故事情景,以場景重構、動畫拼貼的手法解構我國古代名畫中的人物,再結合現代的流行元素,比如街舞、搖滾樂、網絡用語等,使這些人物形象更加生動,也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將現代人熟知的流行元素加入微紀錄片中,可以幫助微紀錄片實現社會面傳播,容易被人們接受。
在這部微紀錄片中,每一集的主題也與傳統紀錄片有著較大區別,通常都是以熱門詞句來呈現,如“乘風破浪的媽媽”“著名隱士智斗人工智能”等,這種莊嚴中暗含一絲詼諧的語句十分符合現代年輕人的認知,可以更大范圍地普及我國的名畫。但在整個過程中,必須嚴格堅守“不虛構”的原則,盡可能少用旁白、紀實等傳統方式來展現,一定要充分利用觀眾喜歡聽故事、玩游戲的心態,才能進一步促進微紀錄片的廣泛傳播。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手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在外界知識的獲取上更加依賴于碎片化的時間,所以手機逐漸成為融媒體時代創作與傳播視頻的主要工具。一種全新的“視覺文化”逐漸形成,這種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越來越注重視頻帶來的愉悅感與體驗感,要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
在新媒體大環境下,微紀錄片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其傳播渠道以及整體的生態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整體的內容創作更加注重及時性與淺閱讀性。因此,這種新的審美浪潮正在逐漸取代傳統以文字和語言為主的審美范式,讓受眾能夠體驗到立體化的感官享受。
所以微紀錄片的創作一定要充分注重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發展趨勢,順應從單一走向融合的現代化產業變革,把握目前以移動端為主體的傳播途徑與技術,在內容制作上融合更多的現代化流行元素。同時,還應該緊隨國家戰略,將去中心化的創作理念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一)重視移動終端的改變,開始由“橫”到“豎”
在目前的微紀錄片傳播中,手機已經成為其主要的傳播設備,它符合目前人們所在的移動性場景,實現交互式傳播與個性化表達,所以微紀錄片的傳播機制也要實現相應的改變,由傳統的橫屏轉變為豎屏,不斷豐富觀看者的視聽體驗。
在觀看微紀錄片的過程中,與橫屏影像不同,豎屏通常采用9∶16的屏幕比例。在景別選用上,也以近景、特寫等小景別為主,通過對人物表情及動作的具體刻畫,帶動觀眾深入體驗人物的內心情感,使微紀錄片中的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短,讓觀眾有更鮮明的私人觀看體驗。
當微紀錄片取得一定的口碑后,由于其時長較短,審美又符合當下人們的需求,所以很容易實現裂變式的傳播,人們通常會主動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分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紀錄片的創新可以更加完美地迎合目前人們碎片化的觀看習慣,滿足現代人的視頻觀看需求,使視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代替傳統文字、語音的重要分享工具,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二)微紀錄片的美學革新偏向融合
在日常認知中,人們對于微紀錄片的重視點普遍都在“微”字上,所以往往會導致許多創作者創作出的作品過于單薄,故事與背景也較為單一,在進行具體的傳播時無法找到有效的途徑與渠道[4]。但是在融媒體發展背景下,微紀錄片相較于傳統紀錄片而言有了比較明顯的改變,以更加靈活多樣的姿態實現美學上的自我創新,不斷豐富微紀錄片的表達形式與風格。
在制作過程中,始終以用戶體驗為導向,創造出符合現代社會全新生態環境的微紀錄片。同時結合目前各個媒體傳播平臺,構建更加靈活多變的傳播途徑,使其能夠跨過多種傳播媒介在不同類型的終端上展現與傳播,符合多場景運用的現代化審美理念。
微紀錄片《解放中華文化基因》就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多種文化藝術的融合。其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將畫面、聲音、文字、圖片等多種元素進行了融合,用現代化的網絡語言與網絡形式進行美學展示,充分運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昆曲、風箏、人物畫等元素,讓觀者能夠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并將其翻譯成各種語言,通過全媒體的形式實現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文化輸出作用。
因此,在新媒體傳播環境下,需要改變傳統的單一傳播理念,學習以融為美的傳播思維與創作理念,才能更好地進行微視頻的美學創新,不斷豐富現有的傳播形式與渠道,提高微紀錄片的生產質量與數量,使中華文化能夠實現有效的輸出。
(三)完善微紀錄片生產鏈
從制作水平來看,雖然我國的紀錄片制作內容精良,不少團隊投入大量心血,但在紀錄片的類型化生產、工業化生產、產業運作,以及商品化、市場化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紀錄片行業要想實現大發展,不僅需要資金的支持和人才的力量,還需要做好流程控制、成本和質量控制,并且掌握產業鏈的各個核心環節。紀錄片行業主要對接國內外各種優勢資源,在內容和渠道兩方面雙管齊下,多屏分發,同時擴張,多頭并進。創意環節建立紀錄片生產數據平臺,生產環節細分化,大量制作公司也將投入專業化生產,音響、音效、畫面等齊頭并進,多方合作,拓展傳播渠道并與多平臺形成合作,打造完整傳播鏈條。
在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產業鏈的完善離不開互聯網平臺,尤其是傳播環節,各制作方應當積極打造網絡紀錄片傳播渠道,注重推廣宣發。紀錄片生產專業化還需要各個環節的各自壯大,再依次承接,工業化進程只是一個起點,未來紀錄片生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紀錄片生產鏈的開發與拓展以及相關行業標準的設立是未來紀錄片研究的另一重點和難點。
(四) 拓展傳播渠道,紀錄片走進院線時代
融媒體時代,紀錄片的傳播由單一頻道播出發展到網絡平臺再到院線推廣等多渠道播出,觀眾能從多平臺了解最新的紀錄片資訊。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紀錄頻道收獲顯微,收視率不高,卻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上爆紅,收獲一大批受眾,隨即團隊又將《我在故宮修文物》推上院線。由此可見,通過網絡媒體平臺的傳播,紀錄片為觀眾構建了一個即時互動性很強的平臺,并且以其題材內容的多樣化獲得了成功。然而在融媒體環境下,紀錄片不僅能實時傳播還能實現商業變現,國產紀錄片產量大幅增加,盈利能力顯著提升,國產紀錄片市場逐漸破冰見暖。
在融媒體視域下,媒體的表達與傳播形式不斷發生著相應的改變,越來越多新的視聽表達形式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不斷涌現,其中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微紀錄片的融合發展與美學創新成為目前新媒體發展的重要關注對象之一。
融媒體視域下的微紀錄片將各式各樣的傳播形態與現代化的網絡媒體語言融為一體,改變傳統紀錄片中的敘事風格,以豎屏的形式呈現相應內容,嘗試通過碎片化、組合式的結構構建來滿足現代人的觀看需求,使微紀錄片的傳播能夠更快更廣,并成為我國文化輸出的重要工具。
只有通過不斷的打磨,紀錄片才能夠更加深入地挖掘事件與人物,呈現時才會更加完整。而紀錄片作為一種即時影像,其與傳統電影與電視不同,本身就極度缺乏故事發展的脈絡,也經常會因為缺乏現實意義而不被人們認可,因此如何真正做到去中心化,是每一個微紀錄片從業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微紀錄片在融媒體視域下實現融合發展與美學創新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梁紅,姜濤,張方,等.媒體融合背景下紀錄片的創新與國際傳播:“智慧融媒體系列研討活動之紀錄片發展創新”紀要[J].電視研究,2018(3):40-42.
[2] 常江,胡穎.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引導著文明的進步:媒介生態學的隱喻和想象[J].新聞界,2019(2):6.
[3] 陳立莉.電視紀錄片在媒體融合時代的創作及創新探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2(14):180-181.
[4] 戚平.傳承,創新與發展:融媒體時代電視紀錄片創作的幾個問題思考[J].新聞文化建設,2021(10):109-111.
作者簡介 李墨芬,本科,記者,研究方向:紀錄片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