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宏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甘肅 武威 733000)
從當前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發展規劃思想中不難看出,國家對于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門檻進一步放低,而對電子產品的要求卻越來越高,這對于企業設計及生產技術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產品質量提升首先要從技術提升方面入手,我國中職院校在長久的發展歷史之中,一直秉承技術教育為先導的理念,為進一步解決當前學生就業壓力,提升電子技術行業整體活力,保證電子技術的可持續發展,應根據當前國家重大戰略目標思想,構建相應的學習課程體系[1]。
我國要從電子大國走向電子強國,大國重點在于生產,而強國重點在于技術,如何掌握行業核心技術,并領導其走向國際競爭市場,并占有絕對優勢,是我國電子技術應用行業未來發展的目標。中職院校作為輸送技術人才的主要機構之一,應加大對技術人才的培養,通過構建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技能大賽的方式,讓更多學生了解此行業,忠于此行業。這樣既為其未來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又為國家輸送了技術型人才,并且推動了行業技術發展,解決了當前電子技術應用行業人才緊缺的問題。
1.3.1 課程體系建設要貫徹育人根本思想
根據當前國家與地方發展要求,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要明確教育指導方針。技能大賽所考察的不僅是學生的專業素質,還有臨場發揮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當前培養的學生,既要擁有核心素養,又要具備專業技術,還要具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作業相結合的能力,因此,在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時建議采用“五橫五縱”的職業能力遞進培養課程體系,踐行素質化教育和個性化教育內涵。“五橫”是指五個遞進的教育內容體系,分別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崗位拓展課程、專業自修課程、社會實踐課程,貫穿于現代教育思想的全部領域。在“五縱”中要進一步對課程體系進行分化,做到在公共基礎課程中實現全面育人,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完成基礎工作,在專業核心課程中考取資質,在崗位拓展課程中完成職業教育,在自選課程中實現個性化發展,在社會實踐課程中提升個人專業綜合素養[2]。
1.3.2 專業技術課程堅持全面素養培訓
一是要把公共基礎課程作為基礎,進一步加強學生身體素養和勞動觀念以及創新意識。二是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技能的統一。以汽車電子技術技能大賽為例,主要分為五個方面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考察。一是汽車機械基礎(了解機械運動);二是汽車電子基礎(專項技能知識);三是汽車文化內涵(加大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認識);四是汽車構造(為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做鋪設);五是新能源汽車基礎(基礎內容及行業拓展知識的整合)。為保證技能大賽的完善性,還要針對這五個方面的內容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
1.4.1 知識內容的構建
技能大賽能夠最大限度地契合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內容,一般包括電力電子器件、系統電路、系統控制三個板塊。其中,核心是系統電路內容,在此環節的教育課程中應具備以下四項技術:整流技術、逆變技術、直流變換技術、交流變換技術。整流技術對應車載充電機以及車載發電裝置的教學;逆變技術對應驅動電機控制器和空調電動壓縮機控制以及電動助力轉向控制教學;直流變換技術相對應DC/CD變換器教學;交流變換技術對應單相、三相交一變頻電路工作原理和熟悉主電路教學。電力電子器件板塊的教學重點為不可控器件、半控器件以及全控器件,在專業要求上要使學生掌握各類電力電子器件工作原理以及參數特性和使用方法。
1.4.2 教材內容的改革
縱觀電子技術應用行業市場以及科學技術發展來看,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發展較為迅速,在學生選擇參加技能大賽的時候,也要針對自身專業情況,除了要鞏固基礎知識的教學,更要注重創新性,不能光依靠教材實施“填鴨式”教學方法。教師一是要加強對于現階段電子技術應用行業發展資料的收集,保證教材內容可以跟上當前行業發展形勢。二是要注重教學案例的導入,進一步豐富課本內容知識,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要注重從實際角度出發,將知識與生活相連接,將教學內容知識點加以梳理,并能讓學生在原有基礎教學知識之上,還能擴展視野。
2.1.1 采用問題導入法授課
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內容及知識較為瑣碎,對于部分學生而言在課堂很難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應加大對于現階段學生思想的揣摩,將學生作為主體,實施相關教學方法。當前,問題導入式教學方法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大多都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并做筆記,缺乏互動性,課堂整體氣氛較為壓抑。通過問題導入式教學,在關鍵節點,教師能夠加大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也可帶著問題去思考。
2.1.2 采用理實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在不同教學內容之中,設立相應的實踐內容及實驗課程,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達成一致。一是要加大與學校領導層的溝通,注重電力電子器件教學設備的投入;二是要與地方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參觀實踐的平臺;三是依照當前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實踐水平進行綜合分析,合理劃分學習小組,以小組共同探究的模式,提高學生的動手水平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我國現階段正處于教育信息化2.0時期,此時期的特征在于教育要全面推進信息化,即將專用資源轉向大資源并實現共享,提升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轉變教師信息素養觀念,實現融合發展。因此,中職院校作為技術型人才培養機構,更應加大對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的關注,并將教學任務及成果上傳至平臺,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性,保證教育的實效性。一是要結合網絡資源對電力電子專項技術教學內容進行豐富與擴張;二是建立評論區域,加強對學生思想動態的把控;三是設立課后輔導板塊,收集評論區學習問題,并形成有針對性的輔導材料。
2.3.1 開設半實物仿真課程
根據上述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標準及思想,中職院校應加大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實驗課程的規劃,注重實訓性實驗過程以及驗證性實驗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前利用計算機進行仿真模擬實驗已成為汽車行業、建筑行業以及IT行業的主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此項技術優勢,帶領學生在半實物仿真模擬課程中探尋電力電子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一是教師要增加實物仿真軟件的學習,保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二是教師在使用相關建模為學生演示基礎知識時,還應教會學生使用相關軟件,方便在課余時間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三是注重課程內容的創造性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2.3.2 增加課程設計的環節
為了進一步發揮出實驗教學環節的實際作用,中職院校應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中加入實驗設計環節,將電子技術應用工程實踐過程進行充分的模擬。首先要按照分層式教學指導理念,為學生劃分學習小組,并保證每個小組的實踐及學習水平基本相同。其次,教師應設置相應的課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開展設計實踐,在設置課題時要根據當前的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一增加難度。
2.3.3 加大社會實踐的力度
在院校高水平實踐性人才指導方針的基礎之上,中職院校應充分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并動員社會力量,為學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的建設,提供更加優質的平臺,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夠真正將專業所學內容落到實處。一是要加大與地方電子技術企業的合作,開展技能大賽,定期組織學生參觀企業,使企業專家與院校教師共同合作,成立優秀的教育團隊,在專業技術的實踐上,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指導。二是為學生提供崗位實踐平臺,將社會實踐內容列入畢業標準,并設立相應的考核內容,學生必須經過實踐,考取相關資質證明之后,方可畢業,進一步提高畢業門檻和教育質量。三是根據地方戰略發展需求,為學習成績優異、實戰經驗較強的技術型人才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地方電子技術產業發展,解決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4.1 多元評價
針對當前豐富的教育課程以及教學形式,評價的形式也要隨之豐富起來,要注重評價體系結構的多元性。一是要將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將網絡教育平臺教學內容列入評價指標中,通過學生的日常考勤、作業完成情況以及線上測試等方面,考查學生的技術素養,在線下結合案例分析、項目答辯以及考試成績內容進行評價,將二者結合,最后得出結果,實現綜合成績評定。二是教師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結合評價,注重兩者的協同發展。三是進行小組考核,基于小組探究式學習和課題設計等問題進行組內評測和學生互評,考查學生的協作及動手能力。
2.4.2 過程評價
根據當前所設置的“五橫五縱”教學課程體系和新課程改革指導理念,應加大對于教學過程的評定。首先,專業技術課程作為考評的主體,而其余的拓展課程作為考評的輔助參考,最后建立綜合評定體系。其次,由于所學科目不相同,因此在評價的方向上也要有差異化的體現,在建設過程中,教育團隊可采用模塊化的方式將課程逐一分解,并分成若干個考核分項進行評價,這樣能夠提高學生對于每個課程的重視程度。最后,要根據不同的項目內容把考核指標分化,像知識、技能以及態度等,并科學設置比例,讓學生在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上都有所提升。
2.4.3 職業評價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作為課程教學中的主體人員,為保證教學質量,應對教師的職業能力進行考核。第一,可通過評課的方式,定期組織教學團隊進行課程觀摩,并對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優點進行記錄,設立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專項研討教學會議,解決當前教師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進一步放大當前教學優勢。第二,通過巡課的方式,加大教師對于日常教學內容質量的監管,通過抽查的方式,對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和優化。第三,加大基礎專業能力的培訓,設置考核內容,對教師進行定期測試,以保證教師專業知識掌握水平。
綜上所述,基于國家教育部所頒布的“關于組織做好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通知”指導,我國中職院校改變以往教學思路與模式,以基礎知識為抓手,以技術技能為主線,實施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子技術應用專業課程中的發展目標迫在眉睫。為進一步推動我國重大戰略目標的實現,相關教育人員應重視技術內容的學以致用,促進我國電子技術發展邁向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