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嬌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學歷教育伴隨著每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非學歷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重要手段,與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共筑高校人才培養體系。
非學歷教育是以培訓、研修、進修等課程形式組織開展,不需要通過國家統一入學考試,沒有學歷、學位證書,比如說社會上各種形式的興趣班或者培訓班課程都是非學歷教育的體現形式。而高校非學歷教育,與其專業相關聯,開展的更高層次的繼續教育,既包括面向政府各委辦局組織的干部主題培訓,也包含面向企業、事業單位員工崗前培訓、技能培訓、中高管培訓以及面向社會個人的講座、職業教育課程等。培訓方向主要包括職業專業技能類、知識政策普及類、崗位資格證書類、綜合能力提升培訓類等。
與傳統的學歷教育相比,非學歷教育具有很多特點。首先,最為突出的就是靈活性。它不受制于時間、空間和內容的限制,模式上多樣化且因為非學歷教育突出定制化服務,形式、目的、內容多數以滿足需求方要求為主,既可以線上學習,也可以線下培訓,或者兩者結合;培訓周期上既可以短期數天,也可以階段性的數月或更長周期。再次,教育對象上,受眾面寬,較為廣泛。它對年齡、性別、民族、學歷等不加以限制,一般是已參加工作的、有明確學習目標的成人或者尋求繼續教育提升的人群居多。最后,在學習效果上,更注重時效性、針對性、應用性和實踐性。
非學歷教育作為全民終身學習、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實現途徑,可以說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主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其主要三大職能,面向的群體不應僅包括學歷教育群體,也包括非學歷教育群體,并且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為非學歷教育培訓的開展提供優質服務,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1]更好地發揮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從時間線來看,高校非學歷教育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979年“繼續教育”概念首次引入我國,1984年清華大學成立首家繼續教育學院。之后,其他高校也相繼成立繼續教育學院開展非學歷教育。[2]1990年出臺《普通高等學校舉辦非學歷教育管理暫行規定》,是我國第一份專門規范高校非學歷教育發展的文件。但從非學歷教育引入中國開始至上世紀90年代初,一直處于萌芽階段。最主要的原因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之前的非學歷教育還沒有融入到市場經濟中,能開展的非學歷教育多是技術類以及政府規劃干預為主的政策類培訓。多是由政府出資或資助,為國家戰略教育、儲備人才而設立的,主要是支持和響應國家的政策號召。
十四大后至21世紀初期,各高校非學歷教育也處于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初步發展階段。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但當時報考人數不多,錄取率也低。1999年開始,全國高等院校大規模擴展招生規模,據統計到2001年高校錄取人數為260萬人,錄取率首次突破50%。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國家招生政策的調整、普通高校的逐年擴招、高職教育的迅速發展,對成人高等教育形成較大的沖擊,成人高等教育的學生數量越來越少,高校對于其教育資源投入的比例也越來越少,重點逐步轉移到高等教育培訓上。另外,隨著高等學歷教育受益群體的增多,我國國民的整體素質普遍得到提升、自我提升的學習意識增強,故對于高水平、高層次的繼續教育培訓的需求也有所上漲。
2001年中國加入WTO組織,國內經濟開始高速發展,全社會對人才的缺口的需求量日漸增大,對于繼續教育及終身學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3]2009年,中組部和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建立和規范高校干部培訓基地的意見》,確定“清北復人”等13所高校為首批全國干部培訓高校基地。2010—2020年中國教育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國家大力倡導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提倡建立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積極開展繼續教育,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4]我們可以看到,國家對于非學歷教育是十分重視的。各高校基于現實情況,重新審視和發展非學歷教育。幾年來,非學歷教育發展的態勢有如星火燎原之勢。2016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880所,80%左右具有自己的對外高層管理培訓中心。2019年《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印發,強調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5]2021年11月,教育部印發的《規定(試行)》,強調更為規范化管理非學歷教育,足以看出在新的時代國家對于高校非學歷教育高質量發展給予厚望,高校非學歷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整個探究環節,學生經歷了“動手實踐,估測面積—深入探究,建構聯系—推導公式,感悟度量本質”的全過程。他們在探究面積公式的同時,理解度量的本質。
2022年全國兩會上,“終身教育、職業教育”成為熱門詞匯之一,代表委員們對“職業教育”等話題獻言獻策,也體現了廣大民眾對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熱切期盼。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都可再分為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而如何在非學歷教育領域中充分發揮、發展職業教育的作用,成為當下各高校做好非學歷教育、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突破口。筆者認為高校非學歷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對職業教育領域的把握及重視。
非學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各高校辦學單位的執行、學校的監管及國家、社會的監督,企業及個人的參與,但隨著其快速發展,也相繼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逐利嚴重、公益屬性不足,辦學理念模糊,教學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偏離主責主業,定位不準、課程體系不系統,規范監管不足,勞動力轉移個人學習意愿降低等問題,對其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和阻礙。
以往越來越多的高校及辦學單位把非學歷教育當成了學校、學院創收的第三產業,一味地追求規模及效益,忽視高校社會責任,未能充分發揮出教育的公益屬性。
隨著高校非學歷辦學規模的擴大、各種培訓班的增多,很多高校雖然還名義上打著“定制化”的牌子與口號,但逐漸將“定制化”發展成為“餐廳快餐點菜式”培訓模式,不再注重課程內容和質量,忽視創新,很多教學內容甚至幾年都不曾有所變更,“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只停留在口號上。
由于部分高校缺乏相應的辦學條件或辦學規模過大,整體或者部分將非學歷教育項目外包,只收取“管理費”,卻不過問課程及教學安排,造成教學質量無法把關,難以管控的情形,同時對各高校品牌造成不良影響。
由于非學歷教育需要依附于學校資源,既會出現不受重視、不予過多投入的現象,也無法充分發揮出其靈活性的特點。近年來非學歷教育雖然發展勢頭猛烈,但整體而言,相比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部門缺乏話語權及相關資源投入,也很難納入到高校整體的發展規劃中。教育部《規定(試行)》印發后,雖然對于高校非學歷教育管理有了更好的管理規范和依據,但同時也增加了管理難度,使得不少高校或部門負責人“一刀切”,邊緣化非學歷教育,甚至讓其處于可有可無的位置。
《中國青年報》教育科學部向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在26596份有效問卷中63.97%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表示不想做“藍領”[6]。央視財經數據更是顯示,現在面臨著勞動力大轉移的情況,快遞外賣從業人數增加,從事傳統制造業工人減少。可見種種的客觀情況會讓大家對職業教育乃至“藍領”工作仍然存在偏見。這種偏見已經嚴重地阻礙了國家的發展和居民個人價值的提升,導致職業教育大幅度落后社會需求的現狀。
隨著經濟及各高校非學歷教育的發展,各高校處于日漸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在教育部要求加強規范管理非學歷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能夠擔負起服務國家戰略、承擔起推動經濟社會穩步有序以及人才全面發展的社會責任,在不斷強化教育公益屬性的同時發揮好市場機制作用,如何依法依規、協調有序地發展非學歷教育,規范辦學水平,提高教育質量,成為擺在廣大高校發展非學歷教育共同的一個課題。如何正確認識、對待和解決高校非學歷教育中的問題,也是進一步發展非學歷教育的關鍵。
(1)辦學思想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守底線、不碰紅線。重新定位非學歷教育的地位,強化其公益屬性,切實為地方經濟發展培育人才,確保發展方向一致性、一慣性,不偏離、不走樣。
(2)不可再單純追逐經濟效益,控制培訓、辦班規模,致力于專業及學科建設上,完善非學歷課程體系,避免高校間惡性競爭,做有學校特色、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致專、致精”非學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上,可采用系列或模塊化課程方式。一方面根據客戶方需求編排不同領域的系列課程,然后將課程模塊化;另一方面根據時代要求、政策趨勢及行業預判,重新架構知識模塊組合,動態組合完整的課程體系,與時不斷添加或刪減。通過系列與模塊化動態組合模式的非學歷教育課程體系,來應對客戶多元、市場競爭快速變化、教學形式多樣化的特點,還可以充分滿足教學內容的創新性、時效性、針對性等需求。[7]
(3)嚴格合作辦學,規范管理體系。嚴禁轉移、下放、出讓學校的管理權、辦學權、招生權和教學權,嚴禁項目整體外包,以自招、自辦、自管為主,落實高校主體責任,切實把非學歷教育質量放在首位。
(4)非學歷教育邊緣化,難以利用資源,是各高校普遍面對的問題。高校非學歷教育的發展,需要學科建設、人力管理、資金投入等多方面支持。學校要建立健全規范合理的管理體系,提升管理人員隊伍及管理水平,堅持管辦分離的監管體系;遵循學校發展方向,構建以質量為核心的教學保證體系,推動非學歷課程建設體系,同時加大對非學歷教育的資源投入。這些都需要上升到學校高度,整體規劃,發揮頂層設計作用,更加重視和理解非學歷教育在人才培養及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5)針對鼓勵個人積極參與非學歷教育,發揮職業教育的作用。職業教育中的非學歷教育可以補充和完善勞動力供求信息的捕捉、傳遞和實施。它能使職業教育及時把握市場人才的需求,了解企業用人的尺度,調整人才培養方向,促進了學校的專業建設。[8]同時又可以有效推動學校與市場的全面接軌、專業與行業的對接,推動高校非學歷教育的全面發展。
在疫情大背景下,非學歷教育以及職業教育該如何發展?聯合聯動(校內聯合,校外聯動)機制必不可少。聯合聯動指的是高校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在資源上的聯合,聯動是指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相聯動以及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動,形成資源互通、多向交叉、趨同融合的機制體系。
(1)優化定位,優勢互通。高校非學歷教育,可以結合自身學校及各學院專業優勢,可以重新定位培訓對象,優化課程內容,向社會個人針對性地開設普及性的行業走向、政策趨勢、知識拓展、綜合能力提升以及創新創業方向的課程。幫助職業后續教育的人才培養調整結構。
(2)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溝通。可以在開展學歷教育專業的同時,逐一對應增加職業技能證書考試類的非學歷培訓,一方面可以讓接受普通教育學生同樣擁有“一技之長”,也為職業教育學生提供接受再教育的場所。
(3)充分利用校企資源。與企業聯合開展職前培訓、技能培訓、再就業培訓,同時在培訓后鼓勵企業擇優錄取或提供更適合的崗位給培訓人員,鼓勵學習人員求實、求新,不斷吸納新知識、新技術。
(4)充分利用錄播課程、網絡課堂。錄制系列及模塊課程,在疫情期間,較多利用互聯網線上功能,做好應急處置工作,提供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課程內容。此類課程內容既可針對指定對象,也可使大眾通過模塊名稱內容單獨進行學習。
(5)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非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職業教育都是關系到我國國民終身教育的重要工作事項,聯合聯動機制需要各部門配合協調運作,存在較高難度,但也是促進其發展的有效手段,需要各高校運用頂層設計理念規劃發展,整體考慮。
高校非學歷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個人、高校、社會、國家多方的參與與配合,提高個人的參與意愿,提升高校的辦學能力,拓寬社會的監督與理解,加強國家的規范與管理,每一方面都至關重要,高校非學歷教育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