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肖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與民族未來,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新時代背景下,作為高校教育內容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資助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所占權重激增[1,2]。近年來,高校資助育人體系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充分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大量問題與諸多挑戰,具體表現為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理解不深入、資助育人基礎理論不充足、協同教育機制不健全。本文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歷史方位,針對高校資助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兩層皮”的現象,通過明晰資助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義,厘清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探索資助體系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旨為我國高校教育良性發展提供新的理論參考。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體制中,需要全體教職人員充分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髓,準確把握精神實質,切實將理論成果落到實處,才能顯示出先進思想引導高校育人機制改革的磅礴偉力。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教育秉承“文化教育為主,多種教育引導為輔”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育人作為高校教育內容的兩大主要輔助教育板塊,歷來得到教育部門的眷顧[3,4]。歷史證明,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價值體系融入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對于培養當代大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時代性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是人,是以人的健康發展為目的的教育實踐行為,其本質就是培養學生的“德”,立德樹人在高校教育的價值體系中位居首位[5]。對于未來將是我國各界中堅力量的大學生而言,具有健康的心理行為尤為重要,對于我國未來社會良性發展意義非凡。資助育人機制是促進我國高校教育公平、社會公正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6],是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高校教育的具體實踐,發揮資助的育人功能是當前高校資助體系的靈魂所在。資助育人包含“資助”和“育人”兩個層面,是通過在向家庭困難的大學生提供資助的過程中加入有效的思想教育,從而引導學生全面成長,本質為通過物質傳遞實現靈魂交換,使學生在接受資助過程中接受教育,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精準落地的資助過程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的一切社會行為、社會活動提供價值依據和價值導向,是高校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表現。
以人為本即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7]。“以人為本”是新時代高校教育的根本,高校作為新時代教育的主陣地,落實 “以人為本”精神本質的表現在于“以生為本”。在新的歷史時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育人機制要想迅速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做到與時俱進,必須落實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精準施策。
近些年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舉步維艱,資助育人工作浮于表面,較少將心理健康教育同解決學生實際生活和生存問題進行有機結合,沒有充分調研學生心理與生活上所面對的實際困難,導致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充滿抵觸心理。對于資助育人政策,學校與學生僅僅做到“發錢”與“領錢”層面,未曾觸及到資助工作的“育人”內涵[8]。要想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育人工作產生實效,必須走“以生為本”的道路,加大對學生的心理關懷,切實了解學生所需,這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育人工作實效性的根本途徑。每個大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思想走向不一,家庭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物質與心理需求也不一致,但必須保證大學生基礎的物質生活需要,此為大學生安心學習、健康成長的前提。充分發揮“現實的人”的主體性,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原則,不斷滿足“現實的人”的內在需要[11],是以人為本的目標。高校實現“以生為本”的目標,關鍵在于不斷滿足學生多樣的合理需求。物質需要是基礎,心理健康是目標,如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育人體系進行充分有機結合,做到物質基礎有保障,健康心理永向上,那么高校教育就可達到“以生為本”這一偉大目標。
高校學習與生活方式以自主方式為主,對于部分適應性較差的大學生而言,初入大學時可能一時難以適應高校長時間群體性生活學習方式。面對生活質量與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時,可能產生自卑、焦慮、逆反等不良心理,導致自尊心受挫、學習成績下滑和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極大限制了大學生的良性發展[10]。此時,精準資助與心理健康輔導共同介入的重要性突顯。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11],十足的干勁與激情保證了個人全面發展的動力源泉,但又極度缺乏生活歷練,生活學習上存在外在依賴性。如不及時加以正確的心理健康輔導,可能會出現一些偏激行為。在面對挫折時,容易自我封閉,與社會隔而不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過心理健康輔導,使學生具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了解自身的優勢、劣勢,對優勢加以擴大與強化,對劣勢進行改正與規避。除了心理上的及時引導,物質生活的保證也極其重要,但目前的資助方式主要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物質上的幫助,忽視了由經濟困難而引發的其他問題,大多數受助學生因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等多方因素,導致自卑、抑郁等心理問題頻出[12]。大多數資助工作僅停留在表面,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學生當下的學習生活條件,但由于對資助工作理解的不深入,時常出現資助方法不當現象,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不僅沒起到積極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受助學生。正確的資助方式可以激發資助本身的育人功能,結合正確的心理疏導,即可深層次激發受助學生產生感恩、博愛等積極情緒,促進受助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是一項協同性非常強的系統工程,而我國現有資助育人機制與心理健康教育等輔助教育途徑極度缺乏協同機制。從資助育人角度看,高校“獎、助、貸、減、免、補”的經濟性助學體系經過多年實施與改進,已日趨完善,但在實際運行中,其育人功能基本未發揮作用[13]。同樣,國內高校都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絕大部分僅停留在課堂形式上,雖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學生往往還會因學習壓力大而厭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產生一些排斥心理輔導的情緒。
究其根本,造成資助體系育人功能喪失與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失活的原因在于學校層面的教育途徑協同機制頂層設計不足,高校輔助教育途徑之間互相脫離,缺乏協同教育機制。現階段,高校雖然做到了在教育途徑分工方面的不斷細化,但卻忽略了不同教育途徑之間的聯動性與協同性。對于校級層面來講,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有兩點。其一,當前資助育人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僅能在單一績效方面對兩項工作參與人員進行考核與監督,很難深入教育體系基層單元,直觀掌握育人部門的動態情況。其二,高校缺少育人部門之間協同工作體系設計,由于高校資助體系部門與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的獨立化程度較高,部門之間交流較少,導致育人部門之間聯動育人機制發展緩慢。為改變現有的隨意化局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育人體系頂層設計的完善就顯得極為重要。
“協同”的含義是將兩個以上的不同組織或體系協調起來,共同合力完成某一目標。協同育人體系是社會體制模式變革的產物,需要不同育人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互相配合[14]。目前,國家在產學研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大力推動構建協同教育模式,優化原有育人模式[15]。但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育人體系建設等社會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開發淺嘗輒止,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并未深入地進行系統性開發,導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資助模式與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存在偏差。
每位大學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需求,但目前高校資助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老化甚至缺失,時常忽略學生個性化需求差異而進行普適性供給,少量學生可能因為沒有及時得到針對性強的資助或輔導,產生嚴重的心理或者學業問題。例如,部分學生因經濟拮據而自卑心理嚴重,這就需要心理健康輔導與資助同時介入,靈活運用形象自信、氣質自信、能力自信等干預手段,提高此類學生的知識、文化、氣質和形象水平,這樣才能將助人育人工作落到實處。按照個體學生的需求,為其制訂最為適宜的教育模式,但這無疑會給學校教育體系、資助系統帶來巨量工作,這也是資助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急需進行協同育人機制理論創新,將資助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有機結合,才能做到教育資助點對點。
資助體系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方法致力于培養既有健康心理又有高知識水平的新時代大學生,因此,在資助體系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的理論創新與實踐中,既要注重理論宏觀體系建設,同時更要注重理論成果的微觀落實。理論與實踐進行有機聯系,才能實現最新教育理論的成功轉化[16]。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理論創新與實踐過程相互脫節的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理論研究與實踐過程沒有同步進行,兩者之間互不聯系;二是單方面理論創新,未曾落地實踐,導致最新理論成果沒有指導實踐過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實踐關系基本原理指出:在對理論與實踐進行創新時要堅持用理論指導實踐,并能夠把先進的實踐經驗升華為理論,以指導新的實踐。目前國家對社會科學研究投入越來越大,絕大部分稍具規模的綜合類院校都開設有社會科學類院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論研究。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創新成果沒有很好地轉化到實踐中。近十年來,新聞報道的大學生因生活、學業、情感等壓力導致自暴自棄現象頻出,甚至出現過激行為,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部門未能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動態,只停留在理論創新過程,并未落實到實踐過程中去。要解決理論與實踐相互脫節的問題,就應該注重育人理論創新與實踐過程的協調與聯動,確保理論與實踐同向同時而行。
現階段,高校資助育人體系、心理健康教育等社會學教育內容相互脫離問題嚴重,極度缺乏聯動協同機制。究其根本,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體系多途徑協同育人的理論指導。雖然國家正在大力發展高校社會學教育[17],但投資的人力物力還遠遠不夠,現有的協同育人理論研究程度較淺。高校資助與思政體系的日常工作相對繁雜,高校應該對當前的人力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加強協同育人理論研究工作。研究內容有兩點:普適性協同育人機制與針對性協同育人機制。普適性協同育人機制對絕大部分大學生適應,可以以公共課堂或群體性資助的方式開展,可極大減少育人部門的工作量。而針對性育人機制雖工作量較大,但受助人員體量較小。充分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對資助體系的干預功能,同時又要注意普適性與針對性育人機制之間的協同理論研究,這樣才能產出有應用價值的理論成果,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在現有的人力物力資源基礎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體系多途徑協同育人的理論研究,以科學的理論成果為指導,最終實現協同育人機制的精準實施。
創新性的理論成果如果沒有精準落地,終究是紙上談兵。那么加強高校各級教育單元多維度互動協同的育人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一些高校教育單元對協同育人的認知不夠深刻[18],導致育人機制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關系難以平衡,應當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構建科學的教育單元之間的協同機制,從根本上落實“協同教育,人人有責”的思想。此外,應該著重調整協同育人考核制度,強化教育單元的協同育人意識,資助育人體系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應以一致性作為基礎,在保障與校級層面協同育人政策相契合的前提下,適時隨機選取一個院系為考核單元,采用無記名的方式,組織學生和老師對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與資助體系協同育人效果進行評價,綜合考評各級教育單元多維度互動協同落實情況。一方面考核過去一段時間內的協同育人效果,以考核的方式強化各級組織協同育人意識。另一方面,總結上階段育人機制的不足之處,在實踐中發展理論,用發展的理論指導實踐。總體來說,制訂考核制度目的在于強化協同育人意識,有力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要求[19]。社會是變化的,學生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協同育人機制也存在與宏觀環境共同變化的動態關系。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高校教育甚至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政教育內容,但隨著社會變遷,育人途徑越來越豐富,大學生資助與心理健康教育等一批優厚教育政策接連出現,深層次豐富了高校的育人途徑,但也同時為高校教育機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縱觀我國教育史,不同歷史階段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的物質與心理需求,甚至學生在整個大學四五年的時間里,心理健康情況可能都不一致[20],因此應該把握學生心理健康與需求動態,及時更新協同育人機制。根據實時教育內容發展動態,資助體系與心理健康教育互動協同機制可以通過社會、文化等外部環境進行持續不斷的輸入輸出的交互作用,主動改變高校自身的教育結構來推動教育工作的創新,打破壁壘,形成動態調整機制。科學的理論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才能永葆生機。
新時代背景下的資助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應以發展立德樹人思想為核心,以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在全面強化教育體系協同育人意識的同時,加速協同育人機制理論創新研究,在此基礎上,加大力度對理論成果進行推廣,對原有考核機制進行適時調整,使高校的資助育人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育人政策得以完善,從而為社會輸出更多的具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優秀人才。
【相關鏈接】
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2]創辦于1953年,1954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6年被批準具有管理工程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998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被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5年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被確定為江蘇省高校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2010年會計學專業被確定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998年批準招收工商管理碩士(MBA),2009年批準招收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2011年批準會計學和資產評估2個專業碩士授權點,2013年會計學(與采礦工程)獲批優秀本科生國際交流項目。學院現擁有7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