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春
(萍鄉市文化館)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曾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句話道出了顛撲不破的深刻道理。回顧我國建國、復蘇、振興到高速發展的歷程中,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和始終堅守的“精神力量”的智慧凝練,是推動“創新發展”的潛在動力,有助于全黨、全社會、全體民眾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1]。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對“文本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戰略意義”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并結合當前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高速發展階段,開展“紅色文化育人的戰略意義”提出了一系列正確的論斷。首先,“紅色文化育人”是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和祖國走向強盛的歷程的肯定;其次,“紅色文化育人”指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和新時代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趨勢及偉大重任;再次,“紅色文化育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自我革命、永葆黨的生機活力的必然要求;最后,“紅色文化育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引領中國從抗日戰爭到和平解放,從建國初期到實現小康,再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現在逐步走向偉大復興的艱苦、偉大的發展與創新歷程的根本動力,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絕境重生、攻堅克難、創造輝煌、鑄就偉業,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的根本動力與發展理念。
文化資源是培育人的精神與思維的重要基礎,尤其是中國特色紅色文化資源是提高國民堅定和維護國家、民族統一意識與實踐的精神支柱。在推動鄉村振興的戰略步伐中,思想意識的引導和治理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這個關鍵時期,利用中國特色紅色文化資源開展思想政治育人工作具有較高的戰略意義。不斷增強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政治、國家主權、人民信任的核心領導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意識敏銳度和思想意識安全防范意識,對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新時代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都起著關鍵性作用[2]。
在中國,傳統文化是發展和創新的精神動力,是黨和政府工作在群眾中推進的重要著力點,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奠基和靈魂。文化藝術的振興是鄉村知識水平和經濟振興的前提,因為文化是精神和物質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推動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有力舉措。在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保護的過程中,文化振興與鄉村振興既是培育和發展的主體,也是鄉村文化生態體系建設的主體[3]。紅色革命文化是維護社會及社區穩定的重要思想武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紅色革命文化在社會主義建設及社會穩定中發揮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新時代思想意識治理和堅定黨的領導地位的思想基礎,更是加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在動力,也是提高國民素質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現階段,以文化建設為內涵,保持堅定信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教育提升思想意識安全意識教育,仍然是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階段需要堅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中國特色紅色文化資源不僅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也見證了中國先進的思想理念的逐步成熟,“民族復興理想信念、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社會主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健康中國理想信念、民族自信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理想信念”。(1)“思想法寶”站在政治立場的出發點上講歷史、奉獻、奮斗、創新;深刻認識和理解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取最終勝利的根源:中國共產黨的“能”、馬克思主義的“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好”;(2)“實踐法寶”紅色革命文化所體現的先進性、持久性、長期性是保持思想路線和行為實踐的有力保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大的真理力量、堅定理想信念、獨特的思想魅力、巨大的實踐偉力、講求責任與擔當、勇于自我革命的自覺性堅定性;(3)“創新法寶”紅色革命文化保持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科學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發展創新理念在中國不斷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堅實動力源泉,始終堅持全面“從嚴管黨、從嚴治黨”,勇于推動自我革命、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文化振興依賴于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有助于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制約著文化振興的發展、鄉村振興推動著文化振興的創新。“引領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內涵,催化新農村建設的文化品牌,助力新農村建設的產業競爭力”。“文化內涵與精神力量”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科技化以及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驅動力。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縱觀中國從抗日戰爭到和平解放,從建國初期到實現小康,再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現在逐步走向偉大復興的艱苦、偉大的發展與創新歷程,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科技精英、偉大領袖、各行業領域無私奉獻的祖國建設者和擁護者,也創造出了許多新事物、新精神,這充分展現了我國“紅色革命精神力量”在我國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共同戰役等方面發揮的巨大貢獻與作用。
基于事物與邏輯關系的辯證統一、協調統一,不斷加強農村的文化資源體系建設,努力實現農村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農村文化氛圍、人才儲備、群眾素質的不斷提升。主要工作思路有:(1)探尋農村文化資源建設和人才儲備精準供給與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契合點;(2)探尋農村文化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政策的契合點;(3)探尋農村文化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與就業創業素質發展的契合點;(4)探尋農村文化資源建設和人才培養與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契合點;(5)引導農村居民群體充分認識、把握,并合理利用政府開展鄉村振興的各項扶持政策,積極參與和投身文化教育活動,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群體的科學文化知識層次、就業與創業素質、與時俱進的思維意識。
文化藝術本身的藝術功能與服務功能肩負著引領思想意識、培育文化素養、充實文化生活、振興文化產業、拓寬認知與眼界、助力經濟振興等艱巨任務,也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際需求。我國的傳統文化已經適應并融合到我國特殊國情發展階段,具有很好的適應、融入、催化、拓展等作用。文化振興與鄉村振興的協同、存在與發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主要體現為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相互影響[4]。文化振興是保持鄉村振興的保鮮劑,文化振興是加強鄉村治理的催化劑,文化振興是強化鄉村振興的營養液,文化振興是增強鄉村經濟發展的有效路徑,是為了更好更快地落實和推進實現農村現代化“生態宜居、鄉風文明、自強自立、產業興旺、治理有效、建立健全、生活富裕、基礎全面、創新發展”的新目標。
“四個堅定、四個自信、四個自覺”成為我國進入快速高質量繁榮發展階段的思想引領的理念和目標。鄉村振興代表著我國基層日常生活的文化實踐載體和基本生產模式,更是我黨始終堅持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思想路線的代表。隨著市場化的轉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程度不斷深化,鄉村振興在我國社會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戰略地位也凸顯出其特殊的地位,鄉村文化生活、鄉村勞動力、鄉村生產力、鄉村資源開發、鄉村基礎設施等的發展和建設是我國社會經濟的基本單元,也是國家經濟增長基礎性支柱,更是統籌城市與鄉村發展的社會基礎。因此,依托文化藝術的重塑推動鄉村振興是當代有利的思想武器,加強從村及城鎮居民群體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律與文化自強等意識,提高其文化品位與認知、認同能力水平,更好地適應文化強國戰略,加快鄉村振興的步伐[5]。鄉村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獨特性,也有創新性、更有繼承性。其蘊含著獨特的精神品質、豐富的鄉土文化、優良的革命傳統。隨著“互聯網+”“數字中國”“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教育振興”等國家戰略的提出與落實,文化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特殊國情下的鄉村振興的內動力和靈魂,發揮著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6]。
從鄉村振興戰略到健康扶貧計劃,國內學術界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與創新成果出發,從2010至2018年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文化、教育等公共基礎事業的服務均等化對鄉村振興實際效應都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為今后努力、發展和創新的轉變方向提供參考或借鑒。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鄉村振興戰略都主張將推進基層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建立和完善的重點研究課題。我國先后頒布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以及各項鼓勵留守農村就業的優惠政策不斷出臺,明確了鄉村公共服務事業均等化的發展目標與機遇,更指明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和不斷縮小城鄉文化差距的改革措施,是有效緩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破解人才瓶頸制約”的催化劑,是推動中國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出路和趨勢。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建立文化教育扶貧接續機制是為了更好地保障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成功和可持續發展,說到底還是要解決制度、資源和人才的公平化的配置。引導廣大知識青年了解基層、深入基層、服務基層、扎根基層、建設基層、創新基層的理論與實踐,全面促進和提升農村居民群體的科學文化知識層次、就業與創業素質、與時俱進的思維意識。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農村就業前景廣闊,對于引進人才和福利待遇的各種利好政策不斷出臺,這對于新入職和長遠規劃的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極具吸引力。因此,在農村建立留得住、用得好、穩發展、有創新的人才激勵與發展體系是重中之重。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與創新,不斷建立開放的、多元的鄉村文化氛圍,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基礎和人才前提。將“思想育人、扶貧育人、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的理論與實踐滲透到農村文化氛圍和人才培養體系中,提高農村居民的國家認同感、制度認同感、文化業認同感、價值認同感。依托創新教育理論與實踐,提高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政治站位,將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教育扶貧的發展戰略、價值認同與國家利益相統一,進一步深化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改革步伐。
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主要體現在革命傳統文化精神所蘊含的教育內涵對于基層的黨員干部群眾以及受教育的學生群體全面接受堅守如磐初心、勇擔時代使命、永葆奮斗精神,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的洗禮。文化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首要任務,經濟的振興首先要解決思想的振興。中國革命時期所產生和傳承的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世界優秀文化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合、創新與發展的新形式的重要突破,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思想和人才動力,對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和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具有深刻的文化思想與歷史變革意義[7]。文化振興與鄉村振興的協同、融合發展,是文化強國、經濟強國戰略的重要體現,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鄉村文明建設、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力量源泉,是鄉村具居民和廣大群眾思維、生活、工作、創新、創造能力與質量全面提升的重要過程。努力探尋文化與經濟的共同增長點:(1)依托城市的人才優勢流向基層就業,加大對城鄉優質文化的開發與融合力度;(2)依托城市的文化優勢實施基層共建,加大鄉村思想文化資源建設的共享力度;(3)依托城市的科技創新優勢帶動基層,加大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傳承、創新、保護力度;(4)依托城市的公共服務優勢帶動基層,加大鄉村文化、教育資源的服務能力的提升;(5)依托城市的經濟結構改革帶動基層,加大鄉村文化產業與經濟效益開發力度。
以文化為背景的精神文明扶貧能推動農村文化扶貧的落實,提升農民教育素養水平,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是打贏和堅守脫貧攻堅戰成果的堅實理論指導與基礎,是加速農村農民脫貧和就業、創業的精神與物質寄托,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更是縮小農村與城市文化、教育、觀念等差距的現實需要。紅色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要求,順應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均等化的時代要求,是當前有效推進農村文化扶貧的基本路徑,是創新基層人才培養體系的內在要求。長期以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設、社會經濟基礎建設等與城市之間的均等化缺失差距是長期困擾和制約鄉村振興的短板。因此,加強農村的紅色文化資源建設,對于提高農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知識結構、學歷與能力素質、就業與創業能力具有較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