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冰
(黃河科技學院)
首先,我們在說一件事務的重要性時往往都會提到它的意義。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其積極影響自然是方方面面的,不過再次我們僅從對于高校教育和一些文旅方面的角度出發做非常簡略的探討。
具體從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來說,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基因,弘揚社會正能量,進而轉化為切實的物質財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和發展是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和使命。而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應該融入到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培養方向當中。
紅色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人的思想塑造和價值觀念導向有著極高的積極意義,通過學習紅色文化精神,能夠增強大學生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思維,從而達到教育鑄魂育人的根本目的。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我們反復強調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因。但是實際上,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卻存在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說各高校對于愛國主義的教育停留于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實際的范例和身體力行的指導。這些問題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來說是極其不利的,它很容易讓愛國主義教育流于表面,成為口頭的空話和口號,也就起不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和應有的成效了。
而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思政課就很好地填補了這個短板,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典型代表,同時,紅色文化的典型人物并不是書本上刻板的理論公式,而是有著真實案例的歷史故事,從接受度上來說也更容易被廣大的學子們所接受,并消化吸收。
更為具體和明顯的例子就是紅色文旅資源對于教育的加持,這點具體我們也會在后面提到,這里暫且不過多討論。
大學期間是人一生中塑造思想最為重要的階段之一,這一時期人的思想狀態極度活躍,且知識儲備量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很多影響人類進程的重要思想的提出也都是提出者在這一年齡階段確立雛形的。
同樣,這一段時期大學生活躍的思想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起到反作用。
紅色文化教育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教育,本身就有著影響和塑造人價值觀念的作用,而且紅色文化本身就是立足于中國革命實踐而發展起來的,大學生通過對于紅色文化深入的學習,可以很好的了解到中國的革命歷史,同時可以生動的感受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涌現出的先進人物,最終內化于心,成為自己凝神聚力的思想力量,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念。
加強紅色文化的宣傳教育,可以起到提升大學生道德品質塑造的作用,同時加強紅色文化氛圍的營造,形成一股良性的循環。
思想的傳播具有交互性,單一個體進行思想傳播是相當復雜的,甚至于單一個體很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而反過來,如果說我們形成了一個群體性的社會氛圍,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紅色文化傳播的效率,并且更易讓廣大學子將紅色文化的中心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形成一種氛圍,提高整體的思想道德修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育體系的形成和確立,即通過一次成功的實踐,總結經驗形成模式。
僅僅停留在口頭和文字上的教育最終也很容易僅僅停留在口頭和文字。這都是不好的,一方面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目的,片面的提升了理解的難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整體的投入社會實踐,很多時候倒不如拿一些實際的生活問題過來類比來得實在也更容易理解。
而地方的文旅資源至于紅色文化教育就好比與社會實例至于小學數學教育,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求我們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全國各地都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遺跡和革命遺址。所有高校的教育都應該也必須依托這些遺址來展開,因為它們本身就是書本知識的具象化表達,甚至于親自參觀紀念館的效果比在教室苦讀一早上書的效果還要更好,而且也更能夠激起孩子們學習紅色文化的激情與熱情。
大學生積極的去參觀紅色文化革命遺址所帶來的意義也不僅僅是個人教育層面的,更是社會層面的,因為紅色文化的紀念館本身就屬于社會效益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大學生積極的參加紅色文化的傳播,可以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進而也可以帶動整體的社會氛圍塑造,久而久之甚至可以以紅色文旅資源為核心,形成一個城市的標志性景觀。
其實這也是我們目前階段對紅色文旅資源發展水平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作為紅色文旅資源,其本身不同于純商業娛樂的文旅資源,他的核心使命是宣傳,宣傳在這里是最重的要點。這也是為何很多地方的紅色旅游景點都是免門票或者是低票價的。
就像前文提到的,紅色文化的文旅資源本質上也是文旅景點,同樣可以起到帶動地區經濟增長的效果。不過經濟效益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長期的塑造和經營。
紅色文旅資源的經營首先仍然要依托于社會效益,只要立足于社會效益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自然可以形成自身的口碑。同時經濟效益的打造離不開政策上的支持,各地政府也應該給高校的紅色教育和本地區的紅色文旅資源建設提供相應的支持,諸如完善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借助一個核心點和周邊城市聯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等。
相對于社會效益來說,經濟效益在宣傳中的比重可能相對于居于次要地位,但不能說它是無關緊要的,或者我們可以說,因為部分地區長期忽視了經濟效益的建設反而使宣傳的效益大打折扣。
《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中給河南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的方向是:以鄂豫皖交接地域為重的“大別山紅色旅游區”,主題形象是“千里躍進,將軍故鄉”。
河南地區接下來的紅色文化資源發掘和發展也都應該基于這個主題,這個主題方向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周邊省份發生沖突和摩擦,同時也是基于河南革命歷史的特點所設定的,所以說這個方向將是河南接下來一段時間的主要發展方向。
不過我們也要認識到,河南的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絕不能僅僅只有這些,任何一個地區如果想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產業都需要有一個系統的文化路線。就像是埃及的文化旅游發展不能僅僅依靠三個大金字塔或者是帝王谷,而是將兩者的歷史脈絡聯系起來,配套的提供合適的基礎設施服務,以及周邊文化產品,最終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優勢,奠定了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
河南如果想要真正的建設以紅色文化為基礎的文化旅游產業,就必須要將這些“點”給聯絡起來形成一個覆蓋全河南的“面”,同時有機的結合這些資源,最后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戰略。
客觀的說,河南的紅色文旅資源在河南整體的文旅資源建設中并不占主導地位,這并不能完全歸咎于河南對紅色文化的文旅資源建設不夠重視,還在于河南本身歷史文旅資源的分配問題。
人們提到河南,最能想到的文旅資源往往也不是近現代的,而要在更遙遠的古代,比如說安陽的殷墟、洛陽的龍門石窟、開封的清明上河園等,這些都是基于河南的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而決定的,商文化、周文化、漢文化、唐文化、宋文化……這些文化根源已經深深的扎根在了河南的風土文化當中,形成了一種積極的集體無意識,所以說整體的發展也要更好一些。
河南本身就是一個立足于旅游業發展的文化大省,而且改革開放后社會基礎設施發展迅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旅游設施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比較充足。
交通上,河南鄭州本身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地處中原的地理位置也使得河南在整個中國的交通上十分的便利,航空鐵路運輸便利,有著良好的區位優勢,并且依托大鄭州都市圈的輻射作用帶動了區域間的交通和協調發展。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八大古都有其四位于河南,這是河南發展旅游的基礎。
2018年,河南省共接待海內外游客78582.95萬人次,比2017年增長18.2%。其中,入境游客321.73萬人次,增長4.7%。旅游總收入8120.21億元,增長20.3%。年末4A級以上景區178處,星級酒店432個,旅行社1137家①。截至2019年底,河南A級以上景區495家,5A景區13處,4A景區175家。②
河南整體的旅游業發展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這些都是河南繼續發展旅游業的有力支撐。
但同時,河南的紅色文旅資源在保護和發展上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這些問題不單單是存在于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建設上,在河南的乃至世界的許多文旅設施建設上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首先是資源本身的保護問題,很多地方的文旅資源保護欠缺,沒能很好的發掘和建設,絕大部分的資源集中于幾個知名景點,集中優勢資源發展優勢景區自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因此忽視了整體紅色文旅資源的保護,那么就得不償失了。
而且,很多地方的文化保護不重視基本的宣傳,導致城市的文旅景點沒有能形成標志性景觀,帶動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反而成為了城市本身的負擔,這都是沒有統一的發展調度和科學的理論指導導致的。
更多的時候,紅色旅游景點的開發陷入了和紅色文化教育一樣的怪圈,及主導勢力和類型都是單一的,而且流于表面,少有深度結合當地特色并且能夠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的紅色旅游景點,而從業人員本身在質量上的差距也使得這些問題變的更加明顯。
這一點我們前面大概已經強調過了,就是要建設系統的紅色文化產業鏈,不要讓各地市獨自的沖鋒陷陣,而應該靈活的調動當地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力量,并且全面協調的建設一個紅色文化的文旅產業鏈。
以最核心的“將軍故里”為例,我們就可以牢牢地把握好“新縣”這個地點,該地區的命名就源于“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就當地已有的紅色文旅資源來說,許世友將軍故里、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本身也不能孤立的看待,應該形成一股有機的整體。這還僅僅是這一個地市,縱觀整個信陽市或者說整個河南,能與之形成產業配合,形成區位優勢互補的地區也不在少數,關鍵在于如何去發掘。
前文提到過,紅色文旅資源歸根結底還是文旅資源,同樣可以起到絕大部分旅游景點能夠起到的效果,而河南本地也有著豐厚的文化資源、中醫藥資源、生態資源等資源可以創建區域的品牌(實際上很多地方也確實這樣做了,而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基于區域品牌戰略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現在要大力弘揚的紅色文化,這些品牌戰略本身并不應該是紅色文化傳播的負擔和累贅,而是我們要大力發展并且最后要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動力和經濟基礎。這樣的發展方向可以更好的形成一整套的區域協調發展,對于大學生的教育意義來說,這樣的發展也可以更好的結合河南本地的文化特色,同時加強學生對于家鄉的認識和集體榮辱觀。
旅游業雖然能起到很多產業帶動作用,但是最關鍵的,它屬于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團隊的建設,這里就體現出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積極參與的優勢了。
思政教育和紅色文化建設不是單向的輸出關系,而是一個互補關系,高校學子是將來建設紅色文旅資源的主力軍,提前讓學子們接觸并了解相關產業就可以在假期廣泛的設置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一方面可以緩解人才稀缺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從社會效益和教育效益上考慮,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而且,這種親歷親為的教育體系不僅對于親歷者有極大的教育意義,對于那些參觀者,尤其是中小學生也可以培養出一種歷史使命感,讓他們積極的投身于家鄉的紅色文旅資源建設當中去,形成人才隊伍的良性循環。
最后一點也是現在許多產業都在重視和改革的部分,就是我們現在需要的輸出已經不是機械的、強硬的灌輸式輸出,而是相對溫和的、平穩的沉浸式輸出。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社會效益是主導地位的,經濟效益是從屬地位的,所以我們可以在前期做好物質層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然后進而依托高校大學生將建設的主陣地放在思想層面。
思想層面的建設一般要稍稍晚于物質層面的建設,但是其重要程度卻更勝一籌,而且我們不能把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推到紅色文旅資源,更不能把引路人假想為大學生的自覺性,就目前來說,高校仍會且長期會保持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主陣地,這也不是說我們前面提到的內容都不再重要,而是強調紅色文旅資源只應該作為高校教育的一種推廣方式和教育手段,建成地方牽頭,高校引導,紅色文旅資源推廣的三位一體教育體系,在地方的統籌下,仍保持高校教育對大學生思政建設的主導地位,同時緊抓紅色文旅資源的實踐教育,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面對我們要傳播的主題,廣大的青年學子來說,我們應該采取他們更能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播紅色文化,并且將這些內容當作我們接下來建設地區紅色文旅資源的指導方向,積極的將紅色文化融入到生活的日常當中去,采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推廣方式,讓廣大的青年人可以樂在其中,玩在其中,學在其中。
【注釋】
①2018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河南省統計局.
②河南省A級旅游景區名錄——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