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增榮
(山東港口煙臺港礦石公司)
在我國進入新時代之后,國有企業面臨全面從嚴治黨以及深化改革的新局面,如何加強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確保黨建工作和生產經營中心工作之間得到深度融合,讓國有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已經成為目前我國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必須要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國有企業黨委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領導帶頭作用,把握方向、管理大局、保證落實,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對企業的重大事項進行積極討論,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決定,始終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作為黨組織各項工作的主要方向。因此,國有企業黨委不僅要對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對企業發展具有的重要性給予正確認知和高度重視,而且還應該對構建“深度融合的黨建工作體系”相關工作內容進行積極探索和不斷實踐,從多元化角度入手,促進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利用高質量的黨建工作帶領企業中心工作全面發展,從而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貢獻積極力量。
黨的政治引領是國有企業實現全面發展目標的靈魂。將黨組織具有的功能與價值充分融入到企業重大問題決策制定中,嚴格把關企業制定的發展大局,這是黨組織充分發揮政治引領作用的必然要求。因此,國有企業必須確保建立的協同機制能夠將黨建工作與決策制定機制、決策實施機制、決策推進機制、決策保障機制進行有效融合。
國有企業要始終堅持將黨的領導機制與企業決策機制進行深度融合的原則,積極貫徹“一以貫之”的要求與號召,采取多元化措施在“深度融合”層面下功夫,在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互相“內嵌”領域做文章,從而使國有企業的政治組織能夠與經濟組織以互相嵌入的方式實現深度融合目標;在國有企業制定發展章程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將黨建工作的要求結合其中,確保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黨組織始終占據重要的法定地位;國有企業還要始終遵循“雙向育人、交叉任職”的領導體制,加強《“三重一大”事項決策清單》《“三重一大”事項決策制度》(決策重大事項、任免重要干部、安排重要項目、使用大額資金)體系的建立健全,對黨委組織以及其他治理主體具有的權責邊界進行系統梳理,對黨組織研究討論在董事會以及經理層黨委會在制定重大決策問題過程中具有的前置程序進行明確,確保各個治理主體之間在權責問題高度清晰的基礎上,使相關議事決策機制和措施之間得到有效銜接,將國有企業中政治組織與經濟組織之間利用互相嵌入實現深度融合的機制通道徹底打通。
這樣能夠將黨委組織在國有企業中把握方向、管理大局、保障落實的作用價值充分發揮出來,積極指導并嚴格把關國有企業各項發展戰略、產業規劃、生產經營等重大決策,使國有企業內部形成以黨建為引領的“兩型三化九力”發展戰略環境,即創新型、服務型、數字化、專業化、全球化、市場開發與快速反應能力、全方位與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敢為人先的自主創新能力、“機制+”的牽引—推動—約束能力、企業管理及其創新能力、高效的資源配置集成與管理能力、“數字化+”的轉型升級能力、“黨建+”的動能轉化能力、執行力與培訓力,確保國有企業能夠在黨委組織的積極努力下,明確自身未來發展方向,選擇能夠促進自身發展的路徑,從而有效實現健康、穩定發展目標[1]。
通過對黨的組織優勢進行合理轉化,使其成為能夠促進國有企業強化管理以及攻克難題的能力,確保國有企業能夠在實際生產經營管理工作中,采取多元化有效措施,將黨組織具有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始終堅持“四個同步”和“四個對接”的發展原則,使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基礎更加夯實,確保黨組織以及黨員干部具有的職能作用能夠真正落實到發展任務、具體業務、工作崗位中,在國有企業全面實現改革發展的攻堅克難過程中得到充分彰顯[2]。
統籌考慮國有企業各項中心工作的謀劃與布局,同步思考、謀劃、實施、考核黨建工作與各項生產經營工作,確保黨建工作責任制考核內容能夠與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業績考核內容之間互相滲透、充分融合,從而使黨建活動與國有企業生產管理活動之間實現深度融合目標。國有企業還要積極開展以“我是先鋒”“黨員突擊隊”“黨建積分制”“創崗建區”為主題的一系列創先爭優活動,將黨建工作充分融入國有企業各個生產經營管理環節中,通過與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特點相結合,號召并組織基層黨支部以及廣大黨員圍繞生產制造、技術攻關、工匠制造、精益管理、科技研發等相關工作內容的重點和難點,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保證在國有企業開展行政管理、市場開拓、科技研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等各個環節中能夠將黨支部具有的戰斗堡壘作用以及黨員先鋒具有的帶頭作用充分發揮出來[3]。
以黨為核心對國有企業的黨員干部和人才進行管理,不僅是政治要求,也是促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必不可少的載體。國有企業想要確保黨的干部管理工作與人才隊伍建設工作之間實現深度融合目標,就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與價值,對黨員干部人才具有的優勢進行全面轉化,使其成為能夠促進企業生產動力和發展活力不斷提升的能力[4]。
國有企業黨委要始終遵循黨管理干部、黨管理人才的原則,將黨在組織紀律以及思想工作層面具有的優勢作為基礎保障,將全面實現中層黨員干部“能上能下”的能力為示范,采取多元化有效措施促進公務員制度、人事制度、工資福利制度這“三項制度”改革理念和措施的全面落實,使黨員、人才具有的活力得到全面提高,促進國有企業活力的全面釋放。國有企業在建立黨員、人才管理體系的過程中,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建立“中層崗位”“職位層級職業通道”相互分離的形式,將傳統“干部層級”的壁壘徹底打破,為黨員和人才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針對“中層崗位”和“職業通道”干部人才的選拔要通過競聘產生,并定期對中層以上干部開展“德、能、勤、績、廉”考核,在職務層級升降以及薪酬兌現中充分運用最終考核結果[5]。
國有企業通過對干部和人才的不斷激勵與積極培養,對所有職工積極宣傳具有較高典型性和優秀特征的先進事跡,使各層級干部在企業黨支部的積極引領下,能夠主動投入到干事創業相關工作中,使各方面人才能夠真正立足崗位、扎實工作、努力成才,從而在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促進國有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6]。
對于宣傳工作而言,不僅是黨的優良傳統,而且也是國有企業穩定實現改革發展目標的助推器,在促進國有企業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以及建立健全國有企業品牌文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國有企業想要實現快速、健康發展目標,必須確保黨組織在宣傳層面具有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通過一系列轉化手段,使黨組織的宣傳優勢能夠成為企業品牌推廣以及傳遞正能量的動力[7]。
國有企業應該加強對輿論引導的積極利用,使每一名職工對企業發展具有較高信心;通過對企業文化的建立健全,使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得到不斷提高,全面激發職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對外宣傳力度,在社會中塑造企業形象、推廣企業品牌,提高企業市場經營質量和效率,利用黨的宣傳優勢,幫助國有企業傳播正能量。與此同時,國有企業還要始終圍繞重大創新產品,重大經營成果,重大技術突破,開展正面宣傳、主動宣傳,確保每一名職工都能對企業的發展動態及時了解,對企業能夠有效實現快速、健康發展目標建立強大信心。通過對黨的宣傳優勢進行充分利用,能夠使國有企業的企業文化得到建立健全,結合企業實際發展情況,確保建立的企業文化始終圍繞“包容、廉潔、務實、創新、嚴謹”的準則進行建立,包括行為準則、道德規范、人才發展、經營管控、生產運營、發展戰略等相關內容。除此之外,通過使職工對企業文化建立高度認同,利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對職工的言行進行積極引領,從而使企業文化具有的力量能夠真正作用到促進企業全面發展相關工作中。另外,利用黨的宣傳優勢能夠為國有企業品牌形象的不斷提升提供積極幫助。通過有效的宣傳,能夠使國有企業品牌宣傳格局具有立體式特征,利用網絡媒體、行業媒體、主流媒體開展高頻率宣傳,通過技術交流會、展會、新產品下線等活動,從全產業鏈、全體系、全方位的角度入手,將國有企業的品牌實力向全世界進行充分展示[8]。
國有企業在實現穩定發展、有效防范風險的過程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全面從嚴治黨以及打造風清氣正的干事創業環境,只有將黨的紀律監督作用充分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才能使黨在紀律層面具有的優勢充分轉化為國有企業預防和抵抗風險的能力[9]。
將黨的紀律監督職能作為保障,對戰略風險進行有效防范,嚴格監督并檢查國有企業民主集中制的執行情況、黨的方針路線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情況、黨內政治生活開展情況、“三重一大”決策程序履行情況,從根源入手,降低重大決策風險對國有企業健康發展造成影響;將“關口前移”作為核心,對經營管理風險進行防范,在國有企業內部構建一個“不敢腐敗”的懲戒機制,創建一個“不能腐敗、不屑腐敗”的良好環境[10]。
國有企業全面實現“深度融合的黨建工作體系”這一發展目標,不僅是現代化社會對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方式的全面創新,同時也是提高國有企業生產經營效率以及促進國有企業實現改革發展目標的有效方式。國有企業在促進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應該始終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方針,以企業內部各項管理要素以及外部環境變化特征為依據,探索一條全新的黨建工作體系,確保該體系能夠與國有企業制定的戰略發展目標之間高度匹配,而且還能與企業執行的發展模式高度契合,與各項經營管理機制之間互相滲透,將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具有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到中心工作的各個環節中,提高國有企業生產經營效率的同時,使國有企業全面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