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琪芮
(西南大學)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大學生就業問題事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這對于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也為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效途徑。
大學生就業指導是指高校在大學生就讀期間針對未來就業問題進行教導和指引,在就業之際幫助其發揮自身優勢,為社會輸送優秀人才[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大學教育工作者以一定的道德規范、思想觀點、政治觀點,對大學生施加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從而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表面看是自成體系,實則相互聯系。一是目標一致性,兩者研究對象都是大學生,共同目標是培養具有過硬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的大學生,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內容一致性,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就業觀、擇業觀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是相輔相成的[2],兩者都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和培育優秀品質,成為黨和國家堪當大任的時代新人。
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方向。就業指導工作不僅需引導學生從書本中汲取知識,還需要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實踐,在此過程中行動是否正確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為其指明方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前提,這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就業指導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指導作用,指引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加深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培育學生的理想信念,同時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啟發學生進行自我認知,將自身價值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3],形成最為契合的就業成果。
大學生就業指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基礎和行動依據,塑造大學生正確的就業觀,而大學生就業指導也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形成和發展提供源泉,進一步印證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讓其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時代意義。就業指導中生涯規劃課程的技術、模型、理念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時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不斷摸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不僅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還對充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推進高等教育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市場格局不斷變化,大學生的就業思想呈現多元化特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而就業價值觀是價值觀在就業選擇中的具體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為基,與社會發展、時代熱點緊密相連,在就業價值觀的培養方面起著引導作用,可以幫助大學生探析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各行業領域的未來發展態勢,使大學生認識到在新時代背景下所背負的重大責任與歷史擔當,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艱苦奮斗的時代意義,堅決擺脫不良就業思想的侵蝕,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因此將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至關重要。
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人數日益增長的畢業生群體和社會崗位需求供應不足之間的矛盾,促進大學生就業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4]。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應向大學生精準分析國家的大政方針,讓學生充分了解國家的發展規劃和就業政策,但在高校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不足的情況下,其應用效果難以保證,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是分析國家的方針政策,幫助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正確認識國家發展大勢。因此,二者相互融合,能有效整合資源,幫助大學生客觀認識國家發展需求,了解就業政策,糾正在就業觀念上的偏差,進而調整求職期待,提升就業意愿。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招聘崗位需求有所下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能否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關系著是否能順利就業,也關系著就職后的職業生涯是否有長遠發展。若大學生的耐挫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弱,當在求職過程中遇到挫折,難免會出現自卑、焦慮等心理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相關,能為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指明正確的方向,可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特點,立足于積極心理學,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就業過程中個人成敗與得失,正視就業路上的困難,為大學生形成強大的心理素質提供保障[5],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樂觀的態度順利就業。
師資隊伍建設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不少高校對于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師資隊伍力量薄弱,面臨挑戰。一是角色定位不清。部分高校就業指導隊伍是由就業中心教師和輔導員組成,就業中心教師主要講授就業技巧,缺乏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知識,而輔導員承擔著大學生就業咨詢、就業服務等工作,但多數輔導員疲于應付日常管理工作,只停留在向學生講解就業政策和提供就業服務上,因此不少教師在就業指導過程中無法根據大學生思想特征進行深入研究。二是實踐經驗匱乏。輔導員和就業中心教師專業背景多樣,許多教師沒有受過就業指導相關培訓,又缺乏實際求職的經驗,當學生遇到心理問題和就業問題時不能及時疏導和解決,難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創新意識不足。面對新經濟新行業,當前招聘的方式和內容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傳統的招聘模式、招聘手段已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教師創新意識的欠缺和實踐經驗不足直接影響了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應貫穿于大學生就業指導全過程,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補充和完善,包含了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品質的培養,但部分高校只在大四或者大一開設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沒有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安排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大學生對就業指導個性化需求,并且學生缺乏全程化的職業價值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指導融合的教育功能得不到發揮,學生也難以準確把握社會需求和個人理想的結合點,無法正確定位自身。同時高校、社會、家庭全員協作效果不理想,企業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但在實習過程中忽略了對其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培養,學校與企業也缺乏交流溝通,讓大學生不能在實踐中全方位認識自我和認識社會。其次受到傳統觀念影響,家長都期盼子女能進入理想的工作單位,當學生長期處于“高期望”的氛圍中,就會對自身產生認知偏差,無法正確定位職業期望。
隨著國家經濟改革的深入,新興行業涌現,社會多元化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就業思想產生了一定影響,部分高校只注重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缺乏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引導,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就業指導的正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反映在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錯位上。一是缺乏理想信念。不少大學生對職業缺乏責任感和敬畏心,只注重自我價值實現,未將個人發展和國家前途結合起來,存在“慢就業”等社會現象。二是缺乏職業道德。不少大學生忽視了對道德的堅守,在求職過程中不努力提升自我,而是過度美化包裝自己來增加就業的砝碼,同時只在乎自身的利益,無視國家、社會、集體利益,進入社會后遇到挫折就頻繁跳槽。三是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部分學生出生于經濟條件優渥的家庭,不用經過艱苦奮斗就能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因此對就業采取佛系態度,在崗位的選擇上偏好發達地區和大型企業,對在農村偏遠地區、中小微企業就業存在抵觸心理。
當前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也逐漸受到了各高校的重視,但就業教育主要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展,課程多以講述職業信息和求職技巧等理論為主,缺乏案例分析等多樣性教學,沒有深入把握學生的思想規律,未能有效引導學生將個人與社會需求結合,只是滿堂灌籠統講,教育方式單一,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不強。同時學生缺乏實踐經歷,單純依靠理論的講解難以對個人能力有全面的認識,對專業知識的應用也不了解,就導致了發展方向偏移,出現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的現象,影響了學生的求職競爭力。最后部分院校仍然以報告會等傳統形式開展活動,就業信息更新不及時,缺乏對外溝通,未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
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時,要優化教師隊伍,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以實現兩者的充分融合。一方面高校要突出組織保障工作,制訂明確的培養方案,建立考核評價機制,打造一支既懂就業工作內容,又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規律的教師隊伍,具體而言可創建一支由就業中心教師、輔導員、心理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教師等多種專業背景組成的教師團隊。同時建立由黨政機構統一領導,相關職能部門配合,學院負責實施的管理體制,將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貫穿于高校教育管理服務全過程;另一方面加強教師隊伍的培訓,高校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培養,首先要擬定培訓方案,為提升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提供參考依據,明確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融合實踐納入培訓內容,明確考核指標,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其次要定期邀請專家開展就業指導能力提升論壇講座,將理論學習和教學實踐結合,發揮育人功效。最后加強對外聯系,高校與高校、高校與企業要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向企業了解發展現狀和崗位需求,同時要邀請人力資源專家為教師授課,通過實踐和交流提升理論水平和專業能力。
高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大學就業指導工作始終,聚焦家校社會合力提升育人效果。一是畢業教育與日常教育相結合,保證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全過程。高校要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就業觀念,將就業能力培養貫穿于大學生整個求學生涯中,針對不同年級精心打造套餐。大一年級進行生涯喚醒,培養良好學風,實施職業啟蒙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大二年級側重職業體驗教育,強化專業教育,同時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品質。大三年級側重成長教育反思,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建立正向的職業目標。大四年級開展擇業指導,講授求職技巧,做好就業心理疏導,指引大學生理性選擇就業崗位。二是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相結合,保證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全員性。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就業觀產生重要影響,學校要與家長加強溝通,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形勢,調整求職預期。同時高校要加強校政合作、校企融合,構建學校社會協作育人體系。社會在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的同時,也要注重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道德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
為使大學生就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要認真研究兩者的內在聯系,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就業指導的現實需求和學科特點,結合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育人規律,構建重點突出的教育內容。一是強化理想信念教育。高校要開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的價值觀教育,把新時代的理想信念厚植于學生的內心深處,通過愛國主義情懷激勵大學生樹立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的崇高職業理想[6],引導大學生明確未來奮斗方向。二是加強職業道德教育。高校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主渠道作用,課程要深度挖掘職業道德和職業崗位需要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明白職業道德是人生道路順利發展的重要保證,同時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挖掘道德模范典型案例,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高度責任感,成為擁有崇高職業道德的大學生。三是發揚艱苦奮斗精神。高校要引導大學生繼承先輩們艱苦奮斗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認識到任何人的職業生涯想要獲取成功都必須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尤其當前,國家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青年人決不能佛系“躺平”、貪圖享樂,必須發揚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成為國之棟梁。
高校在開展就業教育時,要將思想理論和實踐運用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模式。一是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高校要講好形勢與政策課,將國家就業政策和行業發展信息傳遞給學生,勉勵學生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中,實現高質量就業;講好生涯指導課,擺脫傳統課程只講授就業技巧的局面,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子;講好成長故事課,充分挖掘和總結優秀的學生和校友的成長成才故事,發揮朋輩示范作用。二是創新校園文化載體。高校要開展“勇往職前,職掌未來”等職業生涯教育活動,邀請企業家、人力資源專家等優秀代表到校參加“生涯規劃面對面”等專題講座活動,搭建多元的交流平臺,營造崇尚職業生涯的校園氛圍。同時加強網絡陣地建設,發揮“兩微一端”的平臺優勢,推送職業規劃、簡歷修改等幫助大學生就業的多媒體作品,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推行實踐育人。高校要為大學生制訂有現實意義的方案,組織假期三下鄉和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結合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國家戰略,滿足學生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需求,實現就業觀念和社會價值觀的融合統一。同時,高校要安排實習實訓,為學生搭建職業發展與職業場景深度結合的實踐平臺,幫助學生了解個人在專業技能、道德水平等方面的不足,不斷完善個人的職業發展路徑。
在新的歷史方位下,高校應明確大學生就業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做好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切實幫助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