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
《美育書簡》最早提出了“美育”一詞[1]。但中國從孔孟開始,歷經漢代、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近現代,各朝各代的思想家、哲學家等,以及西方的柏拉圖等學者直接或間接地對美育思想作了闡述,也有紛爭。美育一度被看作是情感教育,或藝術教育,或被認為從屬于德育。多數人將“美育”理解為審美教育[2-5],其中也不乏有西方思想家。但也有少數人認為將美育理解為審美教育片面或膚淺[6],或者說美育是審美教育一部分[7]。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美育做了全面的定義。美育,除了我們說的審美教育外,更加豐富了情操、心靈、培養創新意識的內容。《意見》明確將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近年來,中高職、本科專業都將“德智體美勞”作為人才培養的素質目標,足以說明“美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也說明“美育”對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很多學者都提到了高職院校學生存在對美育的內涵理解不清、對美育不了解,美育知識缺乏的現象[8-9]。相當多的學生對美育的認知錯誤或認識較片面。邢亞妮通過與學生交流,發現多數學生認為美育是素質教育,是藝術素質教育[10]。郭冰在研究發現,有68%的學生認為美育就是思想道德品質教育,55%的學生認為美育等同于藝術能力[11]。郭艷麗在對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調查發現,8.7%的學生表示了解美育,絕大多數學生不了解美育或不太了解美育[12]。陽璐西設置了10個美育常識通過調研宜賓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審美素質,學生答錯率在1.5%-94.9%,其中五個問題答錯率在70%以上[13]。岳文韜以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調研學生對美育的認知,發現57%學生對美育的認知是錯誤的,要么將美育理解為美術教育,要么理解為藝術教育[14]。另外,學生美育知識儲備不夠。郭艷麗設置了“《我的太陽》作者是誰”,回答正確率不足50%[12]。除此之外,學生審美素養水平較低。岳文韜調研“誰對你的審美觀念影響最大”時發現,近50%的同學認為明星偶像對其審美觀念影響最大[14]。
針對以學生存在的對美育內涵理解不清、對美育不了解,美育知識儲備不夠以及審美素養水平較低的問題,筆者查閱了關于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現狀大量文獻資料,發現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輕美育”的現象,現對問題分析如下:
主要表現在美育制度缺失、未設置美育教研室、未出臺美育相關政策和制度、未將美育類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或雖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但未嚴格落實。相當多的學生認為學校層面對美育重視一般或不重視,這從郭艷麗、岳文韜研究中可以體現[12,14]。多數院校將對人才培養的重點放在實踐課程開設以及學生技能大賽、創新大賽獲獎培育上。也有學校認為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德育、美育等素養目標不是高職院校培養的重點[15]。姚敦澤研究發現,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未出臺美育相關的政策和制度[16],也說明高職院校學校層面對美育重視不夠。筆者調研了所在市的3所高職院校,只有1所學校出臺有加強美育的實施方案。袁星研究指出,學校各級各類管理機構大多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撬動人才培養質量,而忽視了對學生德育、美育等素養目標的培養[17]。中國知網數據庫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的論文遠遠高于有關美育的論文,基本可以印證這個問題。
主要表現在相當多的高職院校僅開設了2個學分的美育類課程,缺少其他形式的美育教育。陳燕研究發現,美育教育大多以開設公共必修課或選修課程、組建美育類社團實施,但實施效果不好,其他形式的美育教育缺乏[19]。一些高職院校僅僅通過社團活動來實施美育教育[18]。李娜調查發現,美育課程往往被設置為學時數較少的選修課,選修課一般周學時2學時[20]。陳永紅調研了鐘山職業技術學院等幾所民辦高職院校美育實踐現狀,發現幾所民辦高職院校輕視美育類課程開設,美育課程被邊緣化,而且很少開設《大學美育》課程,《大學語文》也未覆蓋到非藝術類專業[21]。
主要表現在因美育類課程以在線課程形式開設,不需太多的美育類教師,或由于美育師資建設機制不健全造成美育師資不足。多數美育教師由語文教師兼任,且質量有待提高。魏俊桃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引進人才還是進修培訓,均以專業課教師為主,導致美育師資缺乏[9],這與未獨立設置美育教研室有關。郭艷麗調研結果顯示,70%的美育課教師未參加過有關美育方面的短期或長期培訓,僅少量比例的承擔美育課程的教師能夠經常閱讀美育書籍[12]。煙臺大學調研了來自全國18所高校的3000余名學生,發現作為中高職重要師資來源的師范類院校學生的審美素養最低[13]。岳文韜研究中也發現,除藝術類專業畢業教師擔任美育相關課程的教師外,還有職業相關專業畢業教師和與職業專業無關也非藝術類專業畢業的教師也擔任美育相關課程教師[14],足以說明美育類師資的短缺以及沒有專業的“美育”師資隊伍。
針對美育教育形式單一,美育類課程開設不科學的問題,學校層面做好“美育”教育的頂層設計,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建立“美育”教育工作體系和課程體系。一是開齊開足美育類課程。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公共必修課或限定選修課開設美育類通識課程,建立公共課-專業課-課外實踐的美育教育體系,筆者所在的學校,除開設2個學分的公共藝術課程外,相當多的高職專業還開設了與專業相關的美育類課程,比如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開設《茶藝形體訓練》《茶藝》《插花藝術》等課程,園林工程技術專業開設有《美術基礎》《表現圖技法》《插花藝術》《工筆國畫》等美育類專業課程或拓展課程。二是美育融入到所有的教學活動,將美育知識、美的思想融入到思政課、專業課,也融入到社團活動等。三是設立美育特色學分,將參加美育實踐活動獲得的美育學分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畢業條件。設立美育教研室,制定學校加強美育教育實施方案,豐富美育實踐形式,組織二級院、系、部開展美育學分的認定的工作,學生美育課程達標以及獲得美育特色學分方可達到畢業條件。
針對美育師資力量不強或沒有專門美育教師的問題,一方面通過設置美育教研室,在藝術類教師引進方面給予適當傾斜,或從藝術類專業調劑專業教師,充實美育教師隊伍,專職從事“美育”教育,設置專項經費加大美育類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美育教師的業務水平,有助于提高學生“美育”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專業教師融入“美育”教師隊伍,加強專業教師和專職美育教師隊伍的溝通交流,鼓勵教師主動閱讀美育方面書籍,參加美育類活動,提高自身“美育”素養,在傳授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融入美育意識,將更多的美育知識帶入課堂,給學生帶來“美”的體驗,傳遞“美”的教育,提高學生“美育”教育效果。
美育類課程作為面向高職院校所有學生開設的通識課程給學校的師資、場地、排課及資源帶來很大壓力,多數高校選擇利用在線課程的形式開設,這點從筆者網絡搜集到的20余份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印證,課程的學習及考核全部在線上開展,即使學習系統有視頻防拖拽等功能,但缺乏了教師的指導和跟蹤,難以保證學習效果。引進優質資源或自建資源,充實“美育”學習資源,為每個班級指定“美育”教師,適當開展混合式教學,提高學生線上美育課程的參與度,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質量;除開發“美育”教學資源外,還可以營造健康、溫馨的校園建筑環境,建立校內外美育實踐基地,成立藝術、音樂、舞蹈、傳統文化等美育類社團,鼓勵學生多參與社團、班級舉辦的豐富多彩的宣揚“美”的活動,充分發揮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社團育人、活動育人的作用。
隨著“美育”系列文件的頒布,“美育”作為“五育”之一,越來越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從人才培養目標體現“美育”目標、美育類課程設置等可以體現。但我們從學生對美育的認知、學生美育知識儲備不夠以及審美水平不高等問題,可以看出高等職業院校的美育工作也存在重視不夠、美育課程設置單一以及“美育”師資不足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高等職業院校的美育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筆者認為要推動高等職業院校的美育教育,除了針對上面提出的美育工作存在的問題采取對應的措施外,“美育”要與當下高校開展的“三全育人”結合起來,“美育”要與“德育”“智育”“體育”“勞育”聯動起來,真正形成“育人”的“五駕馬車”。相信隨著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以及成果導向的理念不斷深入人才培養,學校的“美育”教育體系會更加完善,“美育”師資更加雄厚,“美育”資源會更加豐富,將有助于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