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紅
(四川省委黨校科研處)
2020年10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上審議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該建設規劃綱要是在當前我國面臨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情況下作出的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成渝地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從歷史來看,成渝兩地文化源遠流長,風俗習慣相同,巴蜀文化以一個區域性的文化整體出現在人們面前;從經濟上看,1997年重慶列為直轄市后,經濟快速發展,各種要素資源加速聚集,2020年,重慶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5萬億,比成都多0.8萬億,名列全國第五;成渝兩地人口眾多,產業布局密集,兩地都是西南經濟和金融中心,也都是西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對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經過40年的發展,國家總體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但是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卻逐步拉大,在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新時期,黨中央高屋建瓴,適時提出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規劃,必將加快推動成渝地區經濟發展,加速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雙城經濟布局,合理配置經濟資源,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供應鏈,促進兩地人員流動,經濟、文化互融,最終將成渝打造成為具有經濟領先、科技發達、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高品質生活居住地,對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推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
(1)缺乏統一產業規劃協調機制;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后,成渝兩地經濟按照自身的需求和規劃發展,都形成了與自身資源稟賦相適應的工業體系、市場體系和較為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必將對部分產業規劃進行修改和調整,使有限資源合理地在兩地進行配置使用,而現階段兩地并沒有建立健全的產業統籌協調機制,導致成渝融合發展難以真正落實。比如汽車產業,汽車工業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因產值高、產業鏈條長,其帶動作用強,各地都爭先發展和布局,從成渝兩大城市汽車工業相比較,成都汽車工業起步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快,目前擁有大眾、豐田、沃爾沃等合資品牌,形成年銷售上百萬輛的生產能力,但是成都汽車工業是在引進品牌、技術或者進行收購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自主品牌,技術積累時間短,產業鏈條有待完善。重慶汽車產業發展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965年,1967年在重慶建成了年產1000輛的四川汽車制造廠,經過多年發展,重慶擁有長安汽車、長安福特、小康汽車、北汽等知名品牌,具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具有成熟的上下游配套產業。目前成渝兩地汽車工業基本是按照各自的發展規劃在進行布局和發展,而沒有考慮如何發揮兩地的資源優勢,在未來成渝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如果能夠從汽車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汽車金融支持等方面對成渝兩地汽車工業進行整合,同時把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越來越融合進來,并以此推動兩地汽車工業形成產業優勢互補的工業集團,和科研院所之間可以更加緊密的合作,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緊密型產學研聯合體,并以資本為紐帶,把資源優勢快速轉換為競爭優勢、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加速兩地汽車產業整合調整,必將促進兩地汽車工業的發展。
(2)地方保護主義較為嚴重:如何完成當年地方經濟考核指標,是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為了完成年度考核任務,一些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權力,對本地企業和外地企業實行差別待遇,借助行政手段,阻礙正常市場競爭和生產要素的正常流動,以維護或擴大該地方局部利益。成渝兩地是兩個獨立的經濟體,各自承擔著地方經濟發展的重任,在雙向開放,互融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著相互競爭,市場有限開放以及監管標準不統一的問題,再加上利益固化的影響,可能會阻礙經濟圈建設進程。
(3)人才資源、信息資源方面缺乏共享互動:成渝兩地分布了大量高校和科研院所,據統計,2021年重慶共有69所大學,其中本科學校26所,專科學校43所,2021年成都共有58所大學,其中本科學校29所,專科學校29所。兩地高校眾多,學科設置齊全,為兩地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高水平人才,但是成渝地區科研水平不均衡,人才認定標準不統一,職稱評選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為人力資源的流動帶來一定障礙,也增加了兩地科技成果轉換利用的難度,不利于科技成果跨地區的轉移使用。從信息資源交流來看,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高科技的使用與普及更是推動行業跨越式發展,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不斷涌現,有效信息及時傳播與使用,對促進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成渝兩地還沒有實現跨省市信息共享,還沒有對各類資源不能夠進行有效整合,信息資源孤島現象還普遍存在,信息互通互聯的很多節點還有待于進一步打通。
(4)區域基礎設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成渝兩地交通建設涉及到很多城市,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在基礎設施建設時間、順序、規模、標準等不一致,城市建設交通、管網、通訊等基礎建設也存在較大差距,導致目前實現跨省高速公路、省級公路完全互聯互通還相對比較難,并且多數區域存在“斷頭路”和“瓶頸路”的問題[1]。區域基礎設施不完善,必將限制經濟要素的進一步流動。
(5)缺少一體化的產業發展布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說到底是經濟一體化、產業一體化,這既包括縱向一體化,即生產或經營產業鏈條上的各種企業之間實現一體化,按資金、物質、信息流動的方向又可以劃分為前向一體化和后向一體化;也包括橫向一體化,即處于相同或者相似行業、生產同類產品或工藝相近的企業實現聯合,實質是把產業的外部性問題轉移到一個企業內部解決,目的是實現產業集中,擴大規模,降低產品成本,鞏固市場地位;同時也包括混合一體化,即處于不同產業部門、不同市場且相互之間沒有特別的生產技術聯系的企業之間的聯合,通過非正相關的融合,達到均衡投資、降低風險的目的。總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只有進行經濟一體化的融合發展,才能有效利用區域內各種資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成渝兩地要想加快雙城經濟圈發展,必然需要作好發展規劃。成渝地區在各方面都具有較強優勢,將成渝地區作為建設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區域,同時也是實現國家戰略部署、經濟政策,引領西部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承載區。緊跟中央領導步伐,由國家和參與成渝雙城經濟建設各方共同組建合作辦公室,以此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統籌協調辦公機構,主要工作內容是在成渝地區對各領域以及各行業之間的合作進行協調。另外,根據中央精神,作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建設計劃,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本地區總體規劃的重點任務[2]。
將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的發展能級和規模進一步強化,促使經濟圈能夠充分吸收城市主要資源及要素,能夠有效地對此進行控制和分配,進而起到帶動經濟發展的作用。積極推進成都與重慶建設,從成都向東、重慶向西推進,促進雙城市融合發展,在兩個城市經濟和資源能夠承受的范圍內,擴大城區核心規模以及范圍,促使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的經濟產業能夠互補,將城市重點產業逐漸移向經濟圈,同時融入到全球經濟發展中。強化城市中心和其他城區的建設,使其能夠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將周邊市、縣一級城市都并入重慶或成都主城區內,進行統一規劃,科學合理地分布生產力。與上述區縣的資源、市場、產業等進行有效的聯系,實現共同發展。重慶是西部陸海物流新通道,同時也是營運的核心位置,可以與成都實現“一帶一路”的發展路徑,加強國家與地區之間的經濟合作,促進國際貿易更進一步發展。積極建設成渝地區股權交易市場、商品交易中心等主要市場。就國際而言,進一步吸收知名企業和其他國際組織參與到成渝地區建設中,將其建設成為西部與對外交流中心聯系的核心場所。
成渝地區的建設還需要交通、通信的支持,良好的通信設備能夠保證溝通的及時性,建設網絡化、國際化、便捷性的發展通道,實現信息、資金、物流等的良好暢通、交換。建設國際機場、貨運通道等,優化國內航班配置,構建國際化西部機場。進一步加大協調力度,加快機場、鐵路等重大項目的建設進度,以此提高成渝地區城市建設交通運輸能力。加強成渝地區網絡建設,加大網絡密度,不斷完善和提升成渝地區經濟園內的各個城市網絡聯系,進一步強化區域內部溝通聯系的能力。實現兩個城市鐵路與公路的無縫對接,形成一體化運營模式,將成渝地區打造成商業、旅游等優良生活圈。快速推進重慶和成都民用、商用、政治用的網絡建設,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資源共享,將成渝地區打造成人工智能、5G技術的智慧城市。
成渝兩地高校數量明顯少于其他經濟發達地區,但是成渝兩地高校與科研院所具有很好的互補功能,可以采取人才交流互換、科研聯合攻關、學科交叉培養等多種手段,使兩地教育資源和科研資源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培養實用性專業人才。此外,成渝地區的教育科研資源可以同時向國家爭取先進的科學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級的科研基地和實驗室,進一步提高成都和重慶的科研力量。加強人才引進工作,尤其要將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引進到成渝地區,采取跨行業、跨區域自由流動的模式,將人才活力最大程度地激發出來[3],在成渝兩地人才流動與使用方面,可以建立各類專家人才庫,加強人才交流與培養,促進人才有序流動,而不是相互挖墻腳。
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成渝兩地在構建雙城經濟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行政審批過嚴,相互市場開放不到位的情況。首先,我們要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出發,放棄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統一規則、統一標準,共同建設適合成渝地區發展的投資政策體系、市場準入體系、市場管理體系,就企業信息評定建設統一的實施辦法,將失信行為實現跨區域聯合懲戒機制,進而防止區域內出現惡性競爭和建設重復的現象。同時結合制度、環境建設等多方面共同打造國際化的商業模式,推進各領域的合作,打造范圍高、層級高、融合深的開放性局面;其次,一個地方經濟的發展一定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從資源的合理利用、從經濟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相處出發,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體系,徹底改變以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為考核指標的思維模式,樹立綠色GDP觀念和科學的干部考核體系。從根源上來講,地方保護主義是追求地方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利益不僅僅是政府公職人員的經濟利益,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的政治利益,地方保護主義是對落后生產力的保護和對先進生產力的排斥,是以犧牲長遠利益來謀取眼前利益、以局部利益取代全局利益,這種思想觀念與當前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站在成渝雙城的發展帶動西部經濟崛起、推動西部地區經濟融合發展的高度,站在以成渝雙城為依托輻射影響東南亞經濟發展的高度,來統籌成渝兩地經濟發展,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標準,杜絕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主義。第三,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增加透明度。公開是對權力進行監督的最好形式,地方保護主義也是作為監督權力濫用的主要表現。只有政務公開、決策公開,才能真正把權力關進籠子并進行有效的監督,打破地方保護主義的限制。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血液,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與原始推動力,金融是否發達、融資手段是否豐富、金融生態是否健全,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多年來,成都和重慶兩地都很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各自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金融業發展模式。2020年,重慶市金融業增加值達到2212.8億元,占GDP比重的8.9%,五年年均增速7.4%,金融業支柱產業地位穩固,新金融業態不斷涌現,小額貸款、消費金融等新金融機構加快聚集,極大地提升了市場活力。2020年,成都市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114.81億元,位居全國前列,在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位居全球第43位,繼續保持中西部第一。兩地金融體量相當、機構眾多,如果能夠從產品創新、網點設置、融資標準、人才流動、風險防控等方面全方位展開合作,必將大大促進兩地金融創新發展,為兩地實體經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務。
成渝地區具有山水相連的特點,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應當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保證長江上游生態環境良好。一方面,共同加大川渝境內河流保護措施以及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的河流保護機制,建設水體生態環境檢測、監管機構及相關規章制度,同時制定突發情況的應急救援方案,進一步完善產業布局。建設成渝地區的實驗田,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生產進行融合,實現流域生態保護和產業合作模式。
建設成渝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機制需要多方面思考,根據兩地發展實際情況做好成渝地區經濟圈建設的發展規劃,努力提升成渝雙城經濟建設核心功能,通過建設良好交通信息設施、科技建設提升,成渝經濟溝通無障礙局面,加大建設格局的開放性,積極吸引更多的人才、商家等參與到城市建設中,在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的基礎上,共同打造具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
【相關鏈接】
金融指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
金融(FINANCE或FINAUNCE)就是對現有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后,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專業的說法是:實行從儲蓄到投資的過程,狹義的可以理解為金融是動態的貨幣經濟學。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其中主要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托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