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友 董悅
(浙江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自人力資源這一概念被提起至今,已有近70年的發展歷史。當今社會,各類組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選人、育人、用人、留人等工作,因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成為21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新興專業之一[1]。據統計,HR(人力資源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的人才缺口在全國達到50萬人以上,人才需求量大,市場就業前景廣闊[2]。但是,目前掌握過硬的專業管理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源從業人員十分緊缺,因此,高校開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一批具有深厚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在介紹了浙江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該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改革面臨的挑戰,對其在人才培養創新中的探索實踐和改革成效進行了介紹,以期為其他高校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質量、優化教學資源配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和借鑒。
浙江財經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于2000年設立并招生,是浙江省內最早成立的人力資源管理本科專業。2008年,該專業被列入校重點建設專業。2009年,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人本管理”“快樂管理”思想逐漸成為該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一個鮮明的特色。2015年,隨著本專業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不斷探索,教學中突出“人本管理和幸福管理”的融合,并結合數字經濟更新培養方案,2019年該專業被評為五星專業(優秀,全國前5.5%)。專業發展至今,所培養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成為各類企事業單位急需的人才,深受社會歡迎。
目前,該校共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校本科生243名,每一屆均開設兩個班,每班學生大概30人。專業要求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方法,熟練掌握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實務技能,畢業生可在政府機關、跨國公司及各類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從事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或教學科研工作。
2015年以來,隨著我國互聯網、數字化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深刻的社會變革,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急需進行改革創新。
改革前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是一種職能型的管理教育,培養理念依舊遵循“經濟人假設”,將人視為服務于企業的工具和成本,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勞動者本身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從以人為本、建設幸福型組織的角度來思考員工與企業的關系。在授課過程中偏向于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得學生參與感低、積極性低、幸福感低。
人力資源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經歷著數字化帶來的深刻變革[3]。改革前,該專業的教學模式單一,還是以老師課堂教學為主,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主,實踐操作非常少,所定制的培養方案未能同數字化相結合,在快速變化的數字經濟商業環境中,難以培養精通數字化技能的人力資源運營管理者和智能化的員工。
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內容更多是基于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所提出的,滯后于管理實踐,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升級,第三產業不斷興起,新興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4],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已不能滿足新商業、新零售、新服務等新興業態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對企業所需求的善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建設幸福型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不足。
面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結合學科優勢和專業積累,該校提出了“重人本、精技能、善管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即培養具有深厚人本管理理論素養、精通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和技能、善于構建和諧員工關系的高級專業人才。在這一培養定位的指導下,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展開了以下的改革探索與實踐: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根據所確立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創業型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和“重人本、精技能、善管理”的人才培養定位,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核心課程設置,形成了以《人本管理》《幸福管理》等為核心的專業課程群,打造既包括有形知識,如教材、教學大綱以及教學案例庫,又包括無形服務,如生涯講座、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網絡招聘會等具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特色的資源,夯實學生的人本管理思想。
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將學生的思想建設作為重要內容納入課程之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本觀、幸福觀,使學生的個性得以釋放,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在打造專業特色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隨著浙江省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新興服務業為現代商業注入了新的力量,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一個新的增長點。改革后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更緊密地結合行業發展需求,滿足數字經濟背景下社會對專業性、復合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圍繞數字化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最新實踐,面向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等新興服務業,探索新技術賦能人力資源管理,打造數字型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內容上,開設了《Python程序設計》《大數據與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在授課方式上,基于數字經濟應用場景的拓展,充分使用MOOC、微課、翻轉課堂等網絡課堂手段,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及時有效的溝通提供了可能。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依托校內外資源,共打造了5個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分別為浙江財經大學人事處、阿里巴巴(西溪園區)、海亮集團、杭州老板集團和錢塘新區勞動爭議仲裁院。通過參觀走訪阿里巴巴(西溪園區)、海亮集團和杭州老板集團,學生可以與企業資深 HR 面對面交流,了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運作機制。帶領學生前往錢塘新區勞動爭議仲裁院,邀請資深勞動關系處理專家講解案例,給學生進行授課。校內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優勢,與浙江財經大學人事處、校就業指導中心等部門緊密合作,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
本專業加大了社會實踐環節的比重,打造教學實踐基地,加強學生對現實問題和需求的關注,打破了以往“從學校門到學校門”的教學僵局,更加有利于培養“善管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
目前,該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共有專任教師13人,均取得博士學位,教學經驗豐富,學術素養高。通過組織教師培訓、交流教學經驗,安排青年教師到企業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掛職鍛煉等方式,不斷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此外,充分發揮浙財HR校友俱樂部的資源優勢,邀請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校友擔任社會導師,組成“實踐知識講師團”,吸引廣大校友重返課堂為學生授課,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同時,通過與畢業優秀校友開展企業合作,建設專業實習基地,使學生畢業后能盡快進入工作崗位,妥善處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完成從“校園人”到“職場人”的完美轉變。
從近三年的畢業生就業數據來看,該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畢業生考研、到國內外知名公司就業占比超過50%,海康威視、網易云有限公司、海亮集團等全國五百強企業都能見到該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身影。學生中持有國家職業技能證書和學歷學位證書“三證書”的畢業生超過80%,畢業生質量優秀,對口就業率達94%,與專業的培養目標一致。畢業生普遍具有深厚的人本管理素養,精通數字化專業管理技能,擅長構建和諧的員工關系,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的道德素養、專業技能、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等都較為滿意,良好的人才培養質量也為學校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
通過本次專業改革實踐,教學質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開設的相關專業課程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學生到課率達100%。教學內容緊跟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潮流,建立了教育教學信息化和學科交叉課程教學體系,加強了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既保證了專業性,又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在2019年至2021年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排行榜(邱均平版)均獲評五星(優秀,全國前5.5%),在全國342個有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中位列第28位[5]。
在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創新探索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放在首位,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掌握,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可以扎實地掌握管理學知識系統,強化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學生對本專業教學團隊中任課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評估,近三年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團隊評價分平均達到98分以上,專業口碑不斷提升,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
經過近幾年的改革探索實踐,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明確了“重人本、精技能、善管理”的人才培養定位,結合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要求,強化了師資隊伍建設,更新了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理論+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顯著成績。隨著時代的進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一直在路上,今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改革將從以下三個方面繼續改進提升: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學要抓內容、重質量,教學思路要清晰。授課內容應“抓主線,分重點”,先引入人力資源管理概論,再分模塊介紹人力資源管理的具體內容。授課方式實行“講評觀”相結合,老師授課、學生交流評價和現場觀摩學習缺一不可,切實抓好教學內容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專業教學資源應不斷實現電子化和信息化。任教老師應該首先明確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根據專業教學課型編寫教學大綱和課程講義,做好課件準備,不斷完善習題庫、案例庫和教學網站的設計,加強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將相關學習資料上傳到學習平臺,供學生線上線下同步學習。
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來源于實踐。在“以人為本”思想的指導下,專業教學應該實現教學內容和實踐的強鏈接,不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因此還需要強化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設置專業實踐學分,納入畢業生畢業考核,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接觸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業務和崗位運營流程,將社會實踐內嵌于既有的培養體系,拓展渠道,注入“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