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編輯部
“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這“四個必須”是做好當前和今后經濟工作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
經濟工作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樣是有其規律性的,而規律性認識是實踐出來的、是總結出來的。“自覺認識和更好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不僅是做好經濟工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斷總結新時代經濟發展實踐經驗、從中探索規律性認識,接續推進對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特別是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斷深入提煉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規律性成果,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提供了正確指引。2021年以來,在應對風險挑戰的實踐中,我們進一步積累了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其概括為“四個必須”:“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必須堅持穩中求進”“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這“四個必須”是做好當前和今后經濟工作的重要認識論和方法論,我們必須立足大局、深刻把握并切實用以指導經濟工作。
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首要原則和根本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堅持黨的領導,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的統一,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堅持黨的領導”概括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首要歷史經驗。黨的領導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整體的,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黨的領導的最高原則。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十四五”時期發展必須遵循的第一位原則和根本政治保證。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五個必由之路”的重要論斷,深刻指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首要原則和根本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是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經濟工作是中心工作,黨的領導當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黨中央必須對經濟工作負總責、實施全面領導”“能不能駕馭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能不能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根本上講取決于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發揮得好不好”。無論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還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成功推進經濟建設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經濟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局面和風險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不斷加強對經濟工作的戰略謀劃和統一領導,不斷完善黨領導經濟工作體制機制,及時制定重大方針和戰略、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重大工作,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使我國經濟發展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方向前進。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沉著應對重大挑戰,步調一致向前進。”
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和制度優勢。當下,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經濟工作面臨許多新的重大風險挑戰。越是形勢復雜、任務艱巨,越要發揮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定海神針”作用。4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圍繞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關鍵時刻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提出的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年前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就強調,要堅決做到“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浙江見行動”。各地區各部門要不斷增強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的主動性,全力抓好中央決策部署在省域中觀和基層微觀落地,主動塑造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來看,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質量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改變過去那種單純鋪攤子的做法,把領導經濟工作的立足點轉到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上來,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新時代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經濟工作的重要使命,深刻回答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問題,指明了當前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之道。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高質量發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從供給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這種需求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從投入產出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分配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場評價的貢獻。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通暢,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空間布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這是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長期不動搖的根本體現,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決定中國現代化的全局問題。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這是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長期不動搖的根本體現,是實現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決定中國現代化的全局問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突出了發展是首要任務和解決任何問題的關鍵,而不斷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才能夠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給人民群眾帶來普遍的、不斷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發展從來都是質與量的統一,做好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必須統籌協調好經濟增長中的質與量、總量與結構等關系,既需要一定的增長速度,更需要聚焦高質量發展,保證發展質量,這樣才能塑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進而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共同富裕。
新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聚精會神抓好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關鍵是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這事關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事關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022年春季學期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在新形勢下發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包括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初級產品供給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碳達峰碳中和等問題,需要不斷深化對新經濟現象的認識,不斷提高對新形勢下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認識。
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有正確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確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精辟分析了“穩”和“進”的辯證關系:“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穩”和“進”要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創造穩定宏觀環境;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取得實質性進展,才能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創造良好預期。“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整體,要做到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該穩的要穩住、該進的要進取,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越是形勢嚴峻復雜,越要把握好“穩”與“進”的關系,在發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社會的穩定程度、資源環境的可承受度之間找到平衡,把遵循經濟規律的“穩”和科學有序的“進”辯證統一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被實踐充分證明了的重要原則和科學工作方法,是新時代我們黨領導經濟工作高超智慧的全新總結。“穩中求進”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988年,而作為指導我國經濟建設的方針和要求,則是由199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的。201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把“穩中求進”作為工作總基調,此后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反復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作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重要內容,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中。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明確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長期堅持。2018年、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先后提出了“六穩”工作方針、“六保”新任務。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堅持穩中求進,調整政策和推動改革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的工作方針。以穩求進、以進固穩,穩中求進工作內涵和政策內容的不斷豐富、拓展,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在經濟改革發展實踐中逐步深化了對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規律性認識,提高了宏觀調控的科學性、經濟治理的有效性,有效避免了國民經濟運行的“大起大落”。
當前,受國際局勢演變和疫情跌宕反復等超預期因素影響,經濟運行面臨更大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挑戰,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減弱三重壓力更為突出,經濟新的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新形勢下宏觀穩定成為稀缺資源,如何積極應對超預期變化,增強宏觀經濟穩定性是一場重大考驗。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2年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引人注目的地將“穩字當頭”置于“穩中求進”之前,說明政策的重心已經轉向穩增長。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的“穩中求進”側重于防止經濟過熱,那么今天“穩中求進”則已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實穩住經濟”需政策發力且適當靠前,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以政策的確定性來應對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形成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強大合力,進而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經濟的責任,進一步增強穩經濟的緊迫感,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對今年經濟工作提出“穩進提質”要求,強調要把穩住經濟大盤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全面提升政策時度效。當前,要全力以赴強化政策集成落地,聚焦研究政策、爭取政策、用好政策,以政策的“實”和“效”實現發展的“穩”和“進”。
新形勢下宏觀穩定成為稀缺資源,如何積極應對超預期變化,增強宏觀經濟穩定性是一場重大考驗。如果說20世紀80年代的“穩中求進”側重于防止經濟過熱,那么今天“穩中求進”則已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經濟工作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系統觀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對新時代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進行戰略謀劃時提出的,是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性思想和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系統謀劃、統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根據新的實踐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這個過程中,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把“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在黨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堅持系統觀念”上升到原則層面和高度闡述,作為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加以突出強調。這些年來,系統觀念在推動各領域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著一些地區和部門對重大部署片面理解、機械執行、過度執行等問題,簡單化、運動式發展經濟的做法仍時有發生,進一步凸顯出堅持系統觀念的重要性和緊迫性。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加強統籌協調,堅持系統觀念”,為進一步完善經濟治理指明了方向。
隨著經濟發展向更高形態、更復雜結構的階段演變,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相互交織,影響經濟運行的機理更趨復雜,經濟工作的全面性、系統性特征和要求更加突出,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
系統觀念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認識論、方法論。系統觀念遵循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強調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整體地而不是零散地把握發展規律,分析內在機理,處理發展矛盾;強調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思考,以系統思維和方法謀篇布局、推進各項工作。新發展階段所處歷史方位的重要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使命任務的艱巨性都前所未有,只有運用系統觀念、系統思維、系統方法,有效統籌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更加注重政策設計的整體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才能完成好這一階段的歷史任務。在浙江,數字化改革是統籌運用系統觀念、系統思維和數字化技術推動重大改革的生動實踐,浙江以國家所需、浙江所能、群眾所盼、未來所向的重大需求為導向,迭代升級數字化改革體系構架,推動系統重塑、高效協同,實現數字化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共同富裕示范區重大改革任務整體貫通、一體推進。堅持系統觀念也是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要原則,圍繞主要目標和戰略定位,要統籌考慮需要和可能,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使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與現代化建設進程相協調,不斷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標志性成果。
堅持系統觀念,關鍵要強化問題導向、做好統籌協調文章,不斷增強高效統籌的能力。經濟問題始終是復雜且相互聯系的整體,隨著經濟發展向更高形態、更復雜結構的階段演變,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相互交織,影響經濟運行的機理更趨復雜,經濟工作的全面性、系統性特征和要求更加突出,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研究解決具體現實問題、制定出臺政策和改革時,要增強政策協調和制度銜接,切實防止顧此失彼,防止合成謬誤和分解謬誤,防止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提升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和協同性。各地區各部門在化解多重壓力、提升發展績效、加強多元目標統籌中,確立、貫徹系統觀念和統籌協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重要的前提。要勇于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對理念、機制、工具、手段、方法進行全方位、系統性重塑,這是體系化創造性推動經濟工作質效提升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