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省委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大會強調,要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扎實開展擴中提低行動。具體來說,要把握好“新空間”“調節器”“基本盤”三個關鍵
打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是黨中央賦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也是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點任務。浙江各地積極探索、勇于實踐,聚焦重點群體精準施策,一幅推動城鄉居民攜手增收致富的美好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拓展收入增長“新空間”。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者收入水平穩步提升,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舟山實施新時代“千島工匠”培育工程,創新“職技融通”模式,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并成立舟山市鄉村振興學院,培訓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臺州在全省率先出臺穩就業新政,創新推出“務工無憂”保險,結親帶富、產業帶富、基金帶富等新鄉賢帶富模式加快形成;麗水深入實施農作師、農商師、農匠師培育工程,持續完善以“麗水農師”為龍頭的“1+X”農村實用人才品牌體系,形成了“畬鄉月嫂”“松陽茶師”等20多個子品牌,“菇鄉師傅”“云和師傅”“縉云燒餅師傅”等人才品牌享譽全國……共富路上,各地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不斷開拓居民收入增長“新空間”。
用好收入分配“調節器”。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以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三次分配則反映共建共享,以形成“先富幫后富”的相關機制安排。三種分配方式協調聯動是推動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湖州圍繞人的全生命周期,加快構建“一體(醫共體醫聯體)、一圈(15分鐘健康服務圈、10分鐘健身圈)、一線(強化社會保險、大病醫保、社會救助等保障線)”布局;紹興通過發揮慈善樞紐作用,推進“物質+服務”社會救助體系,困難群眾“幸福清單”送達率為100%,獲評全省“幸福碼”延伸服務試點唯一地市,打響“大愛紹興”品牌;金華實施基本醫保市級統籌,創新“分檔統籌法”醫保制度,實現全域就醫待遇“無差別”、就醫服務“無異地”……共富路上,浙江各地在就醫、社會救助等領域守住底線、突出重點,推進發展與共享更高水平的平衡。
夯實群眾增收“基本盤”。能否實現共同富裕很大程度取決于能否實現人力資本投資均等化,而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也是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基礎。杭州深入推進跨區域跨層級的新名校集團化戰略,制定了《杭州市高中學校建設攻堅行動工作方案(2022-2025年)》,通過市、區合作共建高中學校,推進雙向等額招生;寧波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采取“一站式”網上集中受理、部門聯審工作模式,2021年全市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公辦學校就讀率達到89.2%;溫州啟動全國基礎教育教學優秀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項目學習區域整體改革示范區建設,出臺禮遇優待教師20條措施……共富路上,浙江各地通過促進教育平等、提升教育質量等,在人力資本這一發展源泉中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
春天里,向共富。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平衡增長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是激發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地通過奮斗實現共同富裕,形成共建共享合力的關鍵。浙江各地勇擔使命,正在用創新實踐解鎖增收共富密碼,為全國高質量推進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