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韻達產業園營銷策劃高級經理 王志彬
隨著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物流、汽車、生物醫藥等重點企業正推進產業鏈與供應鏈加速恢復。倉儲業在提升供應鏈韌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倉儲設施是供應鏈體系中如同“心臟”一樣重要的關鍵節點。供應鏈物流因疫情而重塑,倉儲業也受到“分倉策略”“BC同倉”等新趨勢影響,在風險機遇并存的環境中進入新的增長通道。
在疫情常態化造成的復雜與不確定情況下,不管是供應鏈上游生產物流與成品物流,還是下游的銷售物流和逆向物流,全鏈路時刻面臨干線運輸、樞紐轉運或末端派送環節的多重堵點與斷鏈風險。供應鏈管理者此時不單單需要關注“一線”“一倉”“一網點”的堵與通,而且要建立快速響應的應急機制,通過分倉、轉倉、甩掛運輸與末端的共享派送等模式,來迅速修復局部堵點或斷點,杜絕失一點而失全局的情況發生。
疫情在對供應鏈物流的重塑過程中,供應鏈建設的重點是網點與網點、倉與倉、鏈與鏈之間要有足夠的韌性和靈活性,無論是供應鏈上下游的各種角色,都急需突破原有的固化或僵化的分工模式,建立起全鏈協作的共享模式。
疫情導致的供應鏈斷鏈呈現常態化趨勢,以往的“單倉發全國”模式風險指數級上升。為建立靈活的供應鏈風險預防機制,無論是面向終端的消費品商家還是承擔供應商角色的原材料、零部件提供方,都在啟動多點分倉、轉倉的應急預案,以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疫情管控。
正所謂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韻達華中產業園負責人提到,目前商家分倉、轉倉的需求有所提升,當單倉停擺影響訂單處理及物流時效后,通過分倉來在臨近區域建立所謂的“平行倉”,或將貨物前置到快遞企業分撥倉,來最大限度確保物流不受影響,同時還能節省成本。據核算,通過貨物前置到快遞分撥倉,可節省每票成本0.2元左右。
在疫情影響下,通行權受限導致物流成本激增。供應鏈管理者需要綜合考量干線運輸、倉庫輻射半徑、末端配送成本等多種因素,提供給委托方最合理的分倉策略,而不是簡單分配庫存在不同地區。通過建立從RDC倉到DC倉再到TC倉的多級分倉和平行倉網絡,可有效減少搬運次數,以盡量降低商品在空間上的無效流動,提升履約時效,也降低了供應鏈風險。
疫情之下最遠的距離不是從哈爾濱到三亞,而是從高風險區到其他區域。即便是一條馬路之隔,同城倉配也很難跨區送達。
在“618”電商活動中,為防止單倉淪陷而導致滿盤皆輸,許多商家在分倉的同時,推出了“全渠道一盤貨”服務模式,即通過供應鏈數字化平臺將原來面向B端和C端兩個渠道的貨物進行庫存共享管理。過去傳統的分銷邏輯是大家都是根據渠道能力來進貨,經銷商和電商“兩盤貨”通過兩個渠道網絡獨立運營,彼此交匯的情況很少。現在疫情推動庫存共享趨勢,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單倉淪陷風險。
“BC同倉”趨勢降低了B端經銷商的庫存壓力與物流成本,也令C端消費者可以享受更便捷的快遞配送服務體驗。基于數字化供應鏈管理平臺,一方面,管理者可消除從需求到供應,從訂單到成品,從生產到物流等各環節信息差帶來的“牛鞭效應”。另一方面,加強不同業務模式、訂單模式中各個團隊間溝通上的“信息孤島”問題,從而提升全鏈協同效率。
疫情當前,上游復工復產與下游消費復蘇,讓供應鏈韌性建設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凸顯出來。倉儲作為供應鏈的“心臟”,面臨封控風險的同時也因新趨勢迎來增長機遇。
供應鏈優化的核心思路就是在盡可能減少庫存情況下,提前把商品放到離消費者更近的地方,然后以最快捷的方式交付給消費者。如今,銷售渠道下沉疊加疫情影響導致供應鏈物流日益碎片化,小批量多批次需求致使倉網及物流服務越來越向末端延伸。圍繞終端消費市場的多級分倉及“BC同倉”布局,在滿足銷售渠道下沉與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時,也為防范疫情引發的供應鏈風險提供了解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