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中英 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首席專家、經濟監測預測部主任
無論是分析需求、供給還是預期的問題,都需要把握好疫情、轉型等因素變動的內在邏輯
做好2022年的經濟工作,要深刻把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同時也要看到“三重壓力”背后的邏輯。
需求收縮:外需好于內需,消費疲弱拖累經濟循環。觀察浙江的歷史數據,需求乏力問題在2009年較為突出,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當年出口1330億美元,比2008年下降13.8%。與2009年不同的是,當前需求不足的關鍵不在外需,而更多體現在內需尤其是消費的疲弱。2021年以來,出口成為浙江經濟復蘇的核心動能之一,得益于在疫情防控和供應鏈重啟進程上領先全球,浙江產業優勢和外貿優勢得到充分發揮。2021年,浙江進出口、出口分別為41429億元、30121億元,增長22.4%、19.7%,分別高于GDP增速13.9、11.2個百分點,實現逆勢超預期增長。
對比強勢復蘇的出口,以消費為代表的內需復蘇則較緩慢。浙江居民消費傾向從2013年的69.2%持續下滑至2020年的59.7%。2021年前三季度,浙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2.9%,兩年平均增長3.6%,相較沿海兄弟省市明顯偏低。根據央行最新發布的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居民儲蓄意愿上升、投資意愿下降,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1.8%,比上季增加1.0個百分點;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23.5%,比上季減少1.6個百分點。受疫情對就業和收入的滯后影響,居民消費能力受到制約、消費意愿更趨謹慎,消費支出保守化傾向明顯,終端需求不足對經濟循環的影響不容忽視。
供給沖擊:延續性問題和突發性事件影響疊加。一方面,前期存在的原材料價格高企等延續性問題依然存在。全省萬家企業監測相關結果顯示,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影響,有七成工業企業表示產品成本有所上漲,其中上漲15%以上的企業占比為19.5%,環比分別提升8.8個百分點和3.8個百分點。有35.3%的企業認為用工難用工貴對生產經營的影響較大,是當前供給端面臨的第二大沖擊。專用設備制造等行業缺工明顯,有51.8%、49.2%的企業反映存在用工缺口,大幅高于面上8.7個百分點和6.1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是突發性事件帶來的影響,省內疫情突發、國外疫情突變等干擾疊加供給約束,部分區域、部分行業受沖擊明顯,尤其是寧波、舟山等港口城市相關企業防疫壓力較大。尤其是新冠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出現以來,防境外輸入的壓力仍在加大。萬家企業監測顯示,倉儲、港口、航空等行業反映綜合成本上漲的企業占比遠高于全省面上。
預期轉弱:影響預期的關鍵變量有新變化。其一是疫情。新冠肺炎疫情防治進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經濟活動常態化進程。2022年,西方主要國家很可能在疫情防控上全面放開,將對疫情防控模式帶來挑戰,對經濟運行帶來沖擊,進出口存在的不確定性較大。其二是價格。2021年以來,浙江居民消費價格和工業生產者價格之間一直存在6個點左右的“剪刀差”。展望2022年,地緣政治因素助推原油價格,影響PPI回落進程,CPI與PPI剪刀差收緊趨勢受阻。大量中小企業承受需求下滑與成本上升的兩端擠壓,市場復蘇的內生動力存在變異的可能。其三是政策效果。穩增長需要政策托舉,要更關注政策紅利下的結構性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無論是分析需求、供給還是預期的問題,首先要把握好疫情對經濟社會運行影響的邏輯。今年,全球進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第三年,疫情對經濟社會運行的影響是長期性的,且隨著病毒變異和各國防疫政策不斷變化。第二,要把轉型的邏輯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是供給受到的沖擊,除疫情外,集中體現在核心技術攻關、產業鏈升級、低碳發展時遇到的問題。第三,要更加注重把握長期邏輯。要重視外在約束條件和內在基礎條件發生的變化,加大對人口等基礎變量的分析和把握。